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糊涂县令郑板桥中的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在真实历史是什么样子

糊涂县令郑板桥中的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在真实历史是什么样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柠重 访问量:3189 更新时间:2023/12/29 16:28:10

最近看了一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古装剧《糊涂县令郑板桥》,郑板桥自然是大名鼎鼎,扬州八怪之一,这部剧就是讲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岸边两个有名的穷困县范县、朝城境内黄河连年泛滥、朱三太子余党神出鬼没、贩卖私盐异常猖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以至于官场内无人愿意到这两个县出任知县。朝廷任命50岁的候缺进士郑板桥出任范县县令,同时兼理朝城县。郑板桥上任后,打击私盐、修堤救灾、清剿朱三太子余党,体现出亲民爱民、勤政廉政、爱民如子的品格。到了最后时任山东巡抚的晏斯泰有仇,最后郑板桥被这位巡抚给关了起来,由此引发了营救郑板桥的事情,郑板桥背后是朝廷的大臣慎郡王,而巡抚后面是一直想除掉乾隆的理郡王,算是两派了,当然了按照郑板桥的人品,理郡王肯定是反派了,大结局时郑板桥被释放,理郡王被杀。其实这部剧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其中在真实的历史上就有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两位清朝的人物。

郑板桥海报

慎郡王,后世称慎靖郡王,靖是他的谥号,他的全名为爱新觉罗·胤禧是康熙帝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原名胤禧,因避雍正帝讳改胤为允。字谦斋,号紫琼,亦作紫噊,别号紫琼崖道人。由于是康熙的幼子,皇位根本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康熙帝去世的时候他才十二岁,所以雍正登基之后,他的哥哥们,被皇帝四哥撤职的撤职,幽禁的幽禁,而他却没有什么事情,毕竟也是先皇的儿子,现今皇帝的弟弟,对于这个弟弟雍正也给予了一定的培养,

雍正八年,他二十岁,在这一年的二月十八日,封固山贝子,同年五月二十八日,晋多罗贝勒。

雍正十一年八月,胤禧23岁起随同果亲王胤礼办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

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被正式任命正黄旗汉军都统,在满洲正黄、镶黄和正白旗是上三旗,是皇帝本人亲自统领的,属于皇帝的亲兵范畴之内的,这算是相当信任了。乾隆元年十月二十日,雍正帝在十月八日去世,乾隆降谕旨“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同年十一月,胤禧正式晋郡王,是为“多罗慎郡王”;生母陈氏随之由“贵人”晋为“皇祖熙嫔”!

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奉命在内廷行走。

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初十,监管正白旗满洲都统事务。

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初六,协同大学士鄂尔泰充玉牒馆总裁,负责簒修皇室族谱《玉牒》。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二十四,胤禧被免宗人府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年五月二十一日亥刻,因病故,年四十八岁。谥号赐“靖”。寝葬于涞水县洛平村

总之他这一生算是毕竟平稳,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老迈,父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才十一二岁,而子的哥哥们基本上不会管这个小弟弟,当皇帝的四哥对自己还算不错,自己的皇帝侄子对自己算是重用了,一生中大富大贵,这没有说的,当然了他这一生为官做人的风评确实不错,死后谥号为靖,这和电视中那个为皇帝着,据理力争的慎郡王形象差不多。

慎郡王剧照

当然了剧照还有一位王爷是反派,就是理郡王,他的全名是爱新觉罗·弘晳,他可不是籍籍无名,他老爹更加的出名,他老爹就是康熙的第一任太子胤礽,也就是废太子,他是胤礽的次子,不过他大哥早夭,连个名字都没有,他就是实际上的长子,他的身份是尴尬了点,但是也因为这个身份让他得到了好处。

雍正帝继位后在对其八弟、九弟等政治死敌进行毁灭性打击的同时,却对废太子一家采取怀柔政策。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即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就封侄儿弘晳为郡王,累加多罗理郡王爵;雍正二年十二月胤礽病死后,雍正谕以和硕亲王例下葬,令弘晳得尽子道,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二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封弘晳之母李佳氏为理亲王册妃,由其子赡养。

