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名将两朝贰臣祖大寿的墓为什么会在加拿大

一代名将两朝贰臣祖大寿的墓为什么会在加拿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鹏沙de体育 访问量:3742 更新时间:2024/1/16 15:11:09

01

如果你去加拿大旅游,逛一逛多伦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它的一层展厅里,有一个中国厅,里面堂皇地陈列着大量的中国文物,展品之丰富、之珍贵让人啧啧称奇。

毫不夸张的说,多数中国博物馆都没有它的的藏品丰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的稀有程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就它展出的部分来看,恐怕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都要自叹不如。

藏品从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到青铜器,从佛像到钱币,从甲骨文到青花瓷,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蔚为奇观。

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

当然了,熟知一点历史的都能马上会意:都是列强抢去的!

在主楼第一层展室的中国藏品当中,有一座墓室很引人注目。

吸引人的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它很大,整个墓室、随葬、石雕都被原封不动地搬进了博物馆,雕刻精美的石门、看门的石像、一米多高的石雕八角裙围,一座标准的明清高官墓葬。

墓前的石像

而更吸引人驻足的则是边上的说明牌和电子解说器:上面赫然写着“祖大寿”这个名字!

电子解说器上赫然写着“祖大寿”的名字

02

熟悉一点明清史的人,哪个不会觉得祖大寿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呢?

如果你还不了解这么人,那咩咩用八个字来给你概括一下祖大寿其人:一代名将,两朝贰臣。

祖大寿,明末武将,辽东宁远人,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出身于宁远望族,祖上世代为将。祖大寿于1620年(泰昌元年)为官,授职靖东营游击,战功显赫,屡获升迁,后驻军宁远。

1626年(天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被守城的祖大寿将士用大炮炸伤,大败而退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一命呜呼,而祖大寿从此一战成名,扬名关内外。

1629年,皇太极绕开宁远、锦州,突入关内,直逼北京城,是为己巳之变。皇太极施反间计,袁崇焕因故下狱,祖大寿担心受到牵连,于是毁山海关逃出。崇祯皇帝不想失去这样一位名将,忙命袁崇焕写信招抚,祖大寿这才返回关内。

1631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被迫投降清军,但他此番降清只是权宜之计,不久又寻机逃回锦州。崇祯猜忌心重,有袁崇焕惨案在前,祖大寿不敢进京,而这边,皇太极依然在不断笼络。

1641年,皇太极发起松锦大战,援军洪承畴降清,祖大寿弹尽粮绝,坚守一年后,再次降清。

面对这位炮杀努尔哈赤,投降又反复,双手沾满八旗将士鲜血的明朝降将,皇太极给予优待,授予他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祖大寿在皇太极授意下写招降信给外甥吴三桂,但被吴三桂拒绝。

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在这以后,崇祯吊死,京城失陷,吴三桂亦降清,清军入关,占领北京。祖大寿亦跟随入关,顺治十三年病死于北京府邸。

03

寥寥数语,讲完了一代名将的一生。

祖大寿的一生,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的一生,为保家国,浴血沙场,刀斧下不曾眨眼,强权下不肯低头。他虽兵败降清,晚节不保,但这并不影响他依然是那个沙场铁将、铮铮男儿。

话说回他的墓,前文已经说过,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那为何他的墓会到了加拿大呢?

这桩事情,要从祖大寿死后264年说起···

掐指一算,祖大寿死后两百多年,已是清末民初。

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中国不大太平,人民也未开化,外国不知来了多少传教士、资本家和投机者,大肆搜刮。

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投机者们看中了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偏偏在那个时候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那些古物有多值钱,统统低价卖给了外国的文物收购商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甲骨文了。

中国老百姓不知这些古代的龟甲兽骨上记载了多珍贵的史料,反而把它们当做一味药材“龙骨”在药店出售,被外国的文物贩子发现,低价收购了去,导致大量珍贵甲骨文字流失海外。

而祖大寿墓,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一个外国传教士转卖到了加拿大。这个人叫怀履光,英文名字是威廉·查尔斯·怀特,1897年初,怀履光以英国圣公会的名义来到福建。他和大多数的传教士一样,在中国传教、创办医院和学校,后担任基督教河南圣公会的主教。

与此同时,他利用主教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的文物,尤其是对洛阳的两处周代贵族大墓,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掘,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散国外,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1920年,他亲自到丰台铁匠营墓地现场经过考察,经博物馆认可后,这才花了50大洋买下了这群石雕以及墓主人的八角形坟墓石雕壁,然后不远万里,通过轮船海运到加拿大。

当时怀履光提供给博物馆的墓主姓名是英文译音,馆方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墓主是谁,只把它当作一个典型的明清墓葬来研究。一直到了许多年以后,经过专家的研究鉴定,方才确定墓主是祖大寿。

祖大寿的墓在加拿大“定居”已经逾百年,一代名将,死后几百年竟还远离故土、漂洋过海,成了“中国展品”,着实令人感慨。有人说,祖大寿是最早的中国移民,这话也没毛病···

墓门前的石像生

墓壁上精美的浮雕

04

近年来关于祖大寿的墓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专家说,在加拿大博物馆的祖大寿墓其实是祖大寿子侄的墓,真正的祖大寿墓仍在其老家兴城。当年的文物贩子将墓葬卖给外国人时,可能是为了提高卖价,便借用了祖大寿这个历史名人的招牌。

