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艳爱猫 访问量:4731 更新时间:2024/1/26 2:18:50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

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

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祖大寿左良玉等。

而最惹人争议的,就是祖大寿。

祖大寿拥有着极高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信赖。人们一度认为祖大寿也许就是能够成为力挽狂澜的人。

谁知他竟投降清军两次,得到了皇太极的赏识,不得不让认为他就是一个汉奸。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历史,了解了祖大寿,便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

将帅之才祖大寿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东宁远人,出生于军人世家,祖上一直在军中任职,年纪轻轻的祖大寿便也成为一名职位不低的将领。

祖大寿影视形象

他的父亲也曾任辽东副总兵,祖大寿几乎一生都在辽东抗敌,对外族的军队情况都了如指掌。

祖大寿本人也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因此也是辽东战事的主力。

祖大寿在辽东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任何到辽东主持战事的将帅,都将祖大寿看作作战的核心人才,袁崇焕更是对祖大寿赏识不已,将其看作自己的左膀右臂。

而祖大寿也将袁崇焕视作知己,二人齐心,在辽东的战场上立下无数军功。

可以说,祖大寿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

祖大寿参与了辽东大大小小的战事,对主持辽东战事的大将袁崇焕更是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皇太极眼见打不过辽东的元袁崇焕和祖大寿,便绕过山海关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得知此事,千里奔袭驰援北京,血染征袍而不顾,与祖大寿联合解了北京的危局。

而刚刚获救的崇祯皇帝却听信谗言,认为袁崇焕有不臣之心,袁崇焕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被捉拿下狱。

此时的祖大寿唯恐被牵连,袁崇焕被关押的第三天便带兵出走,尽管对外宣称自己回辽东,但实际上的祖大寿此时心中难安,不知道明天该如何。

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从未想过投靠皇太极,背叛大明。

崇祯将袁崇焕捉拿下狱后,逼迫袁崇焕写信召祖大寿回师,毕竟此时的崇祯身边已无可靠之人。

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亲笔书信时,毅然率军回京,可见祖大寿对袁崇焕的信任。祖大寿将京师周边满人攻陷之地尽数收回。

祖大寿虽然听从了袁崇焕的建议,再次回到北京,但此时祖大寿却选择不出军营,害怕在不明不白间就被捉拿下狱。

祖大寿曾在战役胜利后为袁崇焕求情,哪知崇祯并未将他的话放在心上,甚至没过多久,就将袁崇焕杀害了。

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袁崇焕被崇祯处以极刑凌迟处死时,祖大寿还在边关与满清八旗作战。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外孤立无援,长时间未得到增援的祖大寿被困城中。

皇太极曾多次写信招降祖大寿,而祖大寿对皇太极的招降并不理睬,选择死守城池,以待援军。

至少这个时候,他依然相信崇祯皇帝会派援军来救他们的。

就这样,祖大寿在城中坚持了三个月,却依然未等来援军,而此时,城中已经弹尽粮绝。

军士、百姓开始吃作战的兵马,此时人尚且无法生存,作战的兵马也只能充饥。

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下一步军中青年将士便要自相残杀了。

面对这样的情形,祖大寿进退两难。

而此时的皇太极始终坚持给祖大寿写招降信,不仅自己写,要求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给祖大寿写招降信,可以说是极为诚心和宽容了。

但祖大寿依然未曾想过投降。但城中的情形逼得祖大寿不得不作出选择。

如果真的到了青年将士互相残杀那一步,城中也便无法再守下去了,几乎所有的将领也认为只有投降,尚且能够挣扎出一条活路,否则必将死路一条。

祖大寿无法,尽管他依然心系大明,但军士、百姓的命也是命,怎可不顾他们死活。

最终祖大寿只得选择投降,但在投降前与皇太极立下毒誓,不得杀城中百姓、士兵,只有保证他们绝对安全后,才能正式投降。

可以说,祖大寿走到投降这一步是不得已之举,他必须要为百姓和士兵负责,在那个视人性命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行为怎能不令人尊敬?

皇太极影视形象

祖大寿在投降后,对皇太极说自己的妻儿都在辽东,并且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投降了,他可以回到辽东做皇太极的内应,帮助皇太极拿下辽东地区。

对于祖大寿的一番话,皇太极的部下自然是不同意的,他们都认为放祖大寿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

