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总兵官祖天寿,卖国卖友卖君的祖大寿,竟因为崇祯虔事上帝?

明朝总兵官祖天寿,卖国卖友卖君的祖大寿,竟因为崇祯虔事上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韦继涛 访问量:4459 更新时间:2024/1/18 2:07:01

辽阳祖氏

辽东都司辽阳卫祖氏家族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祖大寿、祖大乐、祖天寿、祖大成、祖大弼诸兄弟为代表。

在明朝位居显位,仕清国亦受重用,既有崇祯皇帝御赐的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又获黄台吉抬爱编入汉军正黄旗世袭骑都尉彻底背弃祖宗,祖家的缩影也是明末辽东军阀的一般写照,其中祖大寿还是吴三桂的舅舅。

恢复辽东

据明代左军都督府《武职选薄》记载祖家本是南直隶滁州籍贯,是明代开国的佐命功勋。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由此灭。

蒙古的二十万军队退守辽东,对燕云仍然造成巨大威胁,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任命马云、叶旺为定辽卫都指挥使,总领辽东诸军务,马云从蓬莱渡海登陆辽南狮子口,因为途中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辽西辽南至此恢复,朝廷命令北征官兵就地屯田设立卫所。

此时元朝太尉、丞相、开元王纳哈出流窜于辽北拥兵十余万众,收拢了大量溃逃的蒙古军队,时不时对辽东进行劫掠,从洪武五年至十二年,前后杀守御官军二万余人。

朱元璋一直为招降纳哈出努力,前后数次派出使者劝其归降,可纳哈出拥兵自重丝毫不理。

在劝降的同时,朱元璋也不断向辽东征兵,为彻底消灭纳哈出做准备,到了洪武十九年(1386),辽东已经建立起十二个卫所,签军达八万人,前后从北平、山东、南直隶调拨海陆并用调拨粮草120万石,恢复辽东的时机已经成熟。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朱元璋以宋国公冯胜佩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有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江阴侯吴良,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参赞军务,率领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征。

洪武二十年二月,夜不收侦查到纳哈出驻扎庆州(今巴林右旗),当时大雪已下数日道路难行,蓝玉当即决断以骑兵奔袭,纳哈出没有设防大败,逃往金山(今四平),明军主力则屯扎在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县)伺机而动。

五月二十一日,冯胜命南雄侯、郑国公留守大宁,其余十五万大军全部出击会师金山,六月十一日,纳哈出部将平章政事八思帖木儿归降冯胜,纳哈出军心大乱,六月十九日,明军渡过辽河击溃纳哈出,六月二十五日冯胜逼近纳哈出大营,丞相、全国公关童投降。

纳哈出此时已经众叛亲离,全军无可战之心,不得已率领本部四万余人,战马二十万匹,牛羊数十万头归降。

与纳哈出一同出降的还有元王公十三人,太尉、丞相、佥书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平章政事等公卿八十二人,大小文武官员三千余人,北元在辽东的统治彻底崩溃,明朝完全收复辽东,纳哈出率大军归降意义极大,朱元璋封他为海西侯,仍随军中。

辽东都司

明朝在辽东前后设立二十五个军卫,洪武二十年至二十六年,设置铁岭卫、辽海卫,广宁卫、义州卫、广宁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前屯卫、后屯卫,沈阳中卫、广宁中卫、左卫、右卫,三万卫。

还有早些时候设立的定辽左卫、右卫、前卫、后卫、中卫,洪武九年设置的海州卫、盖州卫、金州卫,洪武十四年复州卫,十九年东宁卫,最后一个是宣德年间新开宁远卫。

明朝一个卫所辖户口五千六百户,以一家四口人来算,仅洪武年间,明朝就向辽东移民五十六万人,自五代时契丹陷落辽东,百姓沦入胡尘,时隔数百年汉家天子再次将其恢复,辽东的屯田、儒学逐渐兴盛,荒凉之地逐渐恢复往日的盛景。

四戎少傅

简单介绍完辽东的历史,祖家就是洪武年恢复辽东的军户之后,隶属定辽左卫,治所在辽阳城,明宣宗宣德年间,朝廷在今辽宁兴城组建宁远卫,祖家迁入,《明季北略》记载其家:“滁州籍,宁远卫指挥”。

据《兴城县志》载,城中有祖氏牌坊。中间书四戎少傅,后又书:

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镇

诰赠祖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仁

诰赠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左都督佥事祖承训。

谁是祖天寿?

