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依伊文史社 访问量:1177 更新时间:2024/1/22 16:39:06

文|四季文史

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

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

《明史》记载:

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

魏忠贤是一个地痞无赖出身,最后却成为皇帝面前呼风唤雨的“九千岁”,以致于在他死后,明朝的经济每况愈下,有人因此认为,是不是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其实不无道理,原因也不难解释。尤其是明朝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少时,魏忠贤可谓是市井无赖,贪恋女色,好赌博,不过他也有优点。魏忠贤精于骑射,并能左右开弓。后来因无钱还清赌债,故横下一条心自阉入宫。进宫后,魏忠贤改名为李进忠。入宫后他极尽谄媚,得到大太监王恩的重视,又成为皇长孙身边的随侍太监,后得皇帝赐名魏忠贤。

在深宫后院,魏忠贤遇见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女人——客氏。客印月,老家河北,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而是明熹宗朱由校(天皇帝)的乳母,她和明熹宗的感情甚笃,被封为“奉圣夫人”。在宫中,客氏与大太监魏朝结成了“对食”。

所谓的“对食”,就是太监和宫女两个畸形群体之间的畸形“婚姻”,类似于婚姻,但是却没有夫妻之实也不敢有夫妻之名,就像地下恋情,纯精神恋爱。

魏朝又是魏忠贤的伯乐,魏忠贤通过魏朝结识了客氏。后来,魏忠贤得到了秉笔太监王安的看重,踩着魏朝上了位,把客印月收为了自己的“对食”。客氏也乐意跟着有前途的魏忠贤。后来的历史证明,客氏还是很有眼光的。

泰昌元年(1620年),继位不足一年的泰昌帝离世,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这位“木匠皇帝”刚刚继位的那会,朝廷东林党的势力很大,皇室受到权臣的威胁,他急需要一个能为自己办事的亲信来巩固自己的皇权,而这个人就是魏忠贤。

东林党其实就是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这些人乐于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但东林党人的存在,无疑是对皇权存在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天启皇帝如坐针毡,毕竟权力制衡是必要的。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东林党人一开始的名声不错,可是到最后不乏有贪污腐化现象的存在,而当皇帝不宜直接出面干涉时,他必须借助力量实施自己的惩处措施,这个时候“九千岁”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无师自通的明喜宗朱由校通过魏忠贤,将东林党的势力进行了牵制,“党争”局面被很好地控制下来。如果说魏忠贤是谄媚圣上得权,那么不得不说东林党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他们又何曾不想也能管控天下的治理权,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乃至更多。而且东林党不希望朝廷向大地主、大商人收税,只要在那些穷苦人身上深挖就好。所以东林党的最大问题是经济问题。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喜宗去世之后,魏忠贤坐卧不安,因为天启皇帝没有儿子,只能兄终弟及,把信王推上龙椅,但是信王一直接受诸侯王的教育,根本不知道皇帝该怎么做,于是他的施政方法一直是正统儒家治国之法。只可惜,崇祯帝的臣子却不这样想,他们唯利是图,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追求,当然,这也契合地主与商人的本性。

崇祯可是亡国之君,这都是他在煤山歪脖子树前的最后感悟。王承恩说了一句话“忠贤在,何至于此啊!”要说这个王承恩也是宦官里的一股清流。据说,当年朱由检还没有当皇帝时,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潭,众人不敢营救时,王承恩不顾自己安危,下水营救,但他自己根本不懂水性。还有一次,明朝灭亡之际,大明朝廷受到李自成和清兵势力的威胁,大明政权将倾之际,崇祯帝再难找出御敌之人,还是王承恩主动请缨,虽然崇祯知道派王承恩守城的后果,但崇祯别无他选。

此时王承恩的一句话似乎点醒了崇祯帝,只是为时已晚,崇祯皇帝一上位直接将魏忠贤整死,后将锦衣卫荒废,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将大明延续下去,只可惜现实给了崇祯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禁要问,魏忠贤为何有可能让大明续命?虽说王朝兴衰有其自然规律,不过就明朝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忠贤阉党集团能让大明续命,至少有2点原因:

