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功臣颍国公:傅友德生平介绍及评价

明朝开国功臣颍国公:傅友德生平介绍及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95 更新时间:2024/1/18 19:31:00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无数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傅友德也在此时加入义军队伍中。不像汤和、冯胜等人一开始就在朱元璋麾下,傅友德先后投靠了不少人,历经一番波折才选定朱元璋。投奔朱元璋以后,傅友德忠心耿耿,坚定地随同朱元璋南征北战,官位节节攀升,为明朝的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南征北伐,开发边疆

傅友德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祖先居住在宿州。小时候的傅友德十分勇敢,力气很大,也非常有智谋。傅友德的性格受到乡里少年们的欢迎,常常受到推崇。元朝末年,各处英雄豪杰起义的时候,傅友德也加入了起义军,最开始跟随的是芝麻李,与芝麻李一同前往刘福通处,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跟随刘福通手下的将领李喜喜四处征战,战败后归入明玉珍麾下,但因受到猜疑没有被任用。后来傅友德还跟随过陈友谅,到朱元璋讨伐江州的时候与丁普郎一同投奔朱元璋。虽然傅友德多次择主,但跟随朱元璋以后再未动摇,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战功无数,成为最受倚重的开国将领之一,在明朝统一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不可胜数。

自从投靠朱元璋以后,傅友德就被列为常遇春帐下的一员猛将。公元1363年,傅友德跟随常遇春的军队救援刘福通,战中表现得十分勇武。在决定朱元璋与陈友谅胜败的关键战役鄱阳湖之战中,傅友德针对陈友谅船队大的特点带着轻舟深入敌军的阵营中,“身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中失败后逃走,中途被飞箭射中而死。至此,朱元璋鄱阳湖之战大获全胜。

虽然陈友谅已死,但此时他的儿子陈理的势力还在武昌地区。朱元璋率领部众围攻武昌,因地势原因很久都没能攻下。武昌东南方有座高冠山地势险要,能居高临下看到城中的一切动静,要想夺取武昌,这座山是首要。朱元璋问手下将领谁敢前去,诸将相顾莫敢前。值此危急存亡之际,傅友德挺身而出,率领百人一鼓先登。

山上攻势越发严峻,傅友德数次中箭,但没有因此后退一步,最终成功夺下高冠山,此谓壮士。傅友德勇猛超凡,在武昌之战结束后被封为雄武卫指挥使。接着,傅友德跟随者大将军徐达的军队四处征战,胜利无数。在傅友德的戎马生涯中,他所向披靡,经验越来越丰富,其足智多谋的性格也逐渐显现出来。

公元1367年,朱元璋正在带兵攻打江浙地区,命傅友德守徐州。当时扩廓帖木儿手下的大将李二率领兵马进犯徐州,傅友德看着来势汹汹的敌兵决定以坚守为重,不轻易出动。同时,傅友德派出侦察兵随时查探敌情,抓到机会以后率领轻骑一支绕向敌人身后,刺杀大将韩乙,敌军大败。

此时傅友德仍未放松警惕,他知道李二必然不会善罢甘休,立即重新部署军队,为李二来犯做准备。不出所料,李二果然带着兵马来犯,正入傅友德之计,最终将李二生擒,俘获人马数百。这一战略不仅赢得了胜利,更为朱元璋排除后顾之忧,使朱元璋能够更专心地应对江浙战事。

朱元璋定鼎南京以后,陈友谅、张士诚都被打败,富庶丰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控制在朱元璋手中,为其建立明朝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摧垮元朝的统治,傅友德随军四处讨伐,在两次大出击中皆争做前锋。北扫元都之时,傅友德率轻兵队伍先行进入,后大军攻入,元顺帝携妃嫔皇子夜半逃脱,元朝统治结束。

在与扩廓帖木儿交战的过程中,面对敌军压境之势,傅友德率领50名敢死队的军士冲向敌军,使得明军顺利脱离险境。为了击溃元军,傅友德乘胜夜袭军营,打了各措手不及,俘获人马众多。多场战事的胜利使得明军士气大振,朱元璋着手准备消灭四川明玉珍,也因胜利大封功臣,傅友德为颍川侯。