比起祖大寿被熟悉明清历史的朋友所知晓,另一位祖家人就不为人知了,那就是祖天寿。

张承荫是陕西总兵官张臣之子,陕西榆林人,借助父亲的功劳升延绥副总兵,但张承荫并非纨绔子弟,自小有报国志向,他勇武而富有谋略,精擅骑射多次击溃鞑靼部猛可失力,万历四十年升都督同知、辽东总兵官。

张承荫上任辽东时有这么一段记载:

“万历四十年十一月,蟒金诸部近宁前,守将祖天寿间出猎,被围曹庄,将士死者二百三十人,被掠者六百余人,天寿以数骑免。事闻,论死。承荫初抵任,获免。”

就是说东虏蟒金部劫掠宁远,守将祖天寿打猎的时候被围,仅以身免。

这个宁远守将祖天寿是谁呢?他和祖大寿有什么关系?在《左军都督府·辽东都司宁远卫》选薄中记载了祖家世系,祖天寿是祖承训的嫡长子,多次斩获首级官至宁远卫指挥佥事。万历四十年十一月,失事依律当斩,可能是经过斡旋,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初五,刑部给予的终审结果是祖天寿判处斩监候,保住一条性命。

转眼间到了天二年,努尔哈赤四处搜刮民财以充实军资,辽东各处官军无招架之力,此时宁远守备祖天寿在觉华岛仍有米豆二十余万石,治下百姓数万。

宁锦监军道刑慎言担心祖天寿投奴,上报给巡按辽东监察御史方震孺,由方震孺出面请下天启皇帝的敕谕十余道,劝说祖天寿以民族大义为重,方震孺还拉着祖天寿的女婿吴良辅前往觉华岛,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祖天寿保证不会降奴。

祖天寿不见了

天启六年(1626)正月,袁崇焕击溃老奴取得宁远大捷,天启七年五月,黄台吉欲报仇陈兵宁远城下,再次被击败,于六月退兵,此战祖天寿、许定国、尤世威等总兵官督阵进兵,所向无前,受到奖赏。

崇祯元年(1626),建虏兵围锦州,总兵官赵率教率军阻挡,使用大炮还击黄台吉,总兵官满桂、祖天寿前来援助,此后这位多次参与对东虏作战的宁远卫总兵官祖天寿好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见踪迹。

通过对比祖天寿与祖大寿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点,虽说祖氏为宁远大族,兄弟侄子均列行伍,祖大寿与祖天寿可能是兄弟关系,但是这兄弟二人的履历未免太相似了。

先是天启二年,广宁之战王师败绩,巡抚王化贞逃窜,祖大寿率领残兵退守觉华岛,天启六年正月,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参加了宁远之战,天启七年取得宁锦大捷,其后到了崇祯元年,祖大寿受到袁崇焕推荐飞升辽东前锋总兵官,配征辽前将军印驻守锦州,这些与前文所述的祖天寿完全一致,祖家难道兄弟二人均同时飞升总兵吗?

袁崇焕与祖家将门

袁崇焕为官数年即总督辽事,缺少心腹干将,因此他大力提拔辽东将门,组建所谓“关宁铁骑”。起初在万历末熊廷弼督师辽东,他认为辽人不可大用,因为有不少努尔哈赤派的细作混入其中。王在晋督师辽东时,认为辽东本土军事勋贵相互勾连,侵吞粮草不可用。

直到孙承宗以帝师总督辽事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但是孙承宗虽然用辽人,但依然认为辽人的战斗力不足,远远不是三边精锐可比,孙承宗多次向朝廷请求调集陕西边军入辽作战。

天启五年(1625)袁崇焕执掌辽事,他通过大力提拔本土军门,控制了关宁军的领导权,宁锦大捷后,祖氏全族都获得荫官,上自总兵下至参将,全赖祖大寿一人功劳,并未提起与大寿同等地位军功的“祖天寿”。

从明代档案中可知,祖仁官至宁远卫指挥佥事,祖承训,祖仁之子署理都指挥同知,祖天寿,祖承训嫡长男。与兴城祖家牌坊所说,祖大寿是祖承训嫡长子有所冲突,又根据记载祖仁的三子名祖承教,儿子是祖天定,可以断定祖天寿就是祖大寿二者同为一人。

为什么会出现祖氏同辈兄弟一起改名的怪象?

