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一般存在于春节之前,叫做讨年账,意思很简单,就是到了年底了,要把所有的账目全都结算清楚了。其实这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欠债还钱是应该的,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春节来讲,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所以能不能过好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郑板桥原先就为穷人还钱之后,不能好好过年而打抱不平。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郑板桥担任山东县令,在当地出现了大旱灾,当时正巧赶上他上任,于是他只能积极的救灾。他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兴修城墙,让附近的灾民能够有一个暂避的地方。
但是追根究底的来讲,这种做法毕竟也不科学,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也是微小的,于是他找到了县里的富商帮忙。当时山东的经济发展的很不错,有的人很有战略眼光,于是将粮食囤积起来,等到有人出高价,然后发一笔横财。
当时正巧是春节,很多百姓都吃不上饭,身上还有债务,这些有钱的老爷们就更加积极的催债了,郑板桥在暗中找人查访过,掌握了他们屯粮的证据,之后找了一天,就下请柬,准备宴请他们。毕竟他也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所以大家都抽出时间过来了。郑板桥本人就是一个文人,这些富商大多都是大老粗,多少还是喜欢附庸风雅的,于是也想着在宴会期间,得到郑板桥的墨宝。
双方一见面就开始拍马屁,但是也知道这是一个鸿门宴,郑板桥找他们一定有话说,有的富商一见到郑板桥就主动的说:“我愿意出10斛米用来赈灾”郑板桥什么也没有说,主动的写了一个门匾给对方,富商虽然不知道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但是还是很高兴。
富商当下就想拿走,但是被郑板桥给拦住了,说是等宴会开始的时候,当众送给他,这下富商更加的高兴了,想着这个买卖简直是太值当了。很快宴席开始,郑板桥说起了这个富商,说他捐赠了10斛米,身为父母官的他很感动,所以准备赐给他雅闻起敬四个字。等人将门匾做出来之后,上面却显示四个大字:牙门走苟。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郑板桥才晃晃悠悠的解释说:就是因为自己实在是太穷了,只能将门匾漆一半。这个时候,富商们都不干了,开始躁动的指责他,郑板桥才说,你们为富不仁,不管百姓的死活,你们要是上告也好,我正好也将你们的材料写好了,一起送上去。
富商们一看也觉得不合适,于是同意开仓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