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梓轩 访问量:2715 更新时间:2023/12/21 0:11:32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1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的作用

在明朝的时候内阁制也就是皇帝的智囊团,虽然最后的决策在皇帝,但是对于智囊团的建议和意见,皇帝还是很在意的,这一点在“仁宣”两朝很是盛行。毕竟皇帝对于国家所有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特别是对于国家的税收使用情况和具体的执行情况。

内阁作为一个为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往往能想到皇帝不能想到的地方,或者能够查漏补缺,这是最重要的作用,杨士奇的这个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用,但是并不是说智囊团没有用,而是在特事特办的情况下,皇帝的决定更能很好地处理问题。

2面对内阁的质疑,说明他们只是站在一个方面看问题,作为皇帝,给出解答或许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杨士奇提出通知下户部和工部,并不是说对皇帝命令的怀疑,而是出于对朝廷事务的慎重处理。这一点朱高炽还是很明白的,因此并没有埋怨或者责备杨士奇,而是说:“救民就像救火一样,不能够迟疑的。如果把这件事情交给户部和工部处理,那么他们一定会考虑很多因素在里面,最后决定好这件事的时候,最佳的救助时间就过去了。”

仁宗朱高炽对于这件事的处理还是很恰当的,自己“独断专行”一次,救得是天下的百姓,自己的子民,对于自己的责任,他没有后退,“仁”也是有原因的。

3内阁制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也有他的弊端。

朱高炽进行特事特办,说明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知道内阁的局限性,那就是保守,以守成为最大的目标,这一点也怪不得内阁这些人,毕竟上面还有皇帝,处理不好事情,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

因此在处理特事特办的事情的时候,一家之言或许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朱高炽为什么没有经过内阁商议直接下命令的原因。

朱高炽在位短短的一年就驾崩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被上了“仁”的庙号,不得不说,朱高炽在对待百姓方面做得很多,在朝廷下达的利国利民的大事情上做得也足够多,才有了这种高荣誉的待遇。而今天说到的这件事情,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而已。

标签: 杨士奇

更多文章

  •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杨士奇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

  •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杨士奇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

  • 伴君如伴虎!看看“三杨”中的杨士奇如何应对明成祖朱棣的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杨士奇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为人臣子一句话不高兴很可能惹怒皇帝。天子之怒,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比如嘉靖朝时,忠臣兼直臣杨继盛弹劾奸贼严嵩,弹劾这事这在明朝很正常,一般皇帝不会杀这些言官,最多训斥几句。可偏偏杨继盛奏折结尾中有一句:“…陛下若不相信臣以上所述,可召皇子裕王或景王询问。”这句话表面看

  • 思任发在麓川叛乱,王振和杨士奇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杨士奇

    麓川之役是明英宗即位初期明朝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消耗兵力和资源巨大,对明朝社会的破坏和衰弱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则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王振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故意扩大的战争的规模,使明朝国力在战争中极具内耗。也有人认为杨士奇等文官集团反对出兵平

  • 王振威胁“三杨”退休,杨士奇严词拒绝,只有杨荣做法最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杨士奇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的时候只有九岁。不过当时既有太皇太后张氏,又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明朝也算是一片繁荣景象。不过随着明英宗成长,宦官王振渐渐将手伸向朝堂。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内阁”了。他们历经四朝,为明朝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协助一代代皇帝,使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放弃安南?朱棣设立交趾对不对?杨士奇做得对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杨士奇

    导语: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

  • 临终之时,张太后问道: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杨士奇回答:有这3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娃趣谈标签:杨士奇

    1442年,张太后病重,她却仍然挂念着朝政大事,于是紧急召见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溥。杨士奇和杨溥到了之后,虚弱的张太后派服侍的宦官出去问道:“现在朝廷还有什么大事没办?”此时,杨士奇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他却仍然头脑清醒,反应敏捷,他当即提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建文帝的。杨士奇提出,虽然建文帝已经亡故

  • 抗清名将陈永华:天地会陈近南的原型,被郑成功称为卧龙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陈永华

    看过周星驰版本的鹿鼎记的朋友,一定会为刘松仁饰演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不凡的风度所折服,其实陈静楠这个人物并非金庸先生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他就是被郑成功称为当世卧龙的陈永华。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是一个硬骨头,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展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当大明帝国的大厦将倾时,他没有随波逐流,向敌人投降而是抵抗到

  • 在“嘉定三屠”之后,汉族罪人李成栋为何还决心重新反清?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李成栋

    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来说,清朝一直是不太讨人喜欢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时候疆域广大、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按理说本来应该创建一个如汉唐一般灿烂的王朝,但最终由于思想控制、民族政策、自我封闭等原因,使得清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落后的一个帝国,最终迎来了覆灭的结局。在众多的历史爱好者看来,清朝最为“招黑”的,除

  • 一言难尽的刽子手——李成栋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成栋

    明末清初有三个爷们拍案而起跟“红颜”有关,最有名的就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二个是王得仁因董御史强索宠爱歌妓而反出满清,第三个就是李成栋。李成栋卖主求荣的时候是一心一意的。战功赫赫,而一旦反复,投靠南明,却是孤忠可鉴,死而后已,但最终结局却让人扼呃嗟叹,只能说李成栋是个真正是个堂堂正正的爷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