但终究皇太极选择相信祖大寿,很快就放祖大寿回去了。

而到了辽东的祖大寿果然如皇太极部下所料,直接将监视他的清兵杀掉,转而举兵抗清。

得知这个消息的崇祯,立刻对祖大寿进行了封赏,封他为左都督。

祖大寿再次组建军队抗清,皇太极十分恼火,便亲自率军攻打锦州,想亲自捉拿祖大寿,出了这口气。

而已回到辽东的祖大寿哪是那么容易打败的,在他顽强的抵抗下,皇太极并未讨到一丝好处。在祖大寿的带领下,明朝的边关至少又安稳了十多年。

在八年的时间里,每一次与祖大寿交手,皇太极几乎都打了败仗,祖大寿顽强的守住了宁远和锦州。

皇太极看到自己确实一时三刻无法打败祖大寿,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改为软的。

皇太极一边亲自给祖大寿写信招降,但信中并未提及投降的事情,只是对祖大寿的日常生活表示关心。

而另一边则给祖大寿的子侄封官,但祖大寿依然不为所动。

在崇祯十三年、十四年之间,皇太极曾多次派多尔衮进攻锦州,战争打得十分胶灼,祖大寿也多次面临战败的危机。

但最终,祖大寿还是保住了宁远和锦州。

眼见始终无法攻破宁远和锦州,皇太极不得倾其所有兵力包围锦州。试图逼迫祖大寿投降。

此次战役中,皇太极包围了锦州一年之久,在此期间祖大寿一直寄希望于洪承畴,在城中坚守等待他的增援。

哪知洪承畴已在松山被击溃,再无力抵抗,祖大寿的弟弟也被清兵所俘。

锦州城内粮草再次断绝,等不到援军的祖大寿再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皇太极大大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够再次招降祖大寿,祖大寿不得不再次投降。

对于他的降而复叛,叛而再降的行为,皇太极不仅没有生气或者一怒之下杀了祖大寿已出自己多年的恶气,甚至还加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对于一个汉人来说,这种可谓是最高级别的封赏了。

皇太极在祖大寿招降之日甚至亲自走下宝座扶起他,并抚慰祖大寿说知道他上一次背叛自己的苦衷。

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就绝对不会把它放在心上。

也希望祖大寿也不要心存芥蒂,只要以后能够尽力辅助自己即可。

皇太极对祖大寿可谓宽容到了极致,可见他也确实惜才如命,正是看到了祖大寿的军事能力和才华,即便他曾经背叛了自己,但仍未放弃招降他,而不是选择杀了他。

从这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皇太极对人才的爱惜。

祖大寿在投降后只帮助皇太极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了一封简单的招降信,吴三桂却对这封信并未理睬,也就是说,祖大寿仅仅出了这么一点力,却也是无功而返。

但此后,皇太极并未再难过祖大寿做任何事情。祖大寿也未曾领兵与明朝作战。直到顺治帝入关,祖大寿才跟随他再次入关。

祖大寿两次投降的原因,竟出奇的一致,都是在长期被包围、城中粮草消耗殆尽、亲人被留作人质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投降。

从某种程度上,如果祖大寿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那后人必定认为他是十足十的忠臣,但是,如果他真的英勇就义,那么满城的将士、百姓又当如何?

必然是被当作战俘赶尽杀绝,也许正是祖大寿的善念和悲悯之心,不忍城中百姓将士遭此灭门之害,而选择投降。如若不是这样,他两次投降的条件也没必要都是要皇太极保证不杀城中一人。

对于清朝而言,对于祖大寿这种反复之人应该是恨之又恨的,但并没有。

更出人意料的是,清朝的君主无论是皇太极还是顺治皇帝都对祖大寿青睐有加,甚至顺治帝还给了他高度的评价,说他持身敬慎。

而史书中也并未记载任何关于祖大寿汉奸的行为。

也就是说,尽管祖大寿向清朝投降了两次,但他确实从未负过明,也无愧于清,便也无需背负汉奸的骂名。

世人更愿意称他为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祖大寿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向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

  • 深度:杨宪,从青年才俊到身败名裂,《明史》欠他一个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杨宪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古凤阳)起兵,通过6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就是集庆之战。集庆,即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筹划许久,让全军把家属全部留在和县,然后倾巢而出,水陆并进,连续三次攻打,终于攻下集庆,朱元璋占领了这座战略意义重大城池。从此扼守江东,为此后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朱元璋占

  •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 其曾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杨宪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其曾祖父杨殿邦,做过漕运总督;祖父杨士燮,中了进士,做过杭州知府、淮阴知府之类的官,不光跟自己的老爸没法比,就连两个弟弟杨士骧、杨士琦也比不了。前者做到直隶总督,后者是袁世凯的心腹。杨家子弟发迹,官运亨通,据说与祖母有关。祖母大名吴述仙,是吴棠的女儿。那么吴棠又是何人

  • 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杨宪

    朱元璋对中书省越来越不放心,虽然口头上说,“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但是实际上他对什么事都不肯放手。军队的征发与调动,将帅的任命,战略的决策,朱元璋无不亲自过问,大都督府实际上也是直接控制在他手中的。中书省则不同,它是立法行政机构,国家政府的基础,内有六部,外有各省,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举凡工农钱谷、诉

  • 郑贵妃变“妖妃”,万历把她宠上天,死后却只得孤坟一座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郑贵妃

    1582年,一个叫郑梦境的女孩入宫,没过多久万历就被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吸引,让她宠冠后宫,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郑贵妃。在遇到她之前,万历的生活充满了单调乏味。1578年,16岁的万历皇帝大婚,册立一后二妃。然而立后这样的大事对于万历本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激动的。在万历看来不过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