洪武六年至八年之间,逃脱的元顺帝仍然具有大面积边塞之地,经常骚扰中原边境,给百姓带来极大危害。朱元璋决定师出三路讨伐,这场战役中,徐达、李文忠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唯有傅友德大获全胜,打败元将以后继续平定甘肃地区。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六年之间,傅友德除了平叛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北平戍守,这也是傅友德军事生涯的最后阶段。

这一时期,明朝的政治上发生了几件大事,胡惟庸案、蓝玉案的发生使朝中大臣人人自危。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傅友德仍有两次重大军事行为,征讨乃而不花、平定辽王阿尔察锡喇,不仅拓展了的明朝的疆域,更重要的是维护了边境的安宁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二、平蜀征漠,功垂千古

自古以来,川蜀地区都是物产丰饶之地,明玉珍入驻川蜀后建立大夏,朱元璋称帝后就开始了顺应历史潮流的统一战争。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以水陆两路军队征讨蜀地,傅友德接到命令以后,兵贵神速,勇武非常。在这次征战中,傅友德的军队可以归纳出两个特点:

第一,兵贵神速,所向披靡。从三月受命到8月平定西蜀,前后用时仅半年。第二,艰苦奋战,勇夺头功。蜀道之艰险历史久矣,易于守卫难以攻克,连汤和都停兵不前。傅友德率领部众排除艰难险阻,奋勇力战。在这场战役中,傅友德数次中箭,仍亲自监督将士拼死厮杀,最后戴寿等人无力抵抗,请降。

当时,云贵地区控制在两大势力手中。1381年,傅友德与蓝玉、沐英等人率领骑兵三十万前往云南。傅友德不负重任,历经三年时间成功平定云贵地区,在征战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谋善断,出奇制胜。

十二月,傅友德等人到贵州,成功攻下普定以后继续进攻曲靖地区。傅友德趁着大雾天气率兵行至曲靖县旁的白石江地区,直到大雾散去敌军才发现,元兵大乱,傅友德军取胜。攻下曲靖以后,傅友德率军直取乌撒,严阵以待,欲擒故纵,等到士气高昂之时下令开展,大胜。这两次战役都显示出傅友德调兵遣将的才能,以大雾为蔽,巧用士气,锐不可当。

虽然在沙场上度过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傅友德对国计民生也十分关注,首先要求将士做到的便是军纪严明,严禁以任何理由私闯民宅。军队每次到达一个地方都会张贴告示,告诉百姓“各安生业”,一切如旧,绝不扰民。攻克某地以后都会奏请政府,及时登记户口,便于百姓快速发展生产。

三、傅友德的死因

明朝初年,朱元璋接着蓝玉案大肆屠杀功臣,受到株连的有上万人。诛杀以后,朱元璋还颁布了《昭示奸臣录》和《逆臣录》,将“罪状”罗列。朱元璋也觉得自己对胡惟庸、蓝玉两党诛杀过当,因此下诏决定赦免余党,但是傅友德、冯胜等人最终仍被赐死。事实上,傅友德、冯胜都与蓝玉的死因相同,是明朝初年皇室内部斗争的产物。

蓝玉是皇太子妃的舅父,功勋卓著又是皇亲国戚,势必会被卷入皇室斗争的漩涡之中,猜忌心重的朱元璋自然不会放过蓝玉,傅友德、冯胜也不会被饶恕。就连明哲保身的汤和也因酒后失言被朱元璋忌恨过很多年,直到汤和意识到朱元璋对他的不信任,急流勇退,才得以善终。

傅友德与皇室也有亲戚关系,与晋王是为儿女亲家。再加上傅友德功勋卓著,实际上与蓝玉的境况颇为相似。晋王曾经因为性情骄纵受到朱元璋的训斥,虽然他后来有所收敛,但其身边的傅友德仍然很难不被朱元璋忌惮。从《皇明祖训》和《御制纪非录》的撰写看来,朱元璋为维持皇室内部的稳定十分记挂,眼中容不下一粒沙。最终还是将傅友德赐死。

有不少学者认为傅友德被杀是因其贪得无厌,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虽然在功臣遭到大肆屠杀以后,傅友德仍然公开请田,既是公开,其实算不上十分奸恶。但朱元璋大怒,对他越发不满,不过请田之事只能算是细小过失,所以朱元璋并未动杀心。直到太子朱标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势力薄弱,傅友德请田便成了朱元璋灭口的绝佳理由。由此可见,傅友德被杀实际上是明朝皇室争斗所致。