但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专家则一口咬定那墓葬就是祖大寿本人,举出许多例证来。而在国内,则始终没有发现所谓的“真正的祖大寿墓”。是耶非耶,其中的历史疑云,我们看客也不得而知了。

可以说的是,在一百多年前,的确有这么一座明清达官显贵的完整墓葬,漂洋过海被人贩卖到了异国,而类似的事情决不在少数。

外国的历史学家曾有一句话:“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研究在外国。”

标签: 祖大寿

更多文章

  • 明末悲情祖大寿,绝望时刻,压垮他的依然是空泛的道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祖大寿

    跳槽在今日当口,无数人做过,除了吃公家饭人外,貌似每个职场人都有体会。如果一辈子在一个私企工作,除非待遇特好,要不去饭局吃饭,估计都不好意思和人聊天。今日世界,跳槽也好,转业也好,是能力体现,人人都可为也就无可厚非了。可在古代,这就是一个另所有人不齿行为,忠君爱国思想主导下的帝国时代,所谓的另投明主

  • 明将祖大寿屡降屡叛皇太极为何仍要招降他?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祖大寿

    令皇太极始料未及的是,祖大寿失信了。但皇太极却表现出了空前的宽容和耐性。要知道,祖大寿抗清二十多年,有多少满洲人都是在“取祖大寿项上首级,夺南朝花花江山”的梦想中长大的。精明的皇太极怎能不深知收服祖大寿的意义?这时的皇太极颇有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气魄。网络配图祖大寿的无奈背叛逃入锦州城的祖大寿万万没有

  • 明朝总兵官祖天寿,卖国卖友卖君的祖大寿,竟因为崇祯虔事上帝?

    历史人物编辑:韦继涛标签:祖大寿

    辽阳祖氏辽东都司辽阳卫祖氏家族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祖大寿、祖大乐、祖天寿、祖大成、祖大弼诸兄弟为代表。在明朝位居显位,仕清国亦受重用,既有崇祯皇帝御赐的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又获黄台吉抬爱编入汉军正黄旗世袭骑都尉彻底背弃祖宗,祖家的缩影也是明末辽东军阀的一般写照,其中祖大寿还是吴三桂

  • 祖大寿——大明最不像汉奸的汉奸

    历史人物编辑:小艳爱猫标签:祖大寿

    明朝在所有灭亡的朝代中是最令人惋惜的。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灭亡都是因为走向了衰败,只有明朝甚至在灭亡前依然属于强盛时期。那么,明朝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明朝是由内向外灭亡的,内部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最终造成整个朝代的覆灭。在明朝未被代替前,也是有一大批的抗清将领的,袁崇焕、

  • 为何皇太极一定要得到明朝大将祖大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祖大寿

    皇太极在建立大清朝的路上,风霜雨雪,所向披靡。经历了许多战场上的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为了实现一统中原的愿望,在1631年7月,开始了入关至关重要的一战——攻打大凌河城。在这里,他可谓是遇上了一位难得的将才,但这人并不在他的阵中,而是他的对手。这人就是明朝大将——祖大寿。今天,小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

  • 在历史上,为什么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祖大寿

    比之洪承畴、吴三桂,同为降清名将,祖大寿在降清后似乎没有那么大“风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祖大寿“销声匿迹”了。事实上,祖大寿“调转枪口”的速度比洪承畴更快,决心更大。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他的“风头”不及洪承畴、吴三桂罢了。急切地“带路”建议1642年五月初五,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正是举行投降仪式,

  • 杨宪益: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他说自己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活史仁穆标签:杨宪

    在中国文学殿堂里,曾留下无数动人心魄的瑰宝,从先秦文学到《诗经》、《楚辞》,再到《水浒传》、《红楼梦》……而将这些巨著传播到海外,引起外国人朋友共鸣的,离不开我国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翻译家,这其中就包括泰斗级大师杨宪益。而他的事业之所以能如此辉煌,离不开其发妻戴乃迭。这位出生于英国才貌双全的女士,不仅远

  • 5岁丧父,64岁丧子,84岁送走妻子后,杨宪益晚年:我活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杨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绝非徒有虚名,从华夏文明正式建立起文化传承机制后,先祖们就在想方设法将种种文化产物代代相传下去。文明如若得不到传承那么终将会迎来没落的那一日,这便是华夏民族费尽千辛万苦不惜付出身体健康的代价,却也要传递下去的原因。伟大的民族不允许民族文明渐渐被遗忘在时代浪潮之中,纵然谁都明白时

  • 季羡林赞赏的《废都》,在出版之后,却被杨宪益认为“又当又立”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宪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贾平凹创作《废都》,引来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贾平凹一急就病倒了。化名住院,结果发现:同病房的人一边看他的书一边骂他是个渣渣。于是,无奈逃到四川去散心。文坛大拿季羡林替贾平凹发声,他说:“这本书二十年后,必将大放异彩”,而著名翻译家、大诗人杨宪益却写诗讽刺贾平凹“又当又立”。杨宪益

  • 杨宪:明朝第一任特务头子,受朱元璋重用,为什么还是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杨宪

    01我叫杨宪,是一名光荣的保安,负责保卫我国权力最大的鞋拔子脸。可是,明太祖自从登基后,日夜心神不宁,睡不好,吃不香的,总是一个人仰望天空。自己作为圣上贴身侍卫,时常可以听见圣上说:唉,这感觉如芒在背,如刺在喉。开国功臣太多了也不是个好事儿。果然,不久之后,实在忍受不了的圣上,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对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