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曰读历史 访问量:2390 更新时间:2024/1/22 16:32:07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

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国库里的银子入不敷出。与此同时,还要应对女真族的入侵,整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而最终导致帝国崩塌的原因,却是另外一个人的死。陪同崇祯一同上吊的太监王承恩,在临死之前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揭露了明朝灭亡的真相。

励精图治的崇祯

崇祯皇帝继承的大明江山,其实已是千疮百孔。由于他的前任天皇帝朱由校是一个狂热的木工爱好者,因此根本没有时间打理政务。当崇祯皇帝继任帝位时,发现很多问题已经积重难返。

面对经济凋敝的国家,崇祯皇帝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大力发展农业,减免赋税,让疲惫不堪的百姓得到了一丝喘息之机,国家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对于政务,崇祯皇帝丝毫不敢懈怠,每天上朝比大臣们还要积极。不仅如此,其批阅奏折也是雷厉风行,在他看来,只要办事的效率提升上来,就可以把他的兄长之前耗费的大好时光抢回来。

因此他也鼓励大臣们要更加勤勉,精简办事效率,在朝中也树立心系百姓的榜样,以此来激励大臣们恪尽职守。

同时他还扫除了阉党,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朝廷党争问题。其中解决掉的最核心的人物,便是被称为“九千岁”的魏忠贤。相比于皇帝的“万岁”,魏忠贤只少了一千岁,朝中地位可见一斑。

王承恩临死之时所说的话,便是“若忠贤在,何至于此”,在他看来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大明王朝是不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那么,这位九千岁对于大明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狠人魏忠贤

魏忠贤出生在直隶省肃宁县,少年之时混迹于市井当中。而过早地接触社会,自然也会沾染上一身的流氓习气,魏忠贤也不例外,没有读过书且毫无一技之长的他,集各种恶习于一身。

十几岁时,魏忠贤的父母为他操办了婚事,他的老婆不久之后便生下了一个女儿。本应安分度日的魏忠贤不愿被妻子儿女束缚,继续在社会上放浪形骸,且嗜赌如命。在一次赌博中,他欠下了巨额债务。

面对债主逼债,魏忠贤突然想到了还债的办法:把女儿卖掉。当妻子得知他卖女儿还债之后,果断改嫁。事实证明这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否则下一个被卖掉的很可能就是她自己。

此时的魏忠贤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即便如此也没有让他放弃赌博。于是他很快又欠下了另外一笔无法偿还的赌债。

作为一个能够狠心卖掉女儿的父亲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出来的了。魏忠贤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又想到了一个挣钱的好办法:当太监。

在当时的直隶,由于物产不足,很多家庭都无法摆脱贫穷的困扰。而直隶距离京城极近,因此许多人都会选择太监这一职业。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热门职业,尽管这个职业极不人道。

而且皇宫中对太监的招募是有严格的人数限制的,因此能够入宫的人并不多,而且必须是未成年人。很明显魏忠贤已经严重不符合条件。

为了进宫,魏忠贤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并疏通门路当上了太监。由此可见其性格狠辣,敢作敢为。

由于有丰富的社会经验,魏忠贤最终在众多太监中脱颖而出,深得天启皇帝的信任。而这位痴迷于木工技巧的皇帝,显然对朝政不感兴趣,于是便将一应事务交由魏忠贤处理。

从此,魏忠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当权者。大臣们自然也知道这位九千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自然对其百般奉承。曾经落魄的赌徒,终于在命运的赌局中翻身了。

极为重要的九千岁

手握大权的魏忠贤自然没有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各地官员为了升值,纷纷向他进贡,甚至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不惜认他做自己的干爹,全国各地都有魏忠贤的生祠为其歌功颂德。

魏忠贤也秉承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原则,充当着大小官员们的保护伞。同时对于对抗自己的官员,魏忠贤也是极力铲除。天启年间的朝堂政局大致如此。

因此当崇祯皇帝执掌朝政之后,很快便罗列出这位九千岁的十条大罪,将其治罪。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上吊自杀。即便如此,崇祯皇帝仍将其尸首肢解。

当时天启皇帝醉心于木工技法,魏忠贤把持朝政,看似乌烟瘴气的朝堂却并未垮掉,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大明王朝却急速崩塌。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奥秘?

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问题便出在崇祯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上。崇祯皇帝十分想要有所作为,但是由于之前的党争问题,导致他对大臣们从上到下都极不信任,君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魏忠贤虽然拿人钱财,但也替人消灾。而且人情练达的他十分善于笼络人心,因此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大臣们还能各司其职,其死后却再无人为崇祯皇帝效力。

结语

自古以来,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便极难处理。关系太近则容易失去威信,过于疏远却又容易招来埋怨,可见人情练达的把握是一门学问。

处世未深的崇祯皇帝空有一腔热情,但是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与之相比,魏忠贤虽然看似无耻,却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和阅历,让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因此政府机构看似混乱,却能正常运转。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往往并非如人所愿。崇祯皇帝一心想要重振朝纲,但是却忽略了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结果将却加速了帝国的崩塌。

而魏忠贤却只想以权谋利,但却因为熟谙人性,使国家运转如常。王承恩最后发出的,便是对命运无奈地叹息。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

  • 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吕留良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722—1735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陵寝:泰陵(清西陵)子女:16子,8女皇后:乌拉那拉氏继位人:弘历(乾隆)青史语录“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清史稿·世宗本纪》

  • 清朝雍正年间的吕留良案是怎么回事?吕四娘真的砍掉了雍正人头?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吕留良

    要搞懂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先讲讲吕留良其人。吕留良出身于明代官宦世家,其父吕元学曾任繁昌知县,吕元学育有三子:大良、茂良、愿良,而吕留良是吕元学和小妾杨氏所生的子嗣。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629年2月13日)吕留良出生,此时的吕元学早已病故,不久生母杨氏也死去,临终前,吕留良被交给了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