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朝老臣张廷玉被抄家,却搞得乾隆很尴尬,直说张廷玉老奸巨猾

三朝老臣张廷玉被抄家,却搞得乾隆很尴尬,直说张廷玉老奸巨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壹周历史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4/1/26 2:47:23

乾隆抄张廷玉的家,本来是想将这位三朝元老置于死地的,可是,结果却让乾隆很尴尬。而原本受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的张廷玉,则是从一个女人的去世,开始倒霉的。

张廷玉在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受到康熙的赏识,从秘书(入值南书房)干起,一路升到了吏部左侍郎,副部级的高位。

雍正更是将张廷玉视为股肱,官职、爵位也是一升再升。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和怡亲王胤祥,一起入值军机,成了雍正最信任、最倚重的汉人大臣。

雍正对张廷玉非常满意,去世前,还专门遗诏,说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整个大清朝,除了爱新觉罗宗室之外,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只有十二人,而十二人中,仅张廷玉一人是汉人。

如此殊荣,张廷玉自然是视若珍宝。

可是,也正是配享太庙这件事,成了张廷玉与乾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乾隆继位时,张廷玉和鄂尔泰受雍正遗命,成为了顾命大臣。

乾隆对于张廷玉的器重,从张廷玉的爵位上就可以看出来。在清朝,文臣不可以封公侯伯爵,而乾隆破例封张廷玉为伯爵。乾隆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张廷玉的自傲,为党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张廷玉与鄂尔泰同是顾命大臣,同在军机,还同时封伯爵。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二人的争斗不可避免了。

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都倚仗自己位高权重,互相看不顺眼,经常相互攻讦。再加上二人都为官已久,门生故吏无数,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攀援,无形中,产生了两大党同伐异的派系。朋党之争开始出现。

古代皇帝身为统治者,平衡各方势力,是必做工作之一。但是,朋党过于强大,则会削弱皇权,甚至大臣会联合起来对抗皇帝,损害皇帝的利益。

乾隆并非昏君,也非无能之主,张廷玉与鄂尔泰之间的结党争斗,乾隆全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只不过,他需要一个可以发作时机。

乾隆初期,执政相对宽仁,所以,对朋党的打击并不激烈。而鄂尔泰也有点命短,乾隆还未动手,他就在乾隆十年去世了。

于是,张廷玉就成了乾隆打击的重点目标。

乾隆十三年,已经七十七岁的张廷玉,已经感觉到自己必须抽身,致仕还乡了。否则,万一哪个门人犯事,他被牵连,岂不是晚节不保了。

张廷玉就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请求,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

原本张廷玉觉得乾隆会很爽快地答应,可是,他想错了。

虽然乾隆不喜欢张廷玉结党,但是,张廷玉对他而言,还有点用处,至少可以作为顾问,随时帮他出出主意。而且,把张廷玉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他也安心。

于是,乾隆拒绝了张廷玉,“朕向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的意思就是,你将来还要配享太庙的,怎么可以归田终老呢,还是别走了。

甚至,乾隆还抬出了诸葛亮,说你张廷玉要跟诸葛武侯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本张廷玉就想辞职,结果,被乾隆给批了一番,心里不是个滋味呀。

恰好事不凑巧,当年,乾隆一生最爱的女子富察皇后病逝了。富察皇后之死,给了乾隆很大的打击,乾隆的主政方式也随之开始由宽仁改向严苛。

皇后去世,翰林院负责撰写孝贤皇后的冬至祭文。文中使用了“泉台”二字,即墓穴。这下触怒了乾隆,“此二字。用之常人尚可。即王公等宜不用。岂可加之皇后之尊。”

张廷玉被乾隆指责不留心检点,才犯下如此错误,“失敬谨之义”,“罚本俸一年”。

张廷玉入仕47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可是第一次被处罚。而且,还是为这么小的事情被处罚。失宠了?这可让张廷玉吓破了胆,很快就衰老了下去,思维也大不如前。

张廷玉的变化过大,看在乾隆眼中,也让乾隆动了恻隐之心。

到了乾隆十四年,乾隆有一次召见张廷玉,为了表示关心,就顺便询问张廷玉的身体状况。

张廷玉则趁机向乾隆诉苦,最后说,皇上啊,老臣实在是干不动了。

乾隆叹息一声,好吧,看你这一年,确实是老得太快,朕特批同意你退休了。

张廷玉大喜过望,终于可以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了。

可是,当天夜里,张廷玉又开始辗转反侧,睡不着了。这样子走了,配享太庙可怎么办呀?

