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祖氏
辽东都司辽阳卫祖氏家族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祖大寿、祖大乐、祖天寿、祖大成、祖大弼诸兄弟为代表。
在明朝位居显位,仕清国亦受重用,既有崇祯皇帝御赐的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又获黄台吉抬爱编入汉军正黄旗世袭骑都尉彻底背弃祖宗,祖家的缩影也是明末辽东军阀的一般写照,其中祖大寿还是吴三桂的舅舅。
恢复辽东
据明代左军都督府《武职选薄》记载祖家本是南直隶滁州籍贯,是明代开国的佐命功勋。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由此灭。
蒙古的二十万军队退守辽东,对燕云仍然造成巨大威胁,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任命马云、叶旺为定辽卫都指挥使,总领辽东诸军务,马云从蓬莱渡海登陆辽南狮子口,因为途中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辽西辽南至此恢复,朝廷命令北征官兵就地屯田设立卫所。
此时元朝太尉、丞相、开元王纳哈出流窜于辽北拥兵十余万众,收拢了大量溃逃的蒙古军队,时不时对辽东进行劫掠,从洪武五年至十二年,前后杀守御官军二万余人。
朱元璋一直为招降纳哈出努力,前后数次派出使者劝其归降,可纳哈出拥兵自重丝毫不理。
在劝降的同时,朱元璋也不断向辽东征兵,为彻底消灭纳哈出做准备,到了洪武十九年(1386),辽东已经建立起十二个卫所,签军达八万人,前后从北平、山东、南直隶调拨海陆并用调拨粮草120万石,恢复辽东的时机已经成熟。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朱元璋以宋国公冯胜佩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有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江阴侯吴良,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参赞军务,率领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征。
洪武二十年二月,夜不收侦查到纳哈出驻扎庆州(今巴林右旗),当时大雪已下数日道路难行,蓝玉当即决断以骑兵奔袭,纳哈出没有设防大败,逃往金山(今四平),明军主力则屯扎在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县)伺机而动。
五月二十一日,冯胜命南雄侯、郑国公留守大宁,其余十五万大军全部出击会师金山,六月十一日,纳哈出部将平章政事八思帖木儿归降冯胜,纳哈出军心大乱,六月十九日,明军渡过辽河击溃纳哈出,六月二十五日冯胜逼近纳哈出大营,丞相、全国公关童投降。
纳哈出此时已经众叛亲离,全军无可战之心,不得已率领本部四万余人,战马二十万匹,牛羊数十万头归降。
与纳哈出一同出降的还有元王公十三人,太尉、丞相、佥书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平章政事等公卿八十二人,大小文武官员三千余人,北元在辽东的统治彻底崩溃,明朝完全收复辽东,纳哈出率大军归降意义极大,朱元璋封他为海西侯,仍随军中。
辽东都司
明朝在辽东前后设立二十五个军卫,洪武二十年至二十六年,设置铁岭卫、辽海卫,广宁卫、义州卫、广宁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前屯卫、后屯卫,沈阳中卫、广宁中卫、左卫、右卫,三万卫。
还有早些时候设立的定辽左卫、右卫、前卫、后卫、中卫,洪武九年设置的海州卫、盖州卫、金州卫,洪武十四年复州卫,十九年东宁卫,最后一个是宣德年间新开宁远卫。
明朝一个卫所辖户口五千六百户,以一家四口人来算,仅洪武年间,明朝就向辽东移民五十六万人,自五代时契丹陷落辽东,百姓沦入胡尘,时隔数百年汉家天子再次将其恢复,辽东的屯田、儒学逐渐兴盛,荒凉之地逐渐恢复往日的盛景。
四戎少傅
简单介绍完辽东的历史,祖家就是洪武年恢复辽东的军户之后,隶属定辽左卫,治所在辽阳城,明宣宗宣德年间,朝廷在今辽宁兴城组建宁远卫,祖家迁入,《明季北略》记载其家:“滁州籍,宁远卫指挥”。
据《兴城县志》载,城中有祖氏牌坊。中间书四戎少傅,后又书:
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镇
诰赠祖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仁
诰赠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左都督佥事祖承训。
谁是祖天寿?
比起祖大寿被熟悉明清历史的朋友所知晓,另一位祖家人就不为人知了,那就是祖天寿。
张承荫是陕西总兵官张臣之子,陕西榆林人,借助父亲的功劳升延绥副总兵,但张承荫并非纨绔子弟,自小有报国志向,他勇武而富有谋略,精擅骑射多次击溃鞑靼部猛可失力,万历四十年升都督同知、辽东总兵官。
张承荫上任辽东时有这么一段记载:
“万历四十年十一月,蟒金诸部近宁前,守将祖天寿间出猎,被围曹庄,将士死者二百三十人,被掠者六百余人,天寿以数骑免。事闻,论死。承荫初抵任,获免。”
就是说东虏蟒金部劫掠宁远,守将祖天寿打猎的时候被围,仅以身免。
这个宁远守将祖天寿是谁呢?他和祖大寿有什么关系?在《左军都督府·辽东都司宁远卫》选薄中记载了祖家世系,祖天寿是祖承训的嫡长子,多次斩获首级官至宁远卫指挥佥事。万历四十年十一月,失事依律当斩,可能是经过斡旋,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初五,刑部给予的终审结果是祖天寿判处斩监候,保住一条性命。
转眼间到了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四处搜刮民财以充实军资,辽东各处官军无招架之力,此时宁远守备祖天寿在觉华岛仍有米豆二十余万石,治下百姓数万。
宁锦监军道刑慎言担心祖天寿投奴,上报给巡按辽东监察御史方震孺,由方震孺出面请下天启皇帝的敕谕十余道,劝说祖天寿以民族大义为重,方震孺还拉着祖天寿的女婿吴良辅前往觉华岛,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祖天寿保证不会降奴。
祖天寿不见了
天启六年(1626)正月,袁崇焕击溃老奴取得宁远大捷,天启七年五月,黄台吉欲报仇陈兵宁远城下,再次被击败,于六月退兵,此战祖天寿、许定国、尤世威等总兵官督阵进兵,所向无前,受到奖赏。
崇祯元年(1626),建虏兵围锦州,总兵官赵率教率军阻挡,使用大炮还击黄台吉,总兵官满桂、祖天寿前来援助,此后这位多次参与对东虏作战的宁远卫总兵官祖天寿好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见踪迹。
通过对比祖天寿与祖大寿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点,虽说祖氏为宁远大族,兄弟侄子均列行伍,祖大寿与祖天寿可能是兄弟关系,但是这兄弟二人的履历未免太相似了。
先是天启二年,广宁之战王师败绩,巡抚王化贞逃窜,祖大寿率领残兵退守觉华岛,天启六年正月,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参加了宁远之战,天启七年取得宁锦大捷,其后到了崇祯元年,祖大寿受到袁崇焕推荐飞升辽东前锋总兵官,配征辽前将军印驻守锦州,这些与前文所述的祖天寿完全一致,祖家难道兄弟二人均同时飞升总兵吗?