原来是崇祯皇帝的操作,这朱由检真是把勤政的精力用在了刀背上,喜欢微操,专注于礼法,《明史·陈良谟传》:

“陈良谟,字士亮,鄞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大理推官。初名天工。庄烈帝虔事上帝,诏群臣名“天”者悉改之,乃改良谟。在职六年,两注上考。行取陛见,擢御史。十二年,出按四川。期满当代,再留任。时流寇大入蜀,诏良谟专护蜀王,巡抚邵捷春专办贼。良谟饬守具,坚壁清野......”

崇祯皇帝登基后虔诚侍奉上帝,此上帝不是西方那个,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昊天上帝,崇祯为表对上天的真心,下诏群臣的名字中含有“天”的全部更改,陈天谟就改名陈良谟,由此祖天寿改名为祖大寿了。

祖大寿的一生

说说后续,崇祯二年(1629)黄台吉绕过宁锦从蓟门方向打入北京城下,袁崇焕防守不利,五年平辽沦为笑柄,祖大寿也惶恐不已有投敌的危险,袁崇焕下狱后,关宁将门上下都弥漫着一股不满而又害怕的氛围,“袁既被执,辽兵东溃数多,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

在听从孙承宗的建议后,崇祯命袁崇焕写信安抚关宁诸将,方才解除警报。崇祯十年(1631)七月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在被围困日久难以突围后降奴,黄台吉大悦奉为上宾,投降后的祖大寿以家人都在锦州城内为由,再次返回锦州,耍了黄台吉,崇祯下旨赞赏他的行为,晋升其为左都督。

此时祖大寿既不愿意轻易降清,也对明朝没有多少忠心,只想维护在辽西势力,这也是大多数辽地将门的想法吧。最终崇祯十五年二月(1642)松山一战,督师洪承畴被俘降奴,三月初被围困一年之久的锦州难以抵挡,祖大寿被迫投降,编入汉军正黄旗,永历十年(1656)病逝于北京。

两种人生,相同的待遇

洪承畴世受国恩,深得朱由检信任,督师二十万人总督辽东军务,本应该为国尽忠,然其失节投降,还随清兵南下,接受伪职江南经略,镇压反清义军,助纣为虐。

清兵南下途中屠戮百姓洪本人均参与其中,在前明已至极贵,于新朝再举屠刀,洪承畴本人一生中尽显反动本色,可笑的是这么一位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子孙竟没有享受到大清隆恩,还在乾隆四十三年的《贰臣传》中位列甲卷,可笑可笑。

而祖大寿就复杂得多,他本人出身辽东军事勋贵大族,累官至左都督多次与努尔哈赤、皇太极作战,蔡东藩评价道:“献城卖国卖友”,作为军阀的他两次投降也算是情有可原,都是在极其困境之下不得已而为之,降清后即退居幕后,没有充当为清兵屠戮的刽子手,然而也没能逃脱被大清秋后算账的后果,荣入《贰臣传》。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历史人物编辑:小艳爱猫标签:祖大寿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

  •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祖大寿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向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

  • 深度:杨宪,从青年才俊到身败名裂,《明史》欠他一个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杨宪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古凤阳)起兵,通过6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就是集庆之战。集庆,即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筹划许久,让全军把家属全部留在和县,然后倾巢而出,水陆并进,连续三次攻打,终于攻下集庆,朱元璋占领了这座战略意义重大城池。从此扼守江东,为此后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朱元璋占

  •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 其曾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杨宪

    杨宪益,是翻译《红楼梦》的名家。其曾祖父杨殿邦,做过漕运总督;祖父杨士燮,中了进士,做过杭州知府、淮阴知府之类的官,不光跟自己的老爸没法比,就连两个弟弟杨士骧、杨士琦也比不了。前者做到直隶总督,后者是袁世凯的心腹。杨家子弟发迹,官运亨通,据说与祖母有关。祖母大名吴述仙,是吴棠的女儿。那么吴棠又是何人

  • 杨宪扳倒张昶后,曾深得朱元璋信任,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杨宪

    朱元璋对中书省越来越不放心,虽然口头上说,“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但是实际上他对什么事都不肯放手。军队的征发与调动,将帅的任命,战略的决策,朱元璋无不亲自过问,大都督府实际上也是直接控制在他手中的。中书省则不同,它是立法行政机构,国家政府的基础,内有六部,外有各省,都在它的管辖之下。举凡工农钱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