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阶:一直身处黑暗的人,心能否始终保持光明

徐阶:一直身处黑暗的人,心能否始终保持光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久伴成隐 访问量:930 更新时间:2024/2/27 23:25:05

01

徐阶,作为明嘉靖时期的最后一任首辅 ,他在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扳倒了大奸臣严嵩,计杀其子严世蕃

在他45年的为官生涯中,有差不多15年的时间都在严嵩的排挤与打压中侥幸图存。

他总是摆出一副做小伏低的姿态,以柔克刚地徐徐展布他的策略,他也不介意在非常之时采取非常之法,他像一个在黑暗中蛰伏的忍者,一个表里不同的双面人物,慢慢等待一个时机,一击中地。

只是,当摆脱黑暗,揭下面具时,是否早已面目全非?

02 冲动的代价

谁也不是天生的情绪管理大师,徐阶年轻的时候也很冲动。

嘉靖帝为了拓展自己的为政业绩,在改制礼仪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继改分祀天地后,又提出要修改孔子的王号,降低祭祀孔子的礼仪。

凡是参与讨论过是否要分祀天地的大臣都知道,嘉靖只是表面上征求你的意见,实际上他决定的事是一定要办成的,所以这次修改孔子的王号礼仪,没有人反对,也没人去找那个不痛快。

只有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徐阶年轻气盛,上表反对,还跟当时的内阁首辅张璁闹得很不愉快。

冲动势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徐阶不仅丢了在京城的好工作,被贬到遥远的福建延平,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妻子病故,徐阶只能草草料理了妻子的后事,将2岁的幼子托付友人后,独自上任。

外放为官的日子一转眼就是十年,等他再次回到京城时,朝堂上已是另一幅光景。

03 想要立足就得忍

嘉靖不爱礼制,改玩修道了,但他依旧还是那个君威至上的皇帝,犯颜直谏的人依旧没有好下场,相反积极写青词的人才能荣获恩宠,加官晋爵。

最得嘉靖心意的当属内阁首辅夏言和礼部尚书严嵩,且后者俨然已有了反超之势。只是夏言根本不是严嵩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 竟连性命都输没了。

有了前车之鉴以及眼前血淋淋的例子,徐阶要想在京城立足,就必须与严嵩搞好关系。但徐阶又不愿成为严党,与之同流合污, 便退而求其次,与严嵩联姻示好,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严嵩的孙子。还以倭寇骚乱为借口,把老家的房产搬到严嵩的家乡去, 硬要与严嵩做一个半路同乡。包括跟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关系,徐阶也是积极维护,处处谦让。

但严嵩不是好糊弄的,他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他自己是靠谄媚上位,是以对其他获得嘉靖宠信的人都格外警惕,觉得都是他潜在的威胁,生怕哪天就取代了自己。

徐阶就很有威胁。徐阶回京后工作努力,一路上进,本来已经是吏部尚书的候选人了,就因为青词写得好,嘉靖舍不得这样的人才为国效力,特意把徐阶晋为礼部尚书,好有时间随侍左右给他写青词。

而且徐阶还有一点让严嵩很介意,就是徐阶是由夏言提拔上来的,又不愿依附严党,这属于政治派别的对立,所以严嵩很难对徐阶放心。

04 徐阶历险记

不仅不放心,严嵩逮到机会,就想打压徐阶,有三次徐阶都是惊险逃脱。

第一次是嘉靖二十八年,皇太子刚加冠礼就死了,嘉靖非常伤心,道士陶仲文编出了一个“二龙不相见”的谶语,替嘉靖找到了太子意外去世的理由。嘉靖深信不疑,决定不再立太子,也不要再见儿子。