经过了数天的挣扎,张廷玉终于鼓起勇气,跑到宫里,请求乾隆给他一个保证。

这……年龄大了,智力的确会退化呀,让皇帝写保证书,也只有年迈的张廷玉做得出来了。

乾隆自然很不高兴,不过,既然已经同意张廷玉退休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吧。

乾隆专门颁发了一道配享的诏书,给了张廷玉。

乾隆也是人,张廷玉舒服了,可乾隆开始窝火了。他是越想越气,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让人送给了张廷玉。

诗的原文就不摘录了,大概意思就是,因为有明朝刘基的先例,所以,朕同意了你退休还乡。可是,你别忘了,当年唐朝的魏征死后,可是被唐太宗推倒了墓碑。

然后,乾隆说他相比舜如何,他不知道,但是,你张廷玉肯定不是皋契那样的贤臣。配享太庙,也许你张廷玉根本就不够格,现在朕已经是破例降恩了。

这已经是在赤裸裸的警告张廷玉了,你最好快来,表达一下对朕的感激之情,安慰一下朕,让朕舒服点,否则,哼哼,走着瞧。

确实,即使没有乾隆送去的这首诗,按惯例,在皇帝的赏赐诏书颁发的第二天,张廷玉也应该亲自到宫中谢恩。可是,因为有风雪,张廷玉第二天没来,只让次子张若澄代为前往宫中谢恩。

张廷玉的确是老了,这一个小小的疏忽,彻底激怒了乾隆。

乾隆让军机大臣立刻拟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你为什么不亲自来谢恩。

恰好,负责书写诏书的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

汪由敦见乾隆真的发火了,就派人去告诉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提前有所准备。

张廷玉得到消息,也大吃一惊。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跑到宫中,向乾隆磕头请罪。

这下,乾隆更火了。为什么?因为斥责张廷玉的诏书还没发出去呢,你张廷玉怎么知道的,提前就跑来请罪了?

这下,乾隆抓到了张廷玉结党的真凭实据,也坚定了乾隆要彻底清算张廷玉的决心。

乾隆将张廷玉痛骂一顿,赶出了皇宫。然后,颁布诏书,说张廷玉在皇帝身边“留星替月”,安插亲信,实在太阴险,削去爵位以示惩罚。

而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协办大学士汪由敦,也被革职。

乾隆正在盛怒之下,张廷玉归乡的日期,也就只能延后了。

到了第二年,即乾隆十五年,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去世。年迈的张廷玉又开始犯糊涂了。祭祀才刚开始,他就去向乾隆请求南归回乡。

乾隆的怒火立刻被勾了起来。他派人将历代配享太庙的名单送给了张廷玉,让张廷玉自己说,比得上这些人么?

张廷玉早就吓得战战兢兢了,只能回奏,请求罢免配享,治他的罪。

乾隆一看,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那就取消配享资格吧,至于治罪就算了。

得,为了一个配享,张廷玉折腾了一圈,原以为可以安心回乡养老了,最后还是把配享给折腾没了。

张廷玉当年春天就被乾隆赶回了家,临行时,竟然都没人敢送行。

宫中的乾隆得知消息,乐了,心中的怒气算是消去了大半。

如果富察皇后还在世,张廷玉还是会受处分,但应该不会这么惨。

张廷玉回到家乡,当地的地方大员,也不敢出面迎接。

张廷玉灰头土脸回到了老家,在家中自闭了一个多月,才有心情外出散散步。

可是,没过几个月,张廷玉的厄运又来了。

张廷玉的儿女亲家朱荃,在四川学政任上,因为贪污被人告发,被乾隆抓了起来。后来,审查属实,这让乾隆又突然想到了张廷玉。

这次,乾隆准备彻底整死张廷玉了。

他以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为由,命内务府总管德保为钦差,去了张廷玉家。

张廷玉早就遵旨,将三朝赏赐之物收拾停当,就等德保前来验收带走了。可是,迎接德保的张廷玉却惊奇地发现,德保除了十多名随从之外,还从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士兵。

