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古装剧《糊涂县令郑板桥》,郑板桥自然是大名鼎鼎,扬州八怪之一,这部剧就是讲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岸边两个有名的穷困县范县、朝城境内黄河连年泛滥、朱三太子余党神出鬼没、贩卖私盐异常猖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以至于官场内无人愿意到这两个县出任知县。朝廷任命50岁的候缺进士郑板桥出任范县县令,同时兼理朝城县。郑板桥上任后,打击私盐、修堤救灾、清剿朱三太子余党,体现出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爱民如子的品格。到了最后时任山东巡抚的晏斯泰有仇,最后郑板桥被这位巡抚给关了起来,由此引发了营救郑板桥的事情,郑板桥背后是朝廷的大臣慎郡王,而巡抚后面是一直想除掉乾隆的理郡王,算是两派了,当然了按照郑板桥的人品,理郡王肯定是反派了,大结局时郑板桥被释放,理郡王被杀。其实这部剧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其中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有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两位清朝的人物。
郑板桥海报
慎郡王,后世称慎靖郡王,靖是他的谥号,他的全名为爱新觉罗·胤禧是康熙帝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亦作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由于是康熙的幼子,皇位根本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康熙帝去世的时候他才十二岁,所以雍正登基之后,他的哥哥们,被皇帝四哥撤职的撤职,幽禁的幽禁,而他却没有什么事情,毕竟也是先皇的儿子,现今皇帝的弟弟,对于这个弟弟雍正也给予了一定的培养,
雍正八年,他二十岁,在这一年的二月十八日,封固山贝子,同年五月二十八日,晋多罗贝勒。
雍正十一年八月,胤禧23岁起随同果亲王胤礼办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被正式任命正黄旗汉军都统,在满洲正黄、镶黄和正白旗是上三旗,是皇帝本人亲自统领的,属于皇帝的亲兵范畴之内的,这算是相当信任了。乾隆元年十月二十日,雍正帝在十月八日去世,乾隆降谕旨“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同年十一月,胤禧正式晋郡王,是为“多罗慎郡王”;生母陈氏随之由“贵人”晋为“皇祖熙嫔”!
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奉命在内廷行走。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初十,监管正白旗满洲都统事务。
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初六,协同大学士鄂尔泰充玉牒馆总裁,负责簒修皇室族谱《玉牒》。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二十四,胤禧被免宗人府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年五月二十一日亥刻,因病故,年四十八岁。谥号赐“靖”。寝葬于涞水县洛平村
总之他这一生算是毕竟平稳,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老迈,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才十一二岁,而子的哥哥们基本上不会管这个小弟弟,当皇帝的四哥对自己还算不错,自己的皇帝侄子对自己算是重用了,一生中大富大贵,这没有说的,当然了他这一生为官做人的风评确实不错,死后谥号为靖,这和电视中那个为皇帝着,据理力争的慎郡王形象差不多。
慎郡王剧照
当然了剧照还有一位王爷是反派,就是理郡王,他的全名是爱新觉罗·弘晳,他可不是籍籍无名,他老爹更加的出名,他老爹就是康熙的第一任太子胤礽,也就是废太子,他是胤礽的次子,不过他大哥早夭,连个名字都没有,他就是实际上的长子,他的身份是尴尬了点,但是也因为这个身份让他得到了好处。
雍正帝继位后在对其八弟、九弟等政治死敌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却对废太子一家采取怀柔政策。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就封侄儿弘晳为郡王,累加多罗理郡王爵;雍正二年十二月胤礽病死后,雍正谕以和硕亲王例下葬,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封弘晳之母李佳氏为理亲王册妃,由其子赡养。
雍正六年五月,晋理郡王弘晳为和硕理亲王,成为同辈中爵位最高者,这也是雍正对于二哥的补偿,也许是做给其他人看的。
理郡王
乾隆四年(1739年),(熹贵妃之子)乾隆帝弘历登基後,以“心怀异志”等罪名,革除弘晳亲王爵,除籍,改名“四十六”,囚禁景山东果园。本年十二月,将本身黜去宗室,改名四十六。
乾隆七年壬戌九月二十八日卯时卒,年四十九,无谥。后由其第十弟弘袭理郡王爵,谥恪
在这部电视剧中,弘晳最后举兵造反被杀,历史上他也是被废,很快就去世了,其实他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康熙曾经“皇长孙颇贤,这句话值得玩味,如果胤礽不被废,最后弘晳当皇帝是必定的。
康熙帝死后,人们有如下传闻:“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上述传言不足信,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二废太子后,因康熙帝喜爱弘晳,所以逐渐出现将三立允礽之说,并流传很广,达到朝鲜,传闻真假不论,在皇家和忌讳这一点,最后弘晳被乾隆给收拾掉,其实这也是清朝储位争夺的一个缩影,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弘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