但国本不定,人心不安。这是扰乱封建秩序的大事,连徐阶也坐不住了,几次三番奏请嘉靖早立太子。

严嵩最擅长挑拨嘉靖的疑心,他跟嘉靖说,“徐阶哪儿都好,就是有二心”。

本来嘉靖对徐阶的奏请已经很不满了,严嵩又把徐阶的行为解读成事君不忠,要不是徐阶平日表现不错,这句话足以要了徐阶的命。

徐阶自己也是胆战心惊,只能更加努力写青词,讨好嘉靖,这才让嘉靖消气。

经此一事,更让徐阶明白,要想不被严嵩整死,只能拼命讨好嘉靖。

第二次是勾结蒙古的大同总兵仇鸾东窗事发,给了严嵩攻击徐阶的机会。

仇鸾因勾结蒙古,干了几件“出彩”的事,让嘉靖误以为他很厉害,宠信了一段时间。

后来事情败露,严嵩觉得当初仇鸾得势时,常和徐阶一起在御前值班,没准可以参徐阶一个知情不报,或是其他有勾连的罪名。

不过,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仇鸾的罪状就是徐阶密奏揭发的,瞬间使他的坏心思胎死腹中。严嵩得知后,自信心备受打击,对徐阶也更加忌惮。

第三次是给事中吴时来、刑部主事张翀、董传策三人弹劾严嵩父子,这三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跟徐阶关系密切,不是徐阶的门生,就是徐阶的同乡。一下子让严嵩反客为主,说他们是受徐阶的指使,是结党,是构陷。

这次严嵩对徐阶的攻击相当致命,让人很难相信徐阶没有参与其中,嘉靖也觉得,严嵩已经那么大年纪了,徐阶再熬一熬也就是了,何必如此呢!

事实上,徐阶的确没有参与,好在这三人没有屈打成招,也多亏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暗中帮助,没有牵连到徐阶,徐阶再次脱离险境。

05 徐阶的反击

随着徐阶一次次化解危机,他在嘉靖心中的份量也在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实力相当,两人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过,紧接着发生的永寿宫火灾,使二人拉开了差距。

永寿宫是嘉靖居住的地方,嘉靖肯定是希望重建的,但国库连年入不敷出,严嵩也凑不出那么多银子给皇帝盖房子,再说紫禁城 那么多房子可住,便建议嘉靖换个地方住。

而徐阶和他的儿子徐璠仔细研究了图纸,认为可以用剩余的建筑材料营造,既不用花很多钱,又能很快建完,嘉靖一听大喜。谁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宠信谁,自此,严嵩父子的地位开始动摇。

徐阶扳倒严嵩的最后一步棋,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徐阶深知方士之言最能影响嘉靖的心理,便推荐给嘉靖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里应外合让嘉靖以为此人能预言祸福。

然后利用蓝道行之口告诉嘉靖,严嵩是个大奸臣,当除之。嘉靖对严嵩已是有所嫌弃,又有后起之秀可以替代严嵩的价值,是故惩办严嵩就没有那么难了。

在给严世蕃定罪时,徐阶再次抓住嘉靖的心理。主张避开陷害忠良的罪名,毕竟忠良都是皇帝下旨处死的,不能让嘉靖在处置严 世蕃的同时,变相要嘉靖承认错误,只会适得其反。应该把罪名的重点放在嘉靖最痛恨的通倭和犯上这两点,这样嘉靖就不会手下留情了。

在揣摩嘉靖心理方面,徐阶是得了严嵩的真传,毫不逊色。

徐阶扳倒专政二十年之久的严嵩后,成功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新一任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

06 “贤相”or“权臣”

也许是因为严嵩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坏了,都想除之后快,此番徐阶扳倒严嵩,完成了所有人想而不能的事,所以徐阶一下子就成了士大夫口中深挖大明毒瘤的“贤相”。

贤相徐阶上任后,都做了什么呢?

首要的就是全面推翻大奸臣严嵩的所有政治举措,清算严党,即使是抗倭功臣胡宗宪之流也不能豁免,毕竟朝野上下都要出一出恶气。

徐阶自己提出的政治宣言,也是与严嵩完全相反,他主张“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意思是他不会像严嵩一样,一手遮天,还是要以皇帝为尊,各部门同心协力,他要充分放权,以显示自己的开明和公正。他还把 这三句话做成标语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然而徐阶真的会放权吗?一个被权势压制了十几年的人,一朝得势,真的能如此云淡风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或许徐阶真的是习惯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他嘴上说的不专权,实际上内阁其他成员都是他精挑细选,对他恭谨尊敬的,他仍然是朝政的唯一决策人。

而一旦出现一个另类的,徐阶同样也是会排除异己的。

这个另类就是高拱。高拱最初是很得徐阶赏识的,也是徐阶推荐他进入内阁的。官场上向来讲究座师与门生的关系,徐阶比高拱 年纪大,进入官场早,对高拱又有提携之恩,在徐阶眼中,高拱就是他的门生。

徐阶推荐高拱入阁是希望高拱能做自己的好帮手。只不过,高拱这个人能力强,与徐阶的为政理念也不同,不甘心只做徐阶的陪衬。且高拱性格很直,说话办事不懂得留有情面,与徐阶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

不过,高拱毕竟是朝堂新秀,势单力孤,不敌徐阶,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罢职归乡。

07 “甘草丞相”

如此专权强势的徐阶,他的政绩又是如何呢?

