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尚与尼姑行苟且之事却被捉,郑板桥写下一诗,堪称教科书级调戏

和尚与尼姑行苟且之事却被捉,郑板桥写下一诗,堪称教科书级调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明桂 访问量:3173 更新时间:2023/12/13 8:04:20

古诗词里的爱情都是浪漫而自由的,或是异地相思时的牵肠挂肚,或是倾诉衷肠时的纸短情长,或是回心转意时的力挽狂澜,无不在宣示着爱情的伟大与悲壮,即便是那些被世俗捆绑住的不幸婚姻,也都是在歌颂追随自由。但是自由恋爱是有对象可依的,双方的身份必须被社会观念认可,假如尼姑与和尚之间擦出了火花,那么这份感情就失去了被祝福的权利。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恰恰就拥有这样一种孽缘,两个不该相爱的人互生依赖,从而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极为精彩的故事。

大清律法里写得很清楚:“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两个月,杖一百。”虽说人人生而平等,但既然选择了一份特殊的职业,那么就应该恪尽职守,尼姑与和尚都是执着的素食主义者和坚定的单身主义者,因此和尚就该坐怀不乱,尼姑就该守身如玉。可是乾隆年间山东潍县的一对小年轻却有些耐不住,他们分属于不同法寺,两颗躁动的心却走到了一起。很快这一爆炸性新闻就登上了潍县的头版头条,方丈也不自己动手了,直接将二人扭送衙门审理,恰好此时的潍县县令正是著名学家郑板桥

郑板桥升堂正式审理这一桩“僧尼私恋案”,但见跪在下面的尼姑与和尚却并非一番邪恶的模样:一个风正貌,一个壮青青,年纪相仿,神态相近,四目之间时有穿梭,手足之中有情有意——郑板桥初步判断他们可能确是一对有情人。果不其然,经过咨询,原来这二人本是青梅竹马,却被女子父母活活拆散,将女子卖给了老财主做妾,女子私逃了出来做了尼姑,男子也一怒之下行了剃度,这才是“僧尼私恋”的真相。郑板桥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也不忍心再次拆散苦命鸳鸯,因此便写下这一首著名趣诗,了却了这一桩奇案。

《判决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这首诗尽显郑板桥之风趣幽默以及出神入化之手法,他开篇就放大招:和尚的后脑勺像一半葫芦,尼姑的后脑勺像一半瓢,合起来刚好拼成个桃!这两句诗不仅极具画面感,更极富浪漫气息,我们想如果和尚与尼姑脸对脸,那么二人的头不刚好是桃形吗?而且只有脸对脸才能拼出桃形,这无形中透露出郑板桥对待此事的态度;还有,桃子在民俗中有生育、吉祥、长寿的象征意义,那么郑板桥此形容旨在劝和。

后面紧跟的四句,郑板桥用了一些文学技巧:这桩案此后便可风平浪静,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莲花亦有娇美之态,况寻人?此后两人即时还俗,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了。最后郑板桥不忘为自己美上一嘴,直言是他将这桩风流案一笔勾销。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郑板桥的勇于担当,为了不让这对僧尼有后顾之忧,他直接在判词上留下县令的名字,相当于是押上了潍县府衙的声誉,那么此后二人便可光明正大的恋爱了。

郑板桥的这一出善意的“调戏”深得人们赞叹,这个可爱又温情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其实这与他本身的经历不无关系,郑板桥出身书香门第,并在乾隆元年顺利进士,但因为太过于为百姓考虑,为官期间相继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因而损害到了某些团体的利益,所以多次遭到贬黜,后半生的郑板桥以卖画为生,但始终保持着一份秉直。而这一桩风流案的映射下,正是郑板桥那无畏无惧、深为百姓着想的心。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糊涂县令郑板桥中的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在真实历史是什么样子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郑板桥

    最近看了一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古装剧《糊涂县令郑板桥》,郑板桥自然是大名鼎鼎,扬州八怪之一,这部剧就是讲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岸边两个有名的穷困县范县、朝城境内黄河连年泛滥、朱三太子余党神出鬼没、贩卖私盐异常猖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以至于官场内无人愿意到这两个县出任知县。朝廷任命50岁的候缺进士

  • 郑板桥送富商的四个字,让富商直喊超值,几天后被打脸,开仓放粮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郑板桥

    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一般存在于春节之前,叫做讨年账,意思很简单,就是到了年底了,要把所有的账目全都结算清楚了。其实这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欠债还钱是应该的,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春节来讲,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所以能不能过好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郑板桥原先就为穷人还钱之后

  •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郑板桥

    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

  • 郑板桥一副《竹石图》,徐悲鸿手痒添了6笔竹子,国人怒骂:手欠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郑板桥

    在绘画领域,其实是有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添笔着墨的例子的,但别人作品的意趣风格,稍有着墨不慎,就很容易毁掉一幅作品的意境。而且不在别人作品上动手动脚,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修养,如下棋中观棋不语的规矩一样,尽管如此,在一些名家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经常看到其他人的痕迹。最“臭名昭著”的恐怕是盖戳狂魔乾隆皇帝

  • 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姚姚时尚标签:郑板桥

    2008年,在武汉出现了一张清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这张监照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史料记载,当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这张文凭,起价108两纹银。这张保存完好的监照,长51厘米,宽40厘米。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

  • 徐悲鸿为郑板桥改画?画6笔,题14个字,“画蛇添足”却卖3500万

    历史人物编辑:赤彦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古至今画竹子一直无人超越,竹子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一直是谦虚、气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徐悲鸿作为当代绘画大师,笔下的“万马奔腾”图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在画竹子又怎样呢?既然在画坛,一直无人敢称超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但是徐悲鸿却曾经为郑板桥改过画,并且

  • 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郑板桥

    文/印象历史品读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今天继续来讲一讲鉴宝的故事。很多人拿着宝贝上节目,有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淘的,有的可能是自己拍卖的,还有的是祖传的,可而今天这位藏友的藏品牛逼了,这是用郑板桥的画跟别人换的。郑板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

  • 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竟被一锅狗肉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萧萧两袖寒”。据说这两句诗是郑板桥被罢官,为前来送行的百姓赠画留念时所题。那时的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一向清廉。临行前他只雇佣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面领路,另一头驮着行李。前来送行的百姓看到自己多年的父母官如此清贫,很多人都伤心落泪,郑板桥当然也非常

  •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过县太爷的郑板桥,他“怪”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

  • 恶霸调戏寡妇女儿,郑板桥不打不罚,用智慧捧的恶霸连连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郑板桥

    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有一天,恶霸要霸占一位寡妇的漂亮女儿,那姑娘被恶霸调戏的实在受不了,只好到县衙去找县令郑板桥告状。郑板桥自乾隆十一年自范县调任潍县做县令,但乾隆年间,吏治腐败,豪强、富商往往与官府勾结,欺压害民。不过郑板桥是一个另类,他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