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抄张廷玉的家,本来是想将这位三朝元老置于死地的,可是,结果却让乾隆很尴尬。而原本受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的张廷玉,则是从一个女人的去世,开始倒霉的。
张廷玉在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受到康熙的赏识,从秘书(入值南书房)干起,一路升到了吏部左侍郎,副部级的高位。
雍正更是将张廷玉视为股肱,官职、爵位也是一升再升。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和怡亲王胤祥,一起入值军机,成了雍正最信任、最倚重的汉人大臣。
雍正对张廷玉非常满意,去世前,还专门遗诏,说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他日配享太庙”。
整个大清朝,除了爱新觉罗宗室之外,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只有十二人,而十二人中,仅张廷玉一人是汉人。
如此殊荣,张廷玉自然是视若珍宝。
可是,也正是配享太庙这件事,成了张廷玉与乾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乾隆继位时,张廷玉和鄂尔泰受雍正遗命,成为了顾命大臣。
乾隆对于张廷玉的器重,从张廷玉的爵位上就可以看出来。在清朝,文臣不可以封公侯伯爵,而乾隆破例封张廷玉为伯爵。乾隆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张廷玉的自傲,为党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张廷玉与鄂尔泰同是顾命大臣,同在军机,还同时封伯爵。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二人的争斗不可避免了。
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都倚仗自己位高权重,互相看不顺眼,经常相互攻讦。再加上二人都为官已久,门生故吏无数,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攀援,无形中,产生了两大党同伐异的派系。朋党之争开始出现。
古代皇帝身为统治者,平衡各方势力,是必做工作之一。但是,朋党过于强大,则会削弱皇权,甚至大臣会联合起来对抗皇帝,损害皇帝的利益。
乾隆并非昏君,也非无能之主,张廷玉与鄂尔泰之间的结党争斗,乾隆全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只不过,他需要一个可以发作时机。
乾隆初期,执政相对宽仁,所以,对朋党的打击并不激烈。而鄂尔泰也有点命短,乾隆还未动手,他就在乾隆十年去世了。
于是,张廷玉就成了乾隆打击的重点目标。
乾隆十三年,已经七十七岁的张廷玉,已经感觉到自己必须抽身,致仕还乡了。否则,万一哪个门人犯事,他被牵连,岂不是晚节不保了。
张廷玉就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请求,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
原本张廷玉觉得乾隆会很爽快地答应,可是,他想错了。
虽然乾隆不喜欢张廷玉结党,但是,张廷玉对他而言,还有点用处,至少可以作为顾问,随时帮他出出主意。而且,把张廷玉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他也安心。
于是,乾隆拒绝了张廷玉,“朕向谕以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的意思就是,你将来还要配享太庙的,怎么可以归田终老呢,还是别走了。
甚至,乾隆还抬出了诸葛亮,说你张廷玉要跟诸葛武侯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原本张廷玉就想辞职,结果,被乾隆给批了一番,心里不是个滋味呀。
恰好事不凑巧,当年,乾隆一生最爱的女子富察皇后病逝了。富察皇后之死,给了乾隆很大的打击,乾隆的主政方式也随之开始由宽仁改向严苛。
皇后去世,翰林院负责撰写孝贤皇后的冬至祭文。文中使用了“泉台”二字,即墓穴。这下触怒了乾隆,“此二字。用之常人尚可。即王公等宜不用。岂可加之皇后之尊。”
张廷玉被乾隆指责不留心检点,才犯下如此错误,“失敬谨之义”,“罚本俸一年”。
张廷玉入仕47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可是第一次被处罚。而且,还是为这么小的事情被处罚。失宠了?这可让张廷玉吓破了胆,很快就衰老了下去,思维也大不如前。
张廷玉的变化过大,看在乾隆眼中,也让乾隆动了恻隐之心。
到了乾隆十四年,乾隆有一次召见张廷玉,为了表示关心,就顺便询问张廷玉的身体状况。
张廷玉则趁机向乾隆诉苦,最后说,皇上啊,老臣实在是干不动了。
乾隆叹息一声,好吧,看你这一年,确实是老得太快,朕特批同意你退休了。
张廷玉大喜过望,终于可以告老还乡,安度晚年了。
可是,当天夜里,张廷玉又开始辗转反侧,睡不着了。这样子走了,配享太庙可怎么办呀?
经过了数天的挣扎,张廷玉终于鼓起勇气,跑到宫里,请求乾隆给他一个保证。
这……年龄大了,智力的确会退化呀,让皇帝写保证书,也只有年迈的张廷玉做得出来了。
乾隆自然很不高兴,不过,既然已经同意张廷玉退休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吧。
乾隆专门颁发了一道配享的诏书,给了张廷玉。
乾隆也是人,张廷玉舒服了,可乾隆开始窝火了。他是越想越气,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让人送给了张廷玉。
诗的原文就不摘录了,大概意思就是,因为有明朝刘基的先例,所以,朕同意了你退休还乡。可是,你别忘了,当年唐朝的魏征死后,可是被唐太宗推倒了墓碑。
然后,乾隆说他相比尧舜如何,他不知道,但是,你张廷玉肯定不是皋契那样的贤臣。配享太庙,也许你张廷玉根本就不够格,现在朕已经是破例降恩了。
这已经是在赤裸裸的警告张廷玉了,你最好快来,表达一下对朕的感激之情,安慰一下朕,让朕舒服点,否则,哼哼,走着瞧。
确实,即使没有乾隆送去的这首诗,按惯例,在皇帝的赏赐诏书颁发的第二天,张廷玉也应该亲自到宫中谢恩。可是,因为有风雪,张廷玉第二天没来,只让次子张若澄代为前往宫中谢恩。
张廷玉的确是老了,这一个小小的疏忽,彻底激怒了乾隆。
乾隆让军机大臣立刻拟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你为什么不亲自来谢恩。
恰好,负责书写诏书的是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
汪由敦见乾隆真的发火了,就派人去告诉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提前有所准备。
张廷玉得到消息,也大吃一惊。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跑到宫中,向乾隆磕头请罪。
这下,乾隆更火了。为什么?因为斥责张廷玉的诏书还没发出去呢,你张廷玉怎么知道的,提前就跑来请罪了?
