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在今日当口,无数人做过,除了吃公家饭人外,貌似每个职场人都有体会。
如果一辈子在一个私企工作,除非待遇特好,要不去饭局吃饭,估计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
今日世界,跳槽也好,转业也好,是能力体现,人人都可为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在古代,这就是一个另所有人不齿行为,忠君爱国思想主导下的帝国时代,所谓的另投明主,或良禽择木而栖,在道德礼仪大过天的宋明之后,都是被口诛笔伐对象。
比如那,因水太凉头皮痒闻名的钱谦益先生,就因同时代孩童夏完淳而成历史书上的反面案列,备受批驳永世不得翻身。
也因此,宋代之后的背叛者,没有一个有好名声的,明末清初就有无数背叛者,当时看上去还活的不错,比如洪承畴之流,可最后都上了清朝《贰臣传》成耻辱代名词。
唯有一个上了《贰臣传》却收获了无数史学家同情的人也有,就是祖大寿!
一个传奇的将领,一个悲情的将领,一个曾经热血的将领。
他的一生,正是明末激荡时刻,无数背叛投敌之人内心焦灼的体现。
按《祖氏家谱》记载,南北朝时大名鼎鼎的祖冲之是他先辈,“闻鸡起舞”的名将祖逖也是他祖宗,就连后来臭名昭著的吴三桂,都是祖大寿外甥。
可见这祖家也算当时名流望族,虽是武将,看看身边人地位,估计也是身怀士子情节之人。
这样的人为何会背叛?就值得深思了!
一:冲冠一怒为袁崇焕。
祖大寿和袁崇焕关系莫逆,这莫逆基础,则是并肩作战产生的。
袁崇焕五年平辽豪言后,崇祯任命袁崇焕为辽东督师,祖大寿身处辽东,属关宁铁骑核心人物,自然被袁崇焕引为臂膀,这哥俩都是能征善战主,配合默契不说,无论胜败都同进同退,多次抵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攻。就此,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当年辽东是前线,北京也是前线,都处前线,这北京安危就和辽东联系在了一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出了都城就是第一线。
毫无战略空间的战略势态,让无数主政辽东将领头疼,孙承宗主导的关宁锦防线虽强,可抵不过清军的狡猾。绕过防线,直扑京城,是明清战争中后期清朝大军攻略明朝既定操作。
袁崇焕也因此而死。
公元1629年,皇太极大军南下,绕过通州直抵京城。辽东督师袁崇焕只能率军誓死保卫京城,在一番死战后,北京转危为安,可袁崇焕却遭殃了。
儿戏一样的反间计后,崇祯上当,蒋干盗书故事重演,明朝太监成了蒋干,而袁崇焕也因为和皇太极居然有城下之盟,就此糊里糊涂因为通敌罪入狱。(这段历史争议颇大)
跟随袁崇焕作战的祖大寿,一看战友被抓,那个气啊,和后来外甥吴三桂一样,怒发冲冠。
不过一个为红颜,一个为战友!
知道说理说不通的祖大寿,招呼也不打直接带着所有属下北走山海关。
祖大寿可是关宁铁奇灵魂人物,崇祯一看,祖大寿居然跑路了,顿时坐立不安,深怕他造反。
于是求助关在牢房的袁崇焕。
那是你哥们,你修书一封让他回来呗?
袁崇焕一看,深知祖大寿是为自己安危着想,感动之余,就修书劝祖大寿赶紧回来。
面对战友来信,祖大寿大哭一场,数次昏厥,最后收拾兵械,又一次来到了北京城下。
先是对崇祯认错,后又为袁崇焕求情,愿用官职换袁崇焕安全,崇祯一看居然威胁我也是不允!
二:尽职杀敌换不回老友平安。
顽固的崇祯那近乎不近人情的苛刻,让祖大寿无奈了,绝望了。
最后老妈还有老上级孙承宗看不下去了,也是对他说!
自怨自艾不是办法,唯有立功,无数战功才是换取袁崇焕平安的保证。
这顿说理,让绝望中的祖大寿看到了一丝希望,是啊,战功在前,说话才有分量。
祖大寿重新振作,在绝望时刻,将一切希望寄于战争中,不顾危险,带关宁铁骑强攻清朝驻守的滦州等地,断绝清朝后路后,终于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胜利如约而至,老友该平安了吧?可是这一切依然没有发生,唯有悲惨。
崇祯帝并没有因这战功释放袁崇焕,反而将在北京城下奋勇杀敌的袁崇焕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这里不论对错与否,因为这段历史扑朔迷离。
可临危之际率军回援,解了北京之围的袁崇焕,即便要杀,又何至于千刀万剐?顺带着,尸体还被无数民众分食?
杀人不过点头地,崇祯的刻薄寡恩在那一刻暴露无疑。
这样的主君,如何让人心悦诚服,如何让将士三军用命?
