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大心腹之一,雍正皇帝为何特批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

三大心腹之一,雍正皇帝为何特批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万里繁华 访问量:3856 更新时间:2024/1/11 7:56:18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清朝雍正朝的故事,例如雍正皇帝的新政、清朝的改土归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雍正皇帝的三大宠臣之一田文镜。1728年,雍正皇帝特批田文镜为河南山东总督,这是一个专门为田文镜设立的官职。1735年,乾隆皇帝登基以后,立刻撤销了这个官职。那么,雍正皇帝为何会专门设立河南山东总督呢?

首先,我们聊聊清朝封疆大吏的分类。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清朝在明朝区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框架。在地方封疆大吏方面,清朝也在逐步完善和调整。按照规定,地方上的高级官员有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和学政。

其中,总督是从一品的文官,一般有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被称为制台大人或者部堂大人。总督负责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运输、粮食保障等问题,例如两江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等。巡抚是正二品的文官,也是每个省的一把手,负责全省的军政民财等各方面事务。一般挂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被称为抚台大人或者中丞大人。

请注意,总督和巡抚不是上下级关系,巡抚并不一定怕总督。例如在清朝历史上,两江总督与江苏巡抚之间,一直反复较量。布政使是从二品文官,负责全省的经济、财政、人事等工作,类似于常务副省。由于管理全省的藩库,因此被称为藩台大人。按察使是正三品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刑狱和治安工作,被称为臬台大人。

学政的品级不固定,负责管理全省的教育、科举考试和各级文人,例如举人、秀才等等。学政直接由朝廷委派,总督和巡抚也无权插手学政的工作。提督的情况最奇怪,提督是从一品武官,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按照以文驭武的原则,提督需要受总督、巡抚的节制。

在清朝的大部分省份中,都设立了巡抚,四川省和直隶省除外。在清朝统治的初期,由于北方各省的局势并不稳定。清朝设立了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总督府设立在大名府,负责管理直隶省、河南省、山东省各方面的事务。随着清朝统治的基本稳固,鉴于直隶河南山东总督的权力太大。康熙八年,清朝撤销了这个职务,设立了直隶总督。

在此之后,河南省、山东省的各方面事务,由各省的巡抚负责。1722年,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去世。随后,45岁的皇四子胤禛继位,这就是雍正皇帝。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已经基本铲除了各方面的外部威胁。西北准噶尔部虽然虎视眈眈,但依靠区区几十万部众,根本无法撼动大清朝。因此,雍正皇帝上台以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政方面。

雍正皇帝陆续推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的新政,有利于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但是,肯定会触碰地方实力派的利益。为了推行一系列的新政,雍正皇帝陆续派遣田文镜、鄂尔泰李卫,分别坐镇中原、西南、江南。上述3个人被称为雍正皇帝的3大铁杆心腹,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以后,一方面坚决推行“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的政策。

同时,积极治理河南省的吏治。对于田文镜的工作成绩,雍正皇帝非常认可,在批阅奏折的过程中,屡屡夸赞田文镜:“天下巡抚中实心任事、不避嫌怨、为国为民者……整饬河工……年岁丰稔,绅衿畏法,正己率属,地方宁谧……每事秉公洁已,谢绝私交,实为巡抚中之第一。”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田文镜非常认可和信任。

河南巡抚属于正二品文官,为了褒奖田文镜,1728年,雍正皇帝专门设立了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从正二品晋升为从一品。同时,被雍正皇帝抬入了汉军正黄旗,地位进一步提高。其实,对于雍正皇帝设立的河南山东总督,一些官员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不合适。

雍正皇帝则表示:“以田文镜之精神力量,办理两省之事绰然有余。”当然,雍正皇帝同时也说“此朕因人设立之旷典,不为定例”。请注意,田文镜担任了河南山东总督以后,同时兼任河南巡抚,并没有兼任山东巡抚。田文镜只能管理山东省的河道和军务,至于山东省各方面的政务,仍然是山东巡抚的工作。

田文镜担任了河南山东总督以后,为了肃清两省交界地区的土匪,田文镜确实调整了山东西部各地绿营军的布防情况。后来的史学家,评价田文镜“境无贼寇。道不拾遗,抑富豪而安贱民,禁衿绅苛虐佃户,皆善政也。”

1732年,田文镜退休以后,河南山东总督这个职位被保留下来,由王士俊接任。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20多岁的乾隆皇帝登基。对于田文镜,乾隆皇帝的评价并不高。乾隆皇帝直接说:“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

1735年冬天,乾隆皇帝直接撤销了河南山东总督。在此之后,河南省、山东省都只有巡抚,没有总督。在雍正皇帝的三大心腹中,鄂尔泰在乾隆朝仍然是宠臣,而且地位非常高。

关于清朝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标签: 田文镜

更多文章

  • 《天下粮仓》抹黑了田文镜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田文镜

    宫斗剧,虚构架空剧看多了之后就想看点历史剧换一换心情调整下情绪,于是我就打开了《天下粮仓》看了下,我对乾隆时期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到了田文镜为了算计刘统勋就自己出钱造个什么楼去污蔑刘统勋的时候,我就纳闷了田文镜不是被雍正重用的忠臣吗?怎么干这事,为求真伪我百度搜索了下田文镜和刘统勋。哦原来这事是

