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尚尼姑恋爱被抓,郑板桥写一诗,羞得抬不起头,却笑得停不下来

和尚尼姑恋爱被抓,郑板桥写一诗,羞得抬不起头,却笑得停不下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金星 访问量:1672 更新时间:2023/12/10 1:40:12

提起僧侣,脑海里便会浮现出清心寡欲、颜悦色的白衣素者的形象,拥有一双彰显睿智的眼睛,踏着一席远离世俗的步伐,不恋红尘,与世无争,药销日晏三匙饭,酒渴春深一碗茶。理论上说,爱情是与僧侣绝缘的,但实际而言,他们的求生欲有时候却格外发达。

在生活的门外,不仅有生硬强悍的男子,更有波澜不惊的女人。尼姑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她们能够放下大千世界的羁绊,却拾起芸芸众生的苦难,用毕生的虔诚,去扣响超脱世界的大门。这是一场极其不易的修行,必然会有人坚持不下去。那么当和尚遇上尼姑,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大家或许听唐风雨下的僧尼故事,那时的女道姑可以风花雪月,那时的和尚也可以灯红酒绿,虽然这是两个断绝了七情六欲的群体,但与红尘中人相好也不是什么隐晦的事。一方是僧尼,一方是红尘中人,倒也罢了。然而,你是否听说过和尚和尼姑私恋的故事?恰好,这里就有一个。

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时任山东潍县县令,他就曾遭遇过一桩“奇奇怪怪”的案件。案子的原告是当地的一个乡绅,被告是一对“光头”恋人,一男一女,一僧一尼。据乡绅交代,他亲眼看到了僧尼私会的场景,顿觉伤风败俗,严重影响市容,因此便将二人扭送至此以求严惩。

遇上这样滑稽的情案,郑板桥也是头一遭,他决定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作定夺。经过盘问,郑板桥才知道二人伤风败俗的背后却是好梦难圆。原来,这僧尼本都是同一个村子的俗子,未出家前是青梅竹马,只因男子无财无势,女子的父母便将其嫁给了老乡绅。女子坚决不应,遂一怒之下剃发为尼,男子为表心志,也出家做了和尚。

事情告一段落,此后二人各自诵经。直到潍县举办了一场风筝会,二人前去观看时又相遇,这才引得干柴烈火一顿烧,旧情新爱一起燃,再也难以抑制。不巧的是,正当他们亲密之时,恰被乡绅给逮住了。明白了缘由,郑板桥有心将有情人促成眷属,于是责令二人还俗,并写下一首趣词。

《僧尼私恋案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第一句就让人忍俊不禁,郑板桥的幽默笔触简直出神入化:和尚和尼姑皆是光头,一个似瓢,一个像葫芦,如果他们脸对脸贴近,那拼起来的形状就如一个桃子!这两句诗极具画面感,既诙谐风趣,又透露出了郑板桥的用意,因为桃子在民俗中具有生育、吉祥的寓意,他之所以提到桃的形象,就表明了他是想劝和。

三、四两句寄托了郑板桥对二人的祝愿。他说从今之后,这桩案件归于平静,而你们也可以正正当当地恋爱了。“敲门”是有声响的,这寓意二人从此便可大大方方,不必再躲躲藏藏。五、六两句,郑板桥从天性角度出发,对二人的行为表示理解:莲花亦有娇媚之态,况是寻常人呢?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最后,他不忘为这满意的考卷挂上自己的姓名,并且直言称呼其为“风流案”,可谓艺高人胆大。不过,在那个谈爱色变的封建时代,这样的判词足够让僧尼羞得抬不起头了,但同时,也让读词的人笑得停不下来。而这就是游弋古诗词世界的一大乐趣。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和尚与尼姑行苟且之事却被捉,郑板桥写下一诗,堪称教科书级调戏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郑板桥

    古诗词里的爱情都是浪漫而自由的,或是异地相思时的牵肠挂肚,或是倾诉衷肠时的纸短情长,或是回心转意时的力挽狂澜,无不在宣示着爱情的伟大与悲壮,即便是那些被世俗捆绑住的不幸婚姻,也都是在歌颂和追随自由。但是自由恋爱是有对象可依的,双方的身份必须被社会观念认可,假如尼姑与和尚之间擦出了火花,那么这份感情就

  • 糊涂县令郑板桥中的慎郡王和理郡王两位王爷在真实历史是什么样子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郑板桥

    最近看了一部以清朝乾隆年间为背景的古装剧《糊涂县令郑板桥》,郑板桥自然是大名鼎鼎,扬州八怪之一,这部剧就是讲的清代乾隆年间,黄河岸边两个有名的穷困县范县、朝城境内黄河连年泛滥、朱三太子余党神出鬼没、贩卖私盐异常猖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以至于官场内无人愿意到这两个县出任知县。朝廷任命50岁的候缺进士

  • 郑板桥送富商的四个字,让富商直喊超值,几天后被打脸,开仓放粮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郑板桥

    在中国民间有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一般存在于春节之前,叫做讨年账,意思很简单,就是到了年底了,要把所有的账目全都结算清楚了。其实这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欠债还钱是应该的,就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春节来讲,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所以能不能过好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郑板桥原先就为穷人还钱之后

  • 郑板桥的七律,先扬后抑,写尽了无奈和愁闷,作者不愧是诗坛高手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郑板桥

    诗歌中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深情,读者品味那些前贤的优秀作品时,也应该带着温度去阅读,体验才子们的诗意人生,感受他们内心的甘苦,才能发现深藏在文字背后的生命的真实。每一首诗歌其实都寄托着作者的复杂情思,不管是气韵淡远,还是天机妙悟,都折射出诗人不同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心境,更给后世带来非凡的体验。下面分享郑板

  • 郑板桥一副《竹石图》,徐悲鸿手痒添了6笔竹子,国人怒骂:手欠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郑板桥

    在绘画领域,其实是有在别人的书画作品上添笔着墨的例子的,但别人作品的意趣风格,稍有着墨不慎,就很容易毁掉一幅作品的意境。而且不在别人作品上动手动脚,其实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修养,如下棋中观棋不语的规矩一样,尽管如此,在一些名家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经常看到其他人的痕迹。最“臭名昭著”的恐怕是盖戳狂魔乾隆皇帝

  • 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姚姚时尚标签:郑板桥

    2008年,在武汉出现了一张清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这张监照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史料记载,当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这张文凭,起价108两纹银。这张保存完好的监照,长51厘米,宽40厘米。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

  • 徐悲鸿为郑板桥改画?画6笔,题14个字,“画蛇添足”却卖3500万

    历史人物编辑:赤彦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古至今画竹子一直无人超越,竹子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一直是谦虚、气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徐悲鸿作为当代绘画大师,笔下的“万马奔腾”图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在画竹子又怎样呢?既然在画坛,一直无人敢称超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但是徐悲鸿却曾经为郑板桥改过画,并且

  • 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郑板桥

    文/印象历史品读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今天继续来讲一讲鉴宝的故事。很多人拿着宝贝上节目,有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淘的,有的可能是自己拍卖的,还有的是祖传的,可而今天这位藏友的藏品牛逼了,这是用郑板桥的画跟别人换的。郑板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

  • 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竟被一锅狗肉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萧萧两袖寒”。据说这两句诗是郑板桥被罢官,为前来送行的百姓赠画留念时所题。那时的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一向清廉。临行前他只雇佣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面领路,另一头驮着行李。前来送行的百姓看到自己多年的父母官如此清贫,很多人都伤心落泪,郑板桥当然也非常

  •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过县太爷的郑板桥,他“怪”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