祖大寿带着深深恨意失望,回到辽东保家卫国,但这家国给于将士的貌似只有失望少有安慰。
三:慧眼识才皇太极
明朝杀了袁崇焕,丢了祖大寿的心,可祖大寿依然爱国,依然顽强,依然奋战不休。
这一切品质,都让一个仇寇欣赏,这个仇寇就是皇太极。
皇太极其人,精读《三国演义》,也因此深知人才难得,对于让自己吃尽苦头的祖大寿,不仅不恨,反而特别关照,三番四次希望召降祖大寿。
这一切的另眼相看,祖大寿如何不知,可是他不降,也不愿降,更不愿背负弃国负家的罪恶。
公元1631年,皇太包围困祖大寿驻地大凌河城,围困日久不说,还持续进攻,就是希望能压垮祖大寿心中最后的坚持。那时的祖大寿深感绝望,城内粮草困绝,无数军马牲口成了军粮,等这些吃完之后,人吃人也成了常态。
先吃百姓,后吃伤兵,伤兵都吃完了,如何办?
援军还未至,城外依然在围攻。
随围攻而来的还有皇太极召降信,面对着言辞恳切的招降信,祖大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矛盾。
无奈的他坚守最后道义和良知假意投降,对皇太极说,家人皆在锦州,他愿带人去锦州做内应。
看上去的投名状,其实是最后的坚持,和家人在一起和坚城在一起,和道义在一起。
我不降!
大气的皇太极面对困顿来降的祖大寿,并没有怀疑他,而是答应了他的求情。
那一刻的皇太极就如曹操烧书放叛徒附身一样,深知信任才是收纳人才的根本。
四:命运轮回,不得不从
回到锦州的祖大寿,看着皇太极做派,不知内心做何感想,可是他的选择是依然坚持,依然抗清,锦州城随着祖大寿的回归,再次坚守起来!
皇太极愤怒吗?也许有!
但是他依然希望招降祖大寿,随后一年,又是艰苦的攻坚战。锦州被困整年,一切仿佛轮回,顽强的祖大寿还在坚持。
固执的皇太极也在坚持,不断修书给祖大寿。
他深情的说:哥们,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还等着你弃暗投明哦。
这无数次的信件除了体现皇太极的诚意之外,也是别有用心之举。
果不其然,带领援军驰援锦州的洪承畴无意中获取一封,这桥段是不是和袁崇焕被杀时一样。
这时,还是大明忠臣,以国士自诩的洪承畴充分发挥了满口仁义道德特点。
去信大骂祖大寿:你自个背信弃义,弃国忘家的小人,大丈夫何惧一死你居然通敌卖国。
这成了压垮祖大寿最后一根稻草。
他不无悲切的回信道:我也想做忠臣良将,可是这皇帝陛下是明君吗?这坚城我还在守!
洪承畴回复他:皇上没有辜负你,何出此言。
祖大寿哀怨的说道:死了的袁崇焕又有哪里对不起皇帝陛下?
原来那看上去云淡风轻的淡定和报国背后,一根刺一直没有遗忘,千刀万剐而死的袁崇焕就是祖大寿心中那根刺,洪承畴的大义凛然成了压垮祖大寿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人性拷问背后,稍许有那么点的公正。
洪承畴的责问,让祖大寿默然也让祖大寿失望。
坚守锦州城一年多,宁死不降的祖大寿,在名士国士口眼中成了祸国殃民的小人。
战士何所愿,马革裹尸归!
可这时的祖大寿迷茫了,一个如此君王,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朝堂,一个从不体谅的过往,还有那千刀万剐的战友。
这一切真的值得他如此牺牲,如此忠义吗?
一边是皇太极的诚恳呼唤,去了功名利禄节节高。
一边是崇祯帝的刻薄挂恩,去了是不明不白被杀。
理智下来的祖大寿选择了投降,那一刻的绝望还有内心的煎熬,史书不会记得。唯一记得的只有这个曾经忠勇的将领,最后的变节投降。
如果都是深渊那就为家人计吧。
那一刻的投降,应被世人理解,虽然不齿,却是人性的终极体现,试问谁又能做的比他好?
六:一个标杆的诞生,成了一群人背弃的开始
祖大寿的投降,引发了一场飓风。这飓风因何产生,正是皇太极高明之处体现。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可是当中的权谋诡计还有人才观,深深感染着无数中国士子们。
一个开明大义的主君,一个大气信任的君王,跃然世间。
投降的祖大寿,不仅没有因出尔反尔受到苛责,反而备受重用,成了汉军正黄旗总兵,这就是标杆作用啊。
可投降的祖大寿,其实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清朝重用的无奈和对抗。
一言不发,一计不出,唯一做的事,不过是给自己外甥吴三桂,写了封不痛不痒,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劝降信。
这是属于祖大寿最后的坚持,也许就是他最后的底线吧。
讽刺的是,曾经大义凛然痛骂祖大寿的洪承畴。
这个自诩无双国士的洪承畴,在投降后,却成了坚定的清朝拥护者,献言献策屡建奇功,大明灭亡,他有大功劳,这大功劳的背后。
是人性之别,是义气之别,更是所谓仁义道德君子和坚定军人之别。
都为贰臣,你是添狗,我还是人。
这就是区别。
这才是祖大寿即便投降,依然获得同情的源点。
动乱大争时代,人性拷问时刻,无数虚伪的道学家们,谁又真正经受的起考验?
结语:站在道德制高点骂人,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所谓能说的用嘴,能做的用手,可很多时候,用手的都搞不定用嘴的。
这也算是历史规律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