  • 雍正支持田文镜告诉我们,优秀的领导,可以无底线地保护自己下属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田文镜

    田文镜是没有考上进士的,他只是一名监生。也就是在国立小学里面读过几年书,本身是没有功名在身上的。可是他傍大款成功了,这就是人的机遇,他遇到了还不是皇帝的雍正。早在雍正登基之前,他们之间便有了一种特别的关系。所以等到雍正登基以后,田文镜得到了重用,成为实行雍正新政的重要人物。雍正对田文镜的偏袒行为堪称

  • 雍正为什么宁可杀掉李绂,也要保住田文镜?田文镜对他有多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田文镜

    当时的李绂就相当于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如果皇帝杀掉全国的文人之首的话,那必然会遭到天下文人的反对。可是在面对李绂弹劾田文镜这件事上,雍正丝毫没有手软,他将李绂先是打入死牢,没多久便宣布问斩了。为什么雍正名声这么差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得罪了当时的读书人,他始终认为,这些读书人除了写文章,那就是国家的寄生

  • 山东沦陷,日本人逼他当汉奸,他愤然回答:我爹是左宝贵

    历史人物编辑:富涛说史标签:左宝贵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消极避战,导致山东很快陷于敌手。回族名医左国楫多年在山东平邑地区行医,广有人望。左国楫还是前清的一等云骑尉,虽然大清国早就灭亡了,但这个头衔在百姓中间,还有很强的号召力。人们亲切地称呼左国楫为“左大少”。左大少行医,不仅医术高明,还童叟无欺,遇到一些

  • 民族英雄左宝贵衣冠冢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左宝贵

    民族英雄左宝贵衣冠冢左宝贵衣冠冢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西南约一公里处,于1897年9月12日(光绪23年8月16日)建成。衣冠冢占地近十余亩,围有砖墙,植有松柏,立有牌坊。茔围大门朝南,一对威武的石狮分踞左右,两幢高大的华表分立东西。华表的阳面为兵部左侍郎杨颐撰写的一副挽联:孤军支拄穷边伤哉为

  • 左宝贵:平壤为吾冢,返乡仅一靴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左宝贵

    平壤为吾冢,返乡仅一靴左宝贵同邓士昌被称为“甲午双忠”,但两人的知名度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清史稿》在记载左宝贵和邓士昌时有言:“中东之战陆军皆遁,宝贵独死平壤;海军皆降,世昌独死东沟“。然邓士昌因一部电影《甲午风云》,在国内可谓是人人尽知,而左宝贵只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仅仅是提及了一下名字,若抽问

  • 何为和光同尘高境界?当官就为赚钱的小县令给胡林翼上了震撼一课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胡林翼

    晚清胡林翼不仅是抗击太平天国的中兴名臣,也是一位深懂“和光同尘”大智慧的高人。直白地讲,所谓“和光同尘”就是不能把自家的君子操守当成包袱,不能遭遇小人就嫉恶如仇、针锋相对,看见俗人就横眉冷对、嗤之以鼻。在高人那里,遇小人从不会去打脸,而是要一把搂过来,进而悄悄地抓住他的小辫子,这叫为己所用;遇俗人就

  • 此人是湘军财神,胡林翼说他开口只会要钱,还为他编了一段顺口溜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胡林翼

    湘军不属于国家的经制兵,通俗的讲就是后娘养的,从组建那天开始就处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的境地。因此,对于曾国藩来说,最急迫也是最头疼的就是筹措军饷。我们知道,湘军前前后后花了几千万两白银,绝多大数都是曾国藩自己筹来的,这就需要找到非常合适的人。同时,不但筹钱的人有办法、有水平,更要经得起推敲,这样人们

  • 当曾国藩被包围在南昌城内岌岌可危时,胡林翼和罗泽南应该怎么办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胡林翼

    “凡善弈者,每于棋危劫急之时,一面自救,一面破敌,往往因病成妍,转败为功;善用兵者亦然。今江西之势亦可谓棋危劫急矣。当此之时,若雄师能从北岸长驱,与水军鼓行东下,直至小池口、八里江等处,则敝处青山、湖口之师,忽如枯鱼之得水;江西瑞州、临江之贼,忽如釜底之去薪。以不援为援,乃转败为功之要着也。若阁下仍

  • 胡林翼出山时,为何要选择到偏远的贵州去工作?在贵州容易出成绩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胡林翼

    胡林翼作为与曾国藩齐名的晚清中兴名臣,其发迹的路线与曾国藩相比,更具有戏剧性。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胡林翼的父亲去世后,他从京城扶棺回湖南益阳老家丁忧,直到6年之后,在花了一万零六百多两银子的情况下,捐了一个知府,得以再次进入仕途。按照清朝当时官场上的规矩,捐官的人,可以挑选比较富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