袁崇焕与祖家将门
袁崇焕为官数年即总督辽事,缺少心腹干将,因此他大力提拔辽东将门,组建所谓“关宁铁骑”。起初在万历末熊廷弼督师辽东,他认为辽人不可大用,因为有不少努尔哈赤派的细作混入其中。王在晋督师辽东时,认为辽东本土军事勋贵相互勾连,侵吞粮草不可用。
直到孙承宗以帝师总督辽事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但是孙承宗虽然用辽人,但依然认为辽人的战斗力不足,远远不是三边精锐可比,孙承宗多次向朝廷请求调集陕西边军入辽作战。
天启五年(1625)袁崇焕执掌辽事,他通过大力提拔本土军门,控制了关宁军的领导权,宁锦大捷后,祖氏全族都获得荫官,上自总兵下至参将,全赖祖大寿一人功劳,并未提起与大寿同等地位军功的“祖天寿”。
从明代档案中可知,祖仁官至宁远卫指挥佥事,祖承训,祖仁之子署理都指挥同知,祖天寿,祖承训嫡长男。与兴城祖家牌坊所说,祖大寿是祖承训嫡长子有所冲突,又根据记载祖仁的三子名祖承教,儿子是祖天定,可以断定祖天寿就是祖大寿二者同为一人。
为什么会出现祖氏同辈兄弟一起改名的怪象?
原来是崇祯皇帝的操作,这朱由检真是把勤政的精力用在了刀背上,喜欢微操,专注于礼法,《明史·陈良谟传》:
“陈良谟,字士亮,鄞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大理推官。初名天工。庄烈帝虔事上帝,诏群臣名“天”者悉改之,乃改良谟。在职六年,两注上考。行取陛见,擢御史。十二年,出按四川。期满当代,再留任。时流寇大入蜀,诏良谟专护蜀王,巡抚邵捷春专办贼。良谟饬守具,坚壁清野......”
崇祯皇帝登基后虔诚侍奉上帝,此上帝不是西方那个,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昊天上帝,崇祯为表对上天的真心,下诏群臣的名字中含有“天”的全部更改,陈天谟就改名陈良谟,由此祖天寿改名为祖大寿了。
祖大寿的一生
说说后续,崇祯二年(1629)黄台吉绕过宁锦从蓟门方向打入北京城下,袁崇焕防守不利,五年平辽沦为笑柄,祖大寿也惶恐不已有投敌的危险,袁崇焕下狱后,关宁将门上下都弥漫着一股不满而又害怕的氛围,“袁既被执,辽兵东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
在听从孙承宗的建议后,崇祯命袁崇焕写信安抚关宁诸将,方才解除警报。崇祯十年(1631)七月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在被围困日久难以突围后降奴,黄台吉大悦奉为上宾,投降后的祖大寿以家人都在锦州城内为由,再次返回锦州,耍了黄台吉,崇祯下旨赞赏他的行为,晋升其为左都督。
此时祖大寿既不愿意轻易降清,也对明朝没有多少忠心,只想维护在辽西势力,这也是大多数辽地将门的想法吧。最终崇祯十五年二月(1642)松山一战,督师洪承畴被俘降奴,三月初被围困一年之久的锦州难以抵挡,祖大寿被迫投降,编入汉军正黄旗,永历十年(1656)病逝于北京。
两种人生,相同的待遇
洪承畴世受国恩,深得朱由检信任,督师二十万人总督辽东军务,本应该为国尽忠,然其失节投降,还随清兵南下,接受伪职江南经略,镇压反清义军,助纣为虐。
清兵南下途中屠戮百姓洪本人均参与其中,在前明已至极贵,于新朝再举屠刀,洪承畴本人一生中尽显反动本色,可笑的是这么一位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子孙竟没有享受到大清隆恩,还在乾隆四十三年的《贰臣传》中位列甲卷,可笑可笑。
而祖大寿就复杂得多,他本人出身辽东军事勋贵大族,累官至左都督多次与努尔哈赤、皇太极作战,蔡东藩评价道:“献城卖国卖友”,作为军阀的他两次投降也算是情有可原,都是在极其困境之下不得已而为之,降清后即退居幕后,没有充当为清兵屠戮的刽子手,然而也没能逃脱被大清秋后算账的后果,荣入《贰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