作为明朝开国元勋,纵然傅友德曾表现出贪欲,但观其一生,功大于过,即使有罪也到不了赔命的地步。但因傅友德与皇室之间有姻亲,由此卷入皇权斗争的漩涡中,死劫难逃。朱元璋诛杀文武大臣以后,虽然消除了政权外移的可能,但皇室内部的斗争仍未停止,甚至更加激烈。最终,燕王朱棣破坏祖宗家法,通过武力登上皇位,朱元璋的心血付之一炬,傅友德、冯胜一干人也成了皇室斗争的牺牲品。

标签: 傅友德

更多文章

  • 如何评价元宝炬?西魏文帝元宝炬继位后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元宝炬

    元宝炬,即西魏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时期西魏开国皇帝,在位共17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535年,他由宇文泰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大统,定都长安,史称西魏。在位17年,公元551年驾崩,太子元钦继位。死后谥号文皇帝,葬于永陵。为政举措元宝炬即位后,

  • 北魏宗室京兆王:元愉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愉

    元愉,即西魏文景帝,孝文帝元宏第三子,宣武帝元恪异母弟,南北朝时期北魏宗室大臣,其子元宝炬建立西魏政权后,追谥元愉为文景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封京兆王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八月初七日,元愉的父亲孝文帝 元宏封元愉为京兆王 ,并任命他为 都督、徐州刺史,委任彭城

  • 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高拱

    高拱(1512~1578)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张居正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为天下百姓着想,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好品质,他有责任有担当,他是明朝变法的推动者,是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但高拱临

  • 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樗里疾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樗里疾

    在战国时期,提到秦国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白起和王翦。就白起来说,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就王翦来说,则是秦始皇消灭山东六国的主要将领,为秦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不管是白起还是王翦,都是战国中后期甚至后期的将领了。此

  • 唐朝中期宰相李吉甫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吉甫

    李吉甫(758年-814年),字弘宪,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御史大夫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柳州刺史、考功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年间,李吉甫两次被拜为宰相,期间一度出掌淮

  • 唐朝中期宰相郑肃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郑肃

    郑肃(?847年),字乂敬,荥阳人,世儒家。肃苦心力学,有根柢。累擢太常少卿,博士有疑议往咨,必据经条答。唐武宗立,累迁户部、兵部尚书,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李德裕同心辅政。唐宣宗即位,迁中书侍郎,罢为荆南节度使。卒,赠司空,谥曰文简。人物生平元和三年(808年),擢进士第,又以书判拔

  • 唐朝前期宰相:来济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来济

    来济(610年-662年),唐朝宰相,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进士出身,贞观年间,任通事舍人。后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撰《晋书》。永徽二年(651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年),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六年(655年),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因反对废黜王皇后,

  • 唐朝前期宰相:张镐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镐

    张镐(?-764年),字从周,博州(今山东聊城)人,唐朝宰相。张镐出身于汲郡张氏,早年游学长安,初授左拾遗。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入蜀,后辅佐肃宗,拜谏议大夫。至德二年(757年),张镐被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任河南节度使,讨伐安史叛军,后进封南阳郡公。因密奏肃宗,劝其不要接受史思明投降,并提防滑州

  • 唐朝中期宰相:张弘靖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弘靖

    张弘靖(760824)字元理,唐代大臣,书法家,中书令张嘉贞之孙,尚书左仆射张延赏之子。画家张彦远祖父。以荫为河南参军。元和(806至820年)中拜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高平县侯,出为河东卢龙节度使,迁太子少师。工书法。幼学元常(锺繇)。自镇蒲陕,迹类子敬(王献之),及处台司,乃同逸少(王

  • 唐朝中期宰相:韦贯之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韦贯之

    韦贯之(760年-821年),本名纯,字贯之,一字正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吏部侍郎韦肇之子。韦贯之出身于京兆韦氏逍遥公房,进士及第,德宗贞元年间中举后历任校书郎、长安县丞等职务,顺宗李诵即位后升任监察御史,宪宗李纯即位后历任礼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巴州刺史,在回京任中书舍人之职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