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
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扬州 清代 · 郑燮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郑燮,人称板桥先生,乃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出生于江苏兴化,曾担任过山东潍县和范县的县令。先生3岁时失去母亲,父亲也只是一位教书先生,毫无持家能力,多亏他的乳母把他培养长大。诗人30岁时来到扬州,并在那里生活了大约10年。
诗人晚年回到故乡,但还是经常在兴化与扬州之间来往。扬州自古以来商业繁华,又是交通枢纽,漕运和盐业都非常发达,而且还有很多秦楼楚馆,使得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到此游访。先生在扬州生活多年,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甚至还把扬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开篇点出时令特征,“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春光明媚、景色秀美,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外出踏青。装饰华丽的游船在晓烟中穿梭于江面,更能听到满城的丝竹之声。
“晓烟”二字,表明游客们大清早就乘坐游船,在水面上寻春。既然清晨都是如此热闹,那么可想而知,扬州城里整个一天都是如此。“
拂榆钱
”三字,采用通感手段,那些悠扬的乐曲拂过榆荚入耳,仿佛还可以用眼睛看到。
接下来的两句介绍当地的民俗,“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城市里哪家如果生养了女孩,父母必然会让她学习音乐和歌舞;乡村里经常不在田地里种粮,而是大面积地栽种一些名贵的花卉。
“千家、十里”都是虚写,乃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极具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出扬州当时奢华的习俗,既展示出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达,同时又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让读者感到印象深刻。
颈联描写客船上的表演,“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隋朝时修建的大运河流经扬州,隋堤烟柳乃是著名的景点。几场春雨过后,雨水滋润万物,尽显一派清新迷人的景象。“
不湿
”二字,刻画出细雨蒙蒙、水珠落地后转瞬即逝的景象。
春风轻柔、吹面不寒,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子长袖善舞,令人如醉如痴。“
红袖
”二字,代指那些翩翩起舞的佳人;“
欲登仙
”三字,既表达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曼妙感觉,又抒写了观众的愉悦之情,更刻画出扬州富商和豪门纸醉金迷的生活。
结尾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先生经常悲伤愁闷,不知不觉间就鬓发染白,即使身处酒暖香温的闹市,却感到更加烦躁不安。言下之意,扬州虽然是富贵之地、温柔之乡,但是由于穷富悬殊、贵贱有别,反而让诗人感到担忧和悲愁。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诗人在前三联描写扬州的繁华和热闹,无论是“
画舫、丝管
”,还是“
千家养女、十里栽花
”等等,都表现出一派奢华的情景,甚至让人有一种“欲登仙”的错觉。
可是结尾却突然转折,充分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困惑。全文一气呵成,情感深沉,不愧为清代诗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