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悲情祖大寿,绝望时刻,压垮他的依然是空泛的道德

明末悲情祖大寿,绝望时刻,压垮他的依然是空泛的道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丫文史阁 访问量:1455 更新时间:2024/1/17 23:39:56

跳槽在今日当口,无数人做过,除了吃公家饭人外,貌似每个职场人都有体会。

如果一辈子在一个私企工作,除非待遇特好,要不去饭局吃饭,估计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

今日世界,跳槽也好,转业也好,是能力体现,人人都可为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在古代,这就是一个另所有人不齿行为,忠君爱国思想主导下的帝国时代,所谓的另投明主,或良禽择木而栖,在道德礼仪大过天的宋明之后,都是被口诛笔伐对象。

比如那,因水太凉头皮痒闻名的钱谦益先生,就因同时代孩童夏完淳而成历史书上的反面案列,备受批驳永世不得翻身。

也因此,宋代之后的背叛者,没有一个有好名声的,明末清初就有无数背叛者,当时看上去还活的不错,比如洪承畴之流,可最后都上了清朝《贰臣传》成耻辱代名词。

唯有一个上了《贰臣传》却收获了无数史学家同情的人也有,就是祖大寿

一个传奇的将领,一个悲情的将领,一个曾经热血的将领。

他的一生,正是明末激荡时刻,无数背叛投敌之人内心焦灼的体现。

按《祖氏家谱》记载,南北朝时大名鼎鼎的祖冲之是他先辈,“闻鸡起舞”的名将祖逖也是他祖宗,就连后来臭名昭著的吴三桂,都是祖大寿外甥。

可见这祖家也算当时名流望族,虽是武将,看看身边人地位,估计也是身怀士子情节之人。

这样的人为何会背叛?就值得深思了!

一:冲冠一怒为袁崇焕。

祖大寿和袁崇焕关系莫逆,这莫逆基础,则是并肩作战产生的。

袁崇焕五年平辽豪言后,崇祯任命袁崇焕为辽东督师,祖大寿身处辽东,属关宁铁骑核心人物,自然被袁崇焕引为臂膀,这哥俩都是能征善战主,配合默契不说,无论胜败都同进同退,多次抵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攻。就此,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当年辽东是前线,北京也是前线,都处前线,这北京安危就和辽东联系在了一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出了都城就是第一线。

毫无战略空间的战略势态,让无数主政辽东将领头疼,孙承宗主导的关宁锦防线虽强,可抵不过清军的狡猾。绕过防线,直扑京城,是明清战争中后期清朝大军攻略明朝既定操作。

袁崇焕也因此而死。

公元1629年,皇太极大军南下,绕过通州直抵京城。辽东督师袁崇焕只能率军誓死保卫京城,在一番死战后,北京转危为安,可袁崇焕却遭殃了。

儿戏一样的反间计后,崇祯上当,蒋干盗书故事重演,明朝太监成了蒋干,而袁崇焕也因为和皇太极居然有城下之盟,就此糊里糊涂因为通敌罪入狱。(这段历史争议颇大)

跟随袁崇焕作战的祖大寿,一看战友被抓,那个气啊,和后来外甥吴三桂一样,怒发冲冠。

不过一个为红颜,一个为战友!

知道说理说不通的祖大寿,招呼也不打直接带着所有属下北走山海关。

祖大寿可是关宁铁奇灵魂人物,崇祯一看,祖大寿居然跑路了,顿时坐立不安,深怕他造反。

于是求助关在牢房的袁崇焕。

那是你哥们,你修书一封让他回来呗?

袁崇焕一看,深知祖大寿是为自己安危着想,感动之余,就修书劝祖大寿赶紧回来。

面对战友来信,祖大寿大哭一场,数次昏厥,最后收拾兵械,又一次来到了北京城下。

先是对崇祯认错,后又为袁崇焕求情,愿用官职换袁崇焕安全,崇祯一看居然威胁我也是不允!

二:尽职杀敌换不回老友平安。

顽固的崇祯那近乎不近人情的苛刻,让祖大寿无奈了,绝望了。

最后老妈还有老上级孙承宗看不下去了,也是对他说!