德保以物品不全为由,率兵闯入张府,开箱砸锁,将张府翻了一个底朝天。特别是一些书信、字画、图书、字条之类的物品,被德保悉数查封带走。另外,从张廷玉府中查出的一万五千余两白银,被德保一起带走。一些张家的私有之物,也被尽职尽责的德保悉数带回。

原本,乾隆是让张廷玉交还赏赐之物,而实际上,却变成了抄家。

乾隆到底要干什么?别忘了,乾隆可是文字狱小能手。了解了这一点,乾隆的司马昭之心,可就是路人皆知了。

乾隆是想查一下张廷玉是否有怨言,如果有,大逆之罪处死,张廷玉就彻底完了。

亦或是张廷玉也存在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行为,乾隆同样可以治张廷玉的罪。

可是,这次抄家,却还了张廷玉的清白。

张廷玉家中仅有万余两白银,表明张廷玉很清廉,毕竟清朝的养廉银是很多的。

而那些书信、图书之中,也很少有跟政事相关的内容,即使是有的,也多是表达张廷玉对三代皇帝的感激之情,什么“恩遇”、“赏赐”之类。

好了,这下乾隆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尴尬了。

可是,这件事必须有个结果呀。

乾隆只好下旨,这都是德保一人所为,朕没有让他这么干过。德保却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是步步高升。

为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然后么,乾隆说查得的一万余两银子就充公交给内务府了,入皇帝的私家小金库。至于张家的私有物品,悉数发还。赏赐的宅邸也收回,只有当年康熙赏赐给张廷玉父亲张英的一处宅院,因为不是赏赐给张廷玉的,所以,加恩让张家后人继续住吧。

这就是乾隆抄张廷玉家的全过程,乾隆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彻底打倒张廷玉。

不过,这件事毕竟让乾隆很尴尬,所以,《清高宗实录》中记录了相关的谕旨,而在《清史稿》中则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只说要收回三代赏赐之物,其他的一概略去。

这次抄家,乾隆虽然没能抓到张廷玉的把柄,可是,对张廷玉的态度却已经放出去了。自此之后,再无朝臣敢登张廷玉的家门,张廷玉一党彻底被瓦解了。

而鄂尔泰一党,在鄂尔泰死后,数名骨干人员,也被乾隆清算,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

乾隆十余载的折腾,终于取得了解决党争的最终胜利。

不能不说,乾隆在权谋方面,的确是个集大成者,比历史上的很多皇帝都高明。

到了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中苟延残喘了五年之后去世了,享年82岁。

乾隆得到了消息,还是有些悲伤的,毕竟相伴数十年。不过,他是皇帝,又开始大玩帝王术。

乾隆遵照雍正的遗诏,继续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并赐谥号文和。看,我乾隆大度吧。

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发生的故事,赤裸裸地展示了古代帝王专制之下,大臣们的悲哀。特别是到了清朝,君主集权达到了巅峰,大臣们真成了犬一样的奴才,任人摆布。而张廷玉被人评价为“奴”性十足,正是这种环境使然。即使张廷玉是奴性十足,还是晚节不保,可悲、可叹呀。

标签: 张廷玉

更多文章

  • 嘉庆夜宠庄妃后,又翻墙会玉嫔,侍卫一拳打晕:这么大人了,没羞

    历史人物编辑:工人小光哥标签:玉嫔

    月黑风高,嘉庆帝甩开太监,一个健步溜到宫门口,飞身跃上宫墙。他心里美滋滋:“美人你稍等片刻,寡人这就来赴约!”正得意,突然“嗖”一声,一个侍卫跃上宫墙,猛地将他拽下来,摁倒在地。不等嘉庆帝反应,侍卫扬起拳头,破口大骂,“这么大年龄了,不知羞耻!”嘉庆帝惊掉了下巴,这奴才狗胆包天,竟敢胖奏天子?那么,

  • 湘军猛将李臣典,两次救下曾国荃,攻破天京后为何离奇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李臣典

    在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市井百姓之间一直有这样一句传言说“曾国藩成功靠的是曾国荃,曾国荃立功靠李臣典”要知道,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之中,出现了许多的猛将,而这些猛将就是曾国藩得以立功的最大功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靠着“吉字营”的奋勇拼杀,曾国藩才能成功将太平天国剿灭。