言辞直率的海瑞用四个字评价徐阶,“甘草丞相”。

甘草作为一味中药材,什么病都能治一点儿,但不能作为主药,只能稍微改善些许口感。海瑞的意思其实就是,徐阶这个丞相,有他没他都行。

徐阶任首辅7年,的确没有什么功绩。你看他的政治宣言就知道,他把所有人都安排得挺好,自己没啥事干。

这里面固然有徐阶主张恢复祖制,不赞同有大变革的缘故,还有就是徐阶的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保住权势上面。

嘉靖在位时他要求天天去嘉靖住的西苑值班,甚至不想因阁事耽误,他生怕离开了嘉靖,被嘉靖疏远,被嘉靖疏远就意味着权势不稳。

到了穆宗继位时,由于穆宗比较亲近宦官,徐阶又将宦官视为自己的假想敌,得罪了不少宦官势力。

其实,徐阶在穆宗即位之初,权势已堪比严嵩了。

作为先帝宠信的老臣,新君对徐阶也是宠遇有加,他的儿子徐璠任正三品的太常寺卿,父子同朝,可比严嵩父子。

徐阶虽不像严嵩一样结党,但经营多年,朝中门生故旧众多,士大夫又向来趋炎附势,多依附在其门下,听他差遣。

另外,徐阶也贪财,从前在严嵩手下,他美其名曰若不贪,反而显得严嵩特别贪,故作清高,不利于虚与委蛇。

但徐阶任首辅后,虽然他自己不纳贿,却纵容自家子弟横行乡里,大量兼并土地,徐家占地多达二十四万亩。

随着徐阶的专权渐渐显露,得罪的人的增多,徐阶曾经曲意逢迎严嵩的手段也渐渐不被人所接受,都成了徐阶的把柄。最终徐阶也只能称病求去。

08 卑微的收场

徐阶退休后,高拱重回内阁,时移世易,高拱立即对徐阶展开报复性攻击,弹劾徐阶在嘉靖生前曲意逢迎,在嘉靖死后,拟订的嘉靖遗诏却把嘉靖说的一无是处,不仅两面三刀,还将穆宗置于子 言父过的境地,再加上徐阶三子在家乡的所作所为,大有将徐阶赶尽杀绝之意。

而曾经帮助徐阶驱逐高拱的小人们,此刻又转向攻击徐阶。

徐阶每天都处于担惊害怕的精神折磨中,甚至一度想自杀求解脱,后不得不以两朝元老之尊,言辞卑微的写信求高拱放过,这才使高拱收手。

这就是嘉隆时期的官场,徐阶虽然扳倒了严嵩,但似乎本质上他二人又没有什么不同,权势使人迷醉,身处其中,谁又能做到独善其身呢?

标签: 徐阶

更多文章

  • 严嵩和徐阶同是贪官,后世评价为何会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徐阶

    严嵩与徐阶都是大贪官,但为何严嵩是遗臭万年,而徐阶却是青史留名。这事情在进入看来简单,就是最后徐阶赢了,就贪污而言,徐阶比严嵩还要贪。严嵩被称为明朝第一奸相,官居首辅二十余年,被人骂为奸臣的原因就是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大肆敛财,相反的,徐阶无论在朝堂和民间乃至史书名声极好,但他贪污的财富却是严嵩数倍

  • 严嵩死前长叹,都是徐阶害我,徐阶:没有严嵩就没有我的今天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徐阶