首先,魏忠贤的存在,使当时的王朝发展很有规律。当时的“党争”内讧,无疑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经济上,魏忠贤来自市井,他心里最清楚大明朝谁有钱谁没钱,谁有钱?当然是官老爷。魏忠贤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自然可以让大明国库充盈,他推行的“一鞭法”就是个例子。而这也是魏忠贤名声败坏的直接原因。换言之,如果说他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没有去想其他事情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可能早就灭亡了。

其次,魏忠贤轻文重武,尤其善待武将。或许是受到宋朝以来余烟的影响,一个国家不论是开国伊始还是承平年代,较为完备的武力体系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一旦面临外辱强侵,那么国家危亡只在顷刻间。魏忠贤正是看到了明王朝武力的衰微,所以一直对武将很器重。这也是天启年间明熹宗高枕无忧的关键所在,内政清明,边患无忧,作为一个皇帝,夫复何求。

然而,魏忠贤死后,局面就彻底变了,党争虽然不复存在,但东林党一家独大,朝中百官跟崇祯根本不是一条心,低下根本没人给皇帝办事,朱由检空有抱负,也只是空谈。

当年,熹宗朱由校去世前,他嘱托皇弟朱由检说魏忠贤“忠心耿耿,能够做大事”。然而,朱由检并不满意。

《明史》:“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这是史学界的一贯说法。但我们应该看到,万历死后,不算短命的光宗,天启皇帝登基后明朝还保持着大局的稳定,朝廷有税收,辽东有军饷。只是,后来东林党公然抗税,并在官场中形成庞大党羽。之后,正是由于“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代天启皇帝出手,在中央重新制定财税计划,才开始重新向江南收商税。

事实证明,只要国家富有,各种矛盾都能内部消化,而作为皇帝钱袋子的魏忠贤,稳固了大明内部税收,却成了东林党的大敌。只可惜,这种局面随着崇祯帝的上台彻底改变。没钱打仗,行政效率又低下,崇祯虽然表面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却偏听偏信,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

史书中对于魏忠贤的描写无外乎都是“阴险狡诈”、“草菅人命”、“诬陷忠良”等词汇,包括梁启超先生更是说他的窃弄国柄,荼毒生民,足以排进史上最大奸臣之一。可是评价一个人还应该将其放置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不可以偏概全才好。

(历史的发展谁也阻挡不了,只是有明一朝多有“傻”皇帝,多有不作为皇帝,最终导致党争内乱,民不聊生。对于阉宦之乱,历史上一直都有,魏忠贤只是代表之一,于大明而言,他有过也有功。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

  • 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吕留良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722—1735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陵寝:泰陵(清西陵)子女:16子,8女皇后:乌拉那拉氏继位人:弘历(乾隆)青史语录“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清史稿·世宗本纪》

  • 清朝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吕四娘真的砍掉了雍正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吕留良

    要搞懂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先讲讲吕留良其人。吕留良出身于明代官宦世家,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吕元学育有三子:大良、茂良、愿良,而吕留良是吕元学和小妾杨氏所生的子嗣。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629年2月13日)吕留良出生,此时的吕元学早已病故,不久生母杨氏也死去,临终前,吕留良被交给了三哥

  • 肥了天下而瘦了自己的夏原吉,为何在朱棣要处死他时,却请求宽限三天?朱棣真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夏原吉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皇宫哀嚎遍野,建文旧臣夏原吉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朱棣面前。夏原吉面无惧色,反而开口说道:“要杀我可以,请给我三天时间,我要把这些账目算完。”朱棣的“永乐盛世”离不开许多能臣之功,而他最该感谢的人之一,其实就是自己的“大管家”夏原吉。朱棣的“智囊”姚广孝曾盛赞夏原吉“有上古仁爱

  • 夏原吉:肥了天下、瘦了自己,朱棣给了他25年,他还明朝两大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夏原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夏原吉,字维喆,号麓潛子,是明朝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财政家。他从洪武年间开始入仕,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长期担任户部尚书,与蹇义并称于世。夏原吉他在靖难之役后被朱棣重用,并辅佐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