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宪宪爱美食 访问量:747 更新时间:2024/2/19 5:29:18

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

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扬州 清代 · 郑燮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郑燮,人称板桥先生,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出生于江苏兴化,曾担任过山东潍县和范县的县令。先生3岁时失去母亲,父亲也只是一位教书先生,毫无持家能力,多亏他的乳母把他培养长大。诗人30岁时来到扬州,并在那里生活了大约10年。

诗人晚年回到故乡,但还是经在兴化与扬州之间来往。扬州自古以来商业繁华,又是交通枢纽,漕运和盐业都非常发达,而且还有很多秦楼楚馆,使得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到此游访。先生在扬州生活多年,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还把扬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开篇点出时令特征,“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春光明媚、景色秀美,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外出踏青。装饰华丽的游船在晓烟中穿梭于江面,更能听到满城的丝竹之声。

“晓烟”二字,表明游客们大清早就乘坐游船,在水面上寻春。既然清晨都是如此热闹,那么可想而知,扬州城里整个一天都是如此。“

拂榆钱

”三字,采用通感手段,那些悠扬的乐曲拂过榆荚入耳,仿佛还可以用眼睛看到。

接下来的两句介绍当地的民俗,“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城市里哪家如果生养了女孩,父母必然会让她学习音乐和歌舞;乡村里经常不在田地里种粮,而是大面积地栽种一些名贵的花卉。

“千家、十里”都是虚写,乃是一种夸的手法,极具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出扬州当时奢华的习俗,既展示出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达,同时又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让读者感到印象深刻。

颈联描写客船上的表演,“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隋朝时修建的大运河流经扬州,隋堤烟柳乃是著名的景点。几场春雨过后,雨水滋润万物,尽显一派清新迷人的景象。“

不湿

”二字,刻画出细雨蒙蒙、水珠落地后转瞬即逝的景象。

春风轻柔、吹面不寒,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子长袖善舞,令人如醉如痴。“

红袖

”二字,代指那些翩翩起舞的佳人;“

欲登仙

”三字,既表达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曼妙感觉,又抒写了观众的愉悦之情,更刻画出扬州富商和豪门纸醉金迷的生活。

结尾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先生经常悲伤愁闷,不知不觉间就鬓发染白,即使身处酒暖香温的闹市,却感到更加烦躁不安。言下之意,扬州虽然是富贵之地、温柔之乡,但是由于穷富悬殊、贵贱有别,反而让诗人感到担忧和悲愁。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诗人在前三联描写扬州的繁华和热闹,无论是“

画舫、丝管

”,还是“

千家养女、十里栽花

”等等,都表现出一派奢华的情景,甚至让人有一种“欲登仙”的错觉。

可是结尾却突然转折,充分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困惑。全文一气呵成,情感深沉,不愧为清代诗坛的佳作。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郑板桥一副《竹石图》,徐悲鸿手痒添了6笔竹子,国人怒骂:手欠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郑板桥

    在绘画领域,其实是有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添笔着墨的例子的,但别人作品的意趣风格,稍有着墨不慎,就很容易毁掉一幅作品的意境。而且不在别人作品上动手动脚,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修养,如下棋中观棋不语的规矩一样,尽管如此,在一些名家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经常看到其他人的痕迹。最“臭名昭著”的恐怕是盖戳狂魔乾隆皇帝

  • 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姚姚时尚标签:郑板桥

    2008年,在武汉出现了一张清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这张监照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史料记载,当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这张文凭,起价108两纹银。这张保存完好的监照,长51厘米,宽40厘米。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

  • 徐悲鸿为郑板桥改画?画6笔,题14个字,“画蛇添足”却卖3500万

    历史人物编辑:赤彦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古至今画竹子一直无人超越,竹子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一直是谦虚、气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徐悲鸿作为当代绘画大师,笔下的“万马奔腾”图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在画竹子又怎样呢?既然在画坛,一直无人敢称超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但是徐悲鸿却曾经为郑板桥改过画,并且

  • 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郑板桥

    文/印象历史品读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今天继续来讲一讲鉴宝的故事。很多人拿着宝贝上节目,有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淘的,有的可能是自己拍卖的,还有的是祖传的,可而今天这位藏友的藏品牛逼了,这是用郑板桥的画跟别人换的。郑板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

  • 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竟被一锅狗肉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萧萧两袖寒”。据说这两句诗是郑板桥被罢官,为前来送行的百姓赠画留念时所题。那时的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一向清廉。临行前他只雇佣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面领路,另一头驮着行李。前来送行的百姓看到自己多年的父母官如此清贫,很多人都伤心落泪,郑板桥当然也非常

  •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过县太爷的郑板桥,他“怪”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

  • 恶霸调戏寡妇女儿,郑板桥不打不罚,用智慧捧的恶霸连连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郑板桥

    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有一天,恶霸要霸占一位寡妇的漂亮女儿,那姑娘被恶霸调戏的实在受不了,只好到县衙去找县令郑板桥告状。郑板桥自乾隆十一年自范县调任潍县做县令,但乾隆年间,吏治腐败,豪强、富商往往与官府勾结,欺压害民。不过郑板桥是一个另类,他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所以

  • 年轻的郑板桥,在泰州遇见一个心仪的姑娘,写下这样一首词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1723年、1733年客居泰州)(选自《郑板桥集》)用十年时间来怀念一位爱人,是不是很痴情。这首词就是郑板桥于十年后,为一位泰州姑娘而写。他将相识、相爱、相别的恋爱经历诉诸笔端,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纯真。通过这首词,可以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郑板桥:郑板桥对于传世诗词筛选相当严格。他在诗集序

  • 它的成名与郑板桥有关,营养丰富,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上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齿留香标签:郑板桥

    “ 黄焖甲鱼应该不少男性读者不仅听过,还常吃过,其营养价值就不用咱多说,那是相当不错。这是一道以甲鱼和鸡肉为主要食材,再配以其他配料制作而成的名菜。起源于我国古代时期的清朝山东省潍坊市,相传,它的成名还与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郑板桥有典故。”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的潍坊城里有那么个姓陈的老板,因为手下管理的

  • 冷军画竹子PK郑板桥:国画、油画各来一幅,一幅卖165万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竹子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绘画的专长,竹子也被赋予了很高的品质,他与世无争的潇洒,顶天立地的勇气,高请谅解的节气,节节高涨的势气,与兰花、梅花、菊花合称为“四君子”,同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兰花象征“傲”;梅花象征着“幽”;竹子象征着“坚”;菊花象征着“淡”。他们分别都是古代文人墨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