自怨自艾不是办法,唯有立功,无数战功才是换取袁崇焕平安的保证。

这顿说理,让绝望中的祖大寿看到了一丝希望,是啊,战功在前,说话才有分量。

祖大寿重新振作,在绝望时刻,将一切希望寄于战争中,不顾危险,带关宁铁骑强攻清朝驻守的滦州等地,断绝清朝后路后,终于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胜利如约而至,老友该平安了吧?可是这一切依然没有发生,唯有悲惨。

崇祯帝并没有因这战功释放袁崇焕,反而将在北京城下奋勇杀敌的袁崇焕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这里不论对错与否,因为这段历史扑朔迷离。

可临危之际率军回援,解了北京之围的袁崇焕,即便要杀,又何至于千刀万剐?顺带着,尸体还被无数民众分食?

杀人不过点头地,崇祯的刻薄寡恩在那一刻暴露无疑。

这样的主君,如何让人心悦诚服,如何让将士三军用命?

祖大寿带着深深恨意失望,回到辽东保家卫国,但这家国给于将士的貌似只有失望少有安慰。

三:慧眼识才皇太极

明朝杀了袁崇焕,丢了祖大寿的心,可祖大寿依然爱国,依然顽强,依然奋战不休。

这一切品质,都让一个仇寇欣赏,这个仇寇就是皇太极。

皇太极其人,精读《三国演义》,也因此深知人才难得,对于让自己吃尽苦头的祖大寿,不仅不恨,反而特别关照,三番四次希望召降祖大寿。

这一切的另眼相看,祖大寿如何不知,可是他不降,也不愿降,更不愿背负弃国负家的罪恶。

公元1631年,皇太包围困祖大寿驻地大凌河城,围困日久不说,还持续进攻,就是希望能压垮祖大寿心中最后的坚持。那时的祖大寿深感绝望,城内粮草困绝,无数军马牲口成了军粮,等这些吃完之后,人吃人也成了常态。

先吃百姓,后吃伤兵,伤兵都吃完了,如何办?

援军还未至,城外依然在围攻。

随围攻而来的还有皇太极召降信,面对着言辞恳切的招降信,祖大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矛盾。

无奈的他坚守最后道义和良知假意投降,对皇太极说,家人皆在锦州,他愿带人去锦州做内应。

看上去的投名状,其实是最后的坚持,和家人在一起和坚城在一起,和道义在一起。

我不降!

大气的皇太极面对困顿来降的祖大寿,并没有怀疑他,而是答应了他的求情。

那一刻的皇太极就如曹操烧书放叛徒附身一样,深知信任才是收纳人才的根本。

四:命运轮回,不得不从

回到锦州的祖大寿,看着皇太极做派,不知内心做何感想,可是他的选择是依然坚持,依然抗清,锦州城随着祖大寿的回归,再次坚守起来!

皇太极愤怒吗?也许有!

但是他依然希望招降祖大寿,随后一年,又是艰苦的攻坚战。锦州被困整年,一切仿佛轮回,顽强的祖大寿还在坚持。

固执的皇太极也在坚持,不断修书给祖大寿。

他深情的说:哥们,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还等着你弃暗投明哦。

这无数次的信件除了体现皇太极的诚意之外,也是别有用心之举。

果不其然,带领援军驰援锦州的洪承畴无意中获取一封,这桥段是不是和袁崇焕被杀时一样。

这时,还是大明忠臣,以国士自诩的洪承畴充分发挥了满口仁义道德特点。

去信大骂祖大寿:你自个背信弃义,弃国忘家的小人,大丈夫何惧一死你居然通敌卖国。

这成了压垮祖大寿最后一根稻草。

他不无悲切的回信道:我也想做忠臣良将,可是这皇帝陛下是明君吗?这坚城我还在守!

洪承畴回复他:皇上没有辜负你,何出此言。

祖大寿哀怨的说道:死了的袁崇焕又有哪里对不起皇帝陛下?