  • 击败太平天国的湘军头号悍将李臣典,竟是死于壮阳药?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李臣典

    李臣典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是清政府击败太平天国的重要功臣,从一个普通士兵爬上了提督位置的励志少年,是几次将曾国荃从受伤被困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救命恩人,很得曾氏兄弟赏识。这样的李臣典,最终死于军中,被清政府追赠太子少保衔,还得了忠壮的美好谥号。但是李臣典闻名却并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李臣典之死太过蹊跷

  • 太平天国:攻破天京第一大功臣李臣典,他的最终结局又将如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前魔王标签:李臣典

    太平天国:攻破天京第一大功臣李臣典,他的最终结局又将如何呢?【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李臣典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清军攻打天京的时候,他的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因为当时的天京城非常难攻,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是

  • 湘军重要将领李臣典掳掠妇女,因奸淫过度而致病,两周后死亡

    历史人物编辑:倚梧杉标签:李臣典

    湘军围困南京时,遭遇十一个月无饷可发。湘军士兵进城后疯狂抢掠,造成南京大浩劫。南京城墙坚固难破。湘军进攻南京便采用围困战术。从城外往城里挖地道,一共挖过三十多条地道。太平军从城内往外挖,将湘军所挖地道一一炸毀,连人带地道一起堵死。湘军工兵在挖地道过程中,被炸死或活埋的兵勇就近两千人,耗费炸药达十多万

  • 在安徽曹山发现汤和墓,被盗墓贼光顾多次,价值3亿的文物逃过一劫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汤和

    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详,许多开国功臣都落个惨死的下场,不过汤和却在这场浩劫中存活下来。汤和与朱元璋是发小的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放牛,随着朱元璋走上了造反之路,汤和也跟随朱元璋一起,当时汤和因功还成为了朱元璋的上司。明朝建立之后,汤和也成为明朝最大功臣之一,以汤和的地位,不可能没有遭到过朱元

  • 儿时玩伴汤和的一封信,让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从此朱元璋完成了从和尚到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汤和

    朱重八离开皇觉寺,等到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了,至正八年也就是公元1348年,朱重八外出游历回来了,回到了他精神寄托的地方,不过此时皇觉寺已经是人去寺空了,朱重八暂时流了下来,还当上了主持,虽然只有他一个人,但是大小也是一个主持,要是朱重八就这样在寺院了一直当主持,后来也就没有他什么事情了,他虽然

  • 春汤和意大利面用冷水还是热水?掌握揉捏技巧,柔中带刚,凉了不硬

    历史人物编辑:小葛说花草标签:汤和

    春饼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传统食品。春饼一般和卷菜一起吃。人们准备各种配菜和炒蔬菜。如果你吃葱,它们可能会不小心放在煎饼里。春饼虽然薄,但也很软很结实,放凉后也不会变硬。如何让春饼又软又硬,用什么水和面食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春汤面食用冷水好还是热水好?掌握揉捏技巧,软中带劲,凉了不硬。【春饼】材料

  • 63岁的汤和交还兵权,厚着脸皮提出一个要求,朱元璋听完很无语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汤和

    历史上,能成就一统天下伟业的封建帝王,不管是中国古代的帝王,还是外国中世纪的国王,若是一昧的谦让和平,定成不了大事。因为随着事业程度的升级,他们所处理的人和事,就更加复杂。此种情形下,优柔寡断或毫无城府的帝王,很快就会被拉下马,朱元璋就深谙此道。因此他成为皇帝后,杀伐决断的铁面阎罗本性也就暴露出来了

  • 鲁荒王夫妻惹怒皇帝,朱元璋赐死儿媳,汤和怕被杀再嫁一女给朱檀

    历史人物编辑:摄影师乐民标签:汤和

    朱元璋登基后,虽然留给大家的印象是广杀开国功臣,但是他在与那些功臣关系破裂前,还是花了不少心思拉拢他们的,除了对功臣们进行封爵加薪外,还在尽力促成自己子女与功臣子女的婚配。朱元璋认为:“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 ”。朱元璋儿子与功臣女婚配最有名的一对,就是燕王朱棣与时任魏国公(后被追封中山王)徐达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