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12月,石达开处死燕王洪秀全:“六哥,你可以释放秦日纲兄,给他一条生路。”杀死秦日纲,是石达开垮台的起点。他犯了一个错误。
那么石达开为什么要杀秦日纲呢?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石达开、秦日纲都是归县人。他们是假同胞,却是竞争对手,关系很差。
在杨秀清获得“谣言天父”资格后,洪秀全和冯云山决定重新排列“神子”的行列,以平衡内部各派的实力。
洪秀全是老二,冯云山是老三,杨秀清是老四,韦昌辉是老五,石达开是老六。这是“家族阶梯”,居于首位,其余的“孩子”必须听从他们的指挥。
石达开掌管归仙区拜神堂,也是那里的教主,却遭到秦日纲的挑战。石达开家族实力雄厚,为人正直,在客家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秦日刚是矿工的首领,也可以召集2000多个兄弟。他可以不听石达开的命令就站在山顶上。
同山不能有二虎。石达开和秦日纲经常在桂县争夺话语权。1851年金田之乱,实际上是萧朝贵指挥军队。石达开已经侮辱了他的“天兄”萧朝贵,他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直到萧朝贵在长沙被杀,他才有所改观。
萧朝贵时代,秦日纲是个狠将,能够单枪匹马带兵上阵,积累了不菲的资本。然而,由于太平天国的内部权力博弈,秦日纲未能在“永安建国”中称王。他是天官丞相。
天官丞相,仅次于“首义五王”,为百官之首,但秦日纲并不满足。石达开没有什么赫赫战功,为什么凤仪王五千年了还没有作用呢?秦日刚经常向弟弟韦昌辉诉苦、诉苦。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石达开和秦日纲都是独立将领,屡战屡败强敌。比如,石达开取得了“湖口大捷”,打败了湘军主力;秦日纲灭了“江培营”,石达开和秦日纲立即合力灭了“江南营”。
他们并肩作战,却未能缓和石达开与秦日纲之间的矛盾,在天京之变中倒戈,自相残杀。秦日纲对石达开怀恨在心,听从韦昌辉的命令,率部追击夷王。如果洪秀全不想缓和与石达开的关系,下令“停止追击”,石达开会不高兴的。
石达开躲过追杀,但留在天京宜亲王府的几千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都被韦昌辉杀死了,包括那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秦日纲并没有参与义王府的屠杀,但他是韦昌辉的手下,石达开不能原谅他的追杀。
石达开召集武昌兵马,展开“靖难旗”扬言:“不放魏昌辉狗头,大军回朝攻打天京。”洪秀全没办法,只好杀了韦昌辉,把他的人头送到宁谷,让史达检查。
东王杨秀清、北王魏昌辉被杀,朝政无人主持。群臣都建议石达开回国辅佐大王。洪秀全起初不情愿,但他没有本事,只好答应了。
李秀成在中说:“群臣建议宜王助政,民心大悦。”此时的石达开万众期待,即将成为天国的太平天国掌舵人,却在处决秦日纲时犯了大错。
石达开回到天京,立即让洪秀全杀了秦日纲,否则他就带兵出征。洪秀全本不想这样做,石达开却以武力相威胁,直言“秦日纲罪大恶极,不能合作”,没有回旋余地。
秦日纲被处死。这是石达开的大错。他被谴责不与洪秀全合作,也是他垮台的开始。因为秦日纲太重要了,他是洪秀全的强硬心腹,也是继懿王之后第二个能够起到制衡朝政作用的人物。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手握重兵的诸侯十分忌惮。他怕杨秀清秒出来,对石达开不信任。要知道处决杨秀清是洪秀全、韦昌辉和石达开三人的约定,只是石达开并没有带兵回来,而是留在武昌观战。
秦日刚就不一样了。被洪秀全紫荆山拉去拜神,忠于天王。他还是千年燕王,陈玉成、李秀成都是他的部下。李秀成评价秦日纲:“忠义勇信”,绝对支持洪秀全。秦日纲死后,他的弟弟日南、日来、日清、日渊都被封为王。
秦日纲被杀,朝中无人制衡石达开。洪秀全不愿看到这一幕。为此,洪秀全封“痴”兄弟洪仁发、洪仁达为王,让他们参与朝政,制衡王道。石达开看不起洪仁发、洪仁达;兄弟二人也驱逐了义王,矛盾更加激烈。
1857年5月,石达开忍无可忍,率部单兵出征,但难以取胜。1863年,石达开功成身退,攻破大渡河,被罗秉章凌迟处死。试想,如果秦日纲留下来,保持内心平衡,配合反清,石达开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可以说处决秦日纲是一个错误,石达开不应被仇恨所蒙蔽,而应理性看待现实。比如唐朝名将郭子仪,鱼朝恩挖祖坟,郭子仪不但没有记仇,还替他说好话。
最后,鱼朝恩也不好意思,没有继续骚扰郭子仪;皇上也向郭子仪保证,他可以好好死。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平衡朝政,故意让节度使宦官和使者互相争斗。郭子仪对此深有体会。石达开当然不是郭子仪,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