雍正六年五月,晋理郡王弘晳为和硕理亲王,成为同辈中爵位最高者,这也是雍正对于二哥的补偿,也许是做给其他人看的。

理郡王

乾隆四年(1739年),(熹贵妃之子)乾隆帝弘历登基後,以“心怀异志”等罪名,革除弘晳亲王爵,除籍,改名“四十六”,囚禁景山东果园。本年十二月,将本身黜去宗室,改名四十六。

乾隆七年壬戌九月二十八日卯时卒,年四十九,无谥。后由其第十弟弘袭理郡王爵,谥恪

在这部电视剧中,弘晳最后举兵造反被杀,历史上他也是被废,很快就去世了,其实他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康熙曾经“皇长孙颇贤,这句话值得玩味,如果胤礽不被废,最后弘晳当皇帝是必定的。

康熙帝死后,人们有如下传闻:“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上述传言不足信,但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

二废太子后,因康熙帝喜爱弘晳,所以逐渐出现将三立允礽之说,并流传很广,达到朝鲜,传闻真假不论,在皇家和忌讳这一点,最后弘晳被乾隆给收拾掉,其实这也是清朝储位争夺的一个缩影,大家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弘晳案。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郑板桥送富商的四个字,让富商直喊超值,几天后被打脸,开仓放粮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郑板桥

    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一般存在于春节之前,叫做讨年账,意思很简单,就是到了年底了,要把所有的账目全都结算清楚了。其实这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欠债还钱是应该的,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春节来讲,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所以能不能过好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郑板桥原先就为穷人还钱之后

  •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郑板桥

    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

  • 郑板桥一副《竹石图》,徐悲鸿手痒添了6笔竹子,国人怒骂:手欠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郑板桥

    在绘画领域,其实是有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添笔着墨的例子的,但别人作品的意趣风格,稍有着墨不慎,就很容易毁掉一幅作品的意境。而且不在别人作品上动手动脚,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修养,如下棋中观棋不语的规矩一样,尽管如此,在一些名家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经常看到其他人的痕迹。最“臭名昭著”的恐怕是盖戳狂魔乾隆皇帝

  • 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姚姚时尚标签:郑板桥

    2008年,在武汉出现了一张清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这张监照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史料记载,当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这张文凭,起价108两纹银。这张保存完好的监照,长51厘米,宽40厘米。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

  • 徐悲鸿为郑板桥改画?画6笔,题14个字,“画蛇添足”却卖3500万

    历史人物编辑:赤彦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古至今画竹子一直无人超越,竹子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一直是谦虚、气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徐悲鸿作为当代绘画大师,笔下的“万马奔腾”图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在画竹子又怎样呢?既然在画坛,一直无人敢称超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但是徐悲鸿却曾经为郑板桥改过画,并且

  • 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郑板桥

    文/印象历史品读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今天继续来讲一讲鉴宝的故事。很多人拿着宝贝上节目,有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淘的,有的可能是自己拍卖的,还有的是祖传的,可而今天这位藏友的藏品牛逼了,这是用郑板桥的画跟别人换的。郑板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

  • 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竟被一锅狗肉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萧萧两袖寒”。据说这两句诗是郑板桥被罢官,为前来送行的百姓赠画留念时所题。那时的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一向清廉。临行前他只雇佣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面领路,另一头驮着行李。前来送行的百姓看到自己多年的父母官如此清贫,很多人都伤心落泪,郑板桥当然也非常

  •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过县太爷的郑板桥,他“怪”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

  • 恶霸调戏寡妇女儿,郑板桥不打不罚,用智慧捧的恶霸连连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郑板桥

    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有一天,恶霸要霸占一位寡妇的漂亮女儿,那姑娘被恶霸调戏的实在受不了,只好到县衙去找县令郑板桥告状。郑板桥自乾隆十一年自范县调任潍县做县令,但乾隆年间,吏治腐败,豪强、富商往往与官府勾结,欺压害民。不过郑板桥是一个另类,他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所以

  • 年轻的郑板桥,在泰州遇见一个心仪的姑娘,写下这样一首词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1723年、1733年客居泰州)(选自《郑板桥集》)用十年时间来怀念一位爱人,是不是很痴情。这首词就是郑板桥于十年后,为一位泰州姑娘而写。他将相识、相爱、相别的恋爱经历诉诸笔端,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纯真。通过这首词,可以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郑板桥:郑板桥对于传世诗词筛选相当严格。他在诗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