这下,乾隆抓到了张廷玉结党的真凭实据,也坚定了乾隆要彻底清算张廷玉的决心。
乾隆将张廷玉痛骂一顿,赶出了皇宫。然后,颁布诏书,说张廷玉在皇帝身边“留星替月”,安插亲信,实在太阴险,削去爵位以示惩罚。
而上任不到一个月的协办大学士汪由敦,也被革职。
乾隆正在盛怒之下,张廷玉归乡的日期,也就只能延后了。
到了第二年,即乾隆十五年,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去世。年迈的张廷玉又开始犯糊涂了。祭祀才刚开始,他就去向乾隆请求南归回乡。
乾隆的怒火立刻被勾了起来。他派人将历代配享太庙的名单送给了张廷玉,让张廷玉自己说,比得上这些人么?
张廷玉早就吓得战战兢兢了,只能回奏,请求罢免配享,治他的罪。
乾隆一看,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那就取消配享资格吧,至于治罪就算了。
得,为了一个配享,张廷玉折腾了一圈,原以为可以安心回乡养老了,最后还是把配享给折腾没了。
张廷玉当年春天就被乾隆赶回了家,临行时,竟然都没人敢送行。
宫中的乾隆得知消息,乐了,心中的怒气算是消去了大半。
如果富察皇后还在世,张廷玉还是会受处分,但应该不会这么惨。
张廷玉回到家乡,当地的地方大员,也不敢出面迎接。
张廷玉灰头土脸回到了老家,在家中自闭了一个多月,才有心情外出散散步。
可是,没过几个月,张廷玉的厄运又来了。
张廷玉的儿女亲家朱荃,在四川学政任上,因为贪污被人告发,被乾隆抓了起来。后来,审查属实,这让乾隆又突然想到了张廷玉。
这次,乾隆准备彻底整死张廷玉了。
他以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为由,命内务府总管德保为钦差,去了张廷玉家。
张廷玉早就遵旨,将三朝赏赐之物收拾停当,就等德保前来验收带走了。可是,迎接德保的张廷玉却惊奇地发现,德保除了十多名随从之外,还从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士兵。
德保以物品不全为由,率兵闯入张府,开箱砸锁,将张府翻了一个底朝天。特别是一些书信、字画、图书、字条之类的物品,被德保悉数查封带走。另外,从张廷玉府中查出的一万五千余两白银,被德保一起带走。一些张家的私有之物,也被尽职尽责的德保悉数带回。
原本,乾隆是让张廷玉交还赏赐之物,而实际上,却变成了抄家。
乾隆到底要干什么?别忘了,乾隆可是文字狱小能手。了解了这一点,乾隆的司马昭之心,可就是路人皆知了。
乾隆是想查一下张廷玉是否有怨言,如果有,大逆之罪处死,张廷玉就彻底完了。
亦或是张廷玉也存在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的行为,乾隆同样可以治张廷玉的罪。
可是,这次抄家,却还了张廷玉的清白。
张廷玉家中仅有万余两白银,表明张廷玉很清廉,毕竟清朝的养廉银是很多的。
而那些书信、图书之中,也很少有跟政事相关的内容,即使是有的,也多是表达张廷玉对三代皇帝的感激之情,什么“恩遇”、“赏赐”之类。
好了,这下乾隆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尴尬了。
可是,这件事必须有个结果呀。
乾隆只好下旨,这都是德保一人所为,朕没有让他这么干过。德保却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是步步高升。
为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然后么,乾隆说查得的一万余两银子就充公交给内务府了,入皇帝的私家小金库。至于张家的私有物品,悉数发还。赏赐的宅邸也收回,只有当年康熙赏赐给张廷玉父亲张英的一处宅院,因为不是赏赐给张廷玉的,所以,加恩让张家后人继续住吧。
这就是乾隆抄张廷玉家的全过程,乾隆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彻底打倒张廷玉。
不过,这件事毕竟让乾隆很尴尬,所以,《清高宗实录》中记录了相关的谕旨,而在《清史稿》中则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只说要收回三代赏赐之物,其他的一概略去。
这次抄家,乾隆虽然没能抓到张廷玉的把柄,可是,对张廷玉的态度却已经放出去了。自此之后,再无朝臣敢登张廷玉的家门,张廷玉一党彻底被瓦解了。
而鄂尔泰一党,在鄂尔泰死后,数名骨干人员,也被乾隆清算,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
乾隆十余载的折腾,终于取得了解决党争的最终胜利。
不能不说,乾隆在权谋方面,的确是个集大成者,比历史上的很多皇帝都高明。
到了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中苟延残喘了五年之后去世了,享年82岁。
乾隆得到了消息,还是有些悲伤的,毕竟相伴数十年。不过,他是皇帝,又开始大玩帝王术。
乾隆遵照雍正的遗诏,继续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并赐谥号文和。看,我乾隆大度吧。
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发生的故事,赤裸裸地展示了古代帝王专制之下,大臣们的悲哀。特别是到了清朝,君主集权达到了巅峰,大臣们真成了犬一样的奴才,任人摆布。而张廷玉被人评价为“奴”性十足,正是这种环境使然。即使张廷玉是奴性十足,还是晚节不保,可悲、可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