    1566年大奸臣严嵩被贬为庶民后最终死于墓舍,死前仰天长叹说:都是徐阶害了我才有现在下场。徐阶听说后说,如果没有严嵩,哪有我的今天?徐阶虽然斗垮了严嵩,但对严嵩也有一定感恩戴德之情。如果不是岩嵩这个完美的踏脚石,徐阶怎么可能一步一步走向首辅位置,执掌如此庞大的帝国。徐阶是夏言的门下,从严嵩害死夏言那

  • 古代怎么骂人最狠?徐阶、司马懿都被骂过,诸葛亮骂过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徐阶

    先说说明朝的一段故事。徐阶跟严嵩斗了二十多年,各种尔虞我诈,笑里藏刀、绵里藏针,最终徐阶赢了,扳倒了严嵩,为恩师夏言报了仇。不过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十分危险、痛苦,危险自然不必多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严嵩干掉,痛苦在哪呢?痛苦在于没人理解,甚至违心迎合,为了让严嵩能够放松警惕,相信自己,徐阶做了一

  • 无懈可击的严嵩为何败给徐阶?关键有三,一点体现徐阶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徐阶

    严嵩和徐阶都是嘉靖时期重要阁臣,其中,严嵩担任首辅前后近二十年,长期保持大明朝政,深得嘉靖皇帝信任,但是最终还是败给了自己的老搭档,也是老对手,内阁次辅徐阶,落得个罢官抄家,子孙流放的下场。其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其中一点,是击中严嵩的真正杀招,体现了徐阶的智慧。严嵩剧

  • 严嵩打压徐阶;后来,一把火烧旺了徐阶;巧借势,扳倒严氏父子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徐阶

    嘉靖帝朱厚熜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他当皇帝的时间虽长,但有一多半年月不上朝视事。从嘉靖二十一年起,他就以“壬寅宫变”为借口离开皇宫大内,移居西苑,整天与道士们混在一起,修斋建醮。修斋建醮,就是建立道坛,每天向上天呈奉奏章祝词,乞求神仙给予福寿。把奏章祝词写在青藤纸上,叫“青词”,也

  • 大明王朝:看似平淡无奇的徐阶,为什么可以最终取代严嵩?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徐阶

    在清流与严党的多次对决中,有“大明第一利剑”海刚峰的身先士卒;有耿直仗义高肃清的针锋相对;也有未来宰辅张居正的出谋划策。这些人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都在倒严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能将这么多的人才统归麾下,他们的领袖肯定能力非凡。可是,整个倒严过程下来,隐忍低调的徐阁老,除了尊重领导与“和(huo)稀泥”

  • 高拱说错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让张居正后来居上捡了漏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高拱

    高拱本身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首辅大臣,他在隆庆皇帝登基的第二年,便接过了徐阶的位置,成为了内阁的首辅,这也就代表着整个内阁包括朝廷都受到了他的控制,因为隆庆皇帝不管事儿嘛!他基本上成为了大明朝最高领导人,这么出色的一个人,却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口没遮拦。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在高层官员身上发生这种

  •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什么样子?听听海瑞高拱戚继光万历皇帝怎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高拱

    张居正是我国古代备受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支持他的人说他是革新除弊、济世救国“宰相之杰”,反对他的人说他是生活奢靡、专权擅政的权臣。同一个人获得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关注的历史资料有所侧重。为了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张居正,今天为大家遴选与张居正关系紧密4个典型人物,通过他们来映射张居

  • 高拱当上大学士后为何要将家搬到皇宫附近还被御史弹劾了?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高拱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所设的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供他咨询决策,参预机务,后来这一机构被称为内阁,这些为皇帝服务的官员被称为内阁大学士。内阁在创设之初,定位为一个供皇帝咨询决策的机构,入选的臣子大多是翰林院的编修、检讨、修撰之类的官员,品级不高,却学识渊

  • 明朝内阁神仙打架:首辅高拱提拔张居正的人,差点要了张居正的命

    历史人物编辑:张桃子标签:高拱

    在古代,伴君如伴虎,是人尽皆知的名言。也正是如此,能坐到皇帝身边的大臣,几乎个个都是人精,比如明朝中期的内阁首辅高拱。高拱祖籍山西,家族世代为官,因此家教很严格。高拱五岁就能对对子、背诵千言古文,到了正式上学的年纪,便为了科举中第而日夜攻读四书五经,直到三十岁才考中进士,然后从翰林编修,一步一步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