原来那看上去云淡风轻的淡定和报国背后,一根刺一直没有遗忘,千刀万剐而死的袁崇焕就是祖大寿心中那根刺,洪承畴的大义凛然成了压垮祖大寿的最后一根稻草。

五:人性拷问背后,稍许有那么点的公正。

洪承畴的责问,让祖大寿默然也让祖大寿失望。

坚守锦州城一年多,宁死不降的祖大寿,在名士国士口眼中成了祸国殃民的小人。

战士何所愿,马革裹尸归!

可这时的祖大寿迷茫了,一个如此君王,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朝堂,一个从不体谅的过往,还有那千刀万剐的战友。

这一切真的值得他如此牺牲,如此忠义吗?

一边是皇太极的诚恳呼唤,去了功名利禄节节高。

一边是崇祯帝的刻薄挂恩,去了是不明不白被杀。

理智下来的祖大寿选择了投降,那一刻的绝望还有内心的煎熬,史书不会记得。唯一记得的只有这个曾经忠勇的将领,最后的变节投降。

如果都是深渊那就为家人计吧。

那一刻的投降,应被世人理解,虽然不齿,却是人性的终极体现,试问谁又能做的比他好?

六:一个标杆的诞生,成了一群人背弃的开始

祖大寿的投降,引发了一场飓风。这飓风因何产生,正是皇太极高明之处体现。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可是当中的权谋诡计还有人才观,深深感染着无数中国士子们。

一个开明大义的主君,一个大气信任的君王,跃然世间。

投降的祖大寿,不仅没有因出尔反尔受到苛责,反而备受重用,成了汉军正黄旗总兵,这就是标杆作用啊。

可投降的祖大寿,其实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清朝重用的无奈和对抗。

一言不发,一计不出,唯一做的事,不过是给自己外甥吴三桂,写了封不痛不痒,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劝降信。

这是属于祖大寿最后的坚持,也许就是他最后的底线吧。

讽刺的是,曾经大义凛然痛骂祖大寿的洪承畴。

这个自诩无双国士的洪承畴,在投降后,却成了坚定的清朝拥护者,献言献策屡建奇功,大明灭亡,他有大功劳,这大功劳的背后。

是人性之别,是义气之别,更是所谓仁义道德君子和坚定军人之别。

都为贰臣,你是添狗,我还是人。

这就是区别。

这才是祖大寿即便投降,依然获得同情的源点。

动乱大争时代,人性拷问时刻,无数虚伪的道学家们,谁又真正经受的起考验?

结语:站在道德制高点骂人,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所谓能说的用嘴,能做的用手,可很多时候,用手的都搞不定用嘴的。

这也算是历史规律之一吧。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为何仍要招降他?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祖大寿

    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但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要知道,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怎能不深知收服祖大寿的意义?这时的皇太极颇有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气魄。网络配图祖大寿的无奈背叛逃入锦州城的祖大寿万万没有

  • 明朝总兵官祖天寿,卖国卖友卖君的祖大寿,竟因为崇祯虔事上帝?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祖大寿

    辽阳祖氏辽东都司辽阳卫祖氏家族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祖大寿、祖大乐、祖天寿、祖大成、祖大弼诸兄弟为代表。在明朝位居显位,仕清国亦受重用,既有崇祯皇帝御赐的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又获黄台吉抬爱编入汉军正黄旗世袭骑都尉彻底背弃祖宗,祖家的缩影也是明末辽东军阀的一般写照,其中祖大寿还是吴三桂

  • 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历史人物编辑:小艳爱猫标签:祖大寿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

  •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祖大寿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向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

  • 深度:杨宪,从青年才俊到身败名裂,《明史》欠他一个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杨宪

    明太祖朱元璋从濠州(古凤阳)起兵,通过6年的奋斗和打拼,终于迎来了一场大战,就是集庆之战。集庆,即现在的南京,朱元璋筹划许久,让全军把家属全部留在和县,然后倾巢而出,水陆并进,连续三次攻打,终于攻下集庆,朱元璋占领了这座战略意义重大城池。从此扼守江东,为此后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朱元璋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