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平定三藩,又三次征战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否亏本?

康熙平定三藩,又三次征战噶尔丹,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否亏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郭宁 访问量:4440 更新时间:2024/1/19 10:54:44

因为一部《康熙王朝》,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帝王,也为当时朝局不稳的大清,奠定了百年基业。

对内,治理河患,推崇儒教、关公,为了增添民族认同感,他甚至还去祭拜了明太祖的陵墓;对外,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又三次征战噶尔丹,同时还和西方强国沙俄,签订了规划国界的《尼布楚条约》。但康熙打赢雅克萨之战,为何还签订城下之盟,《尼布楚条约》是赚是亏?

(一)、沙俄入侵,清朝与之交战

女真人古时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整个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东边的部分地区还有外兴安岭部分都划入了后金的版图。

后来,顺治帝在位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辅佐下,跨入山海关,统一了整个中原。不过,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对黑龙江中上游的经营。

1.侵略成性,引发雅克萨之战

在顺治年间,沙俄人在清俄边境的地带修筑了尼布楚城,康熙年间他们又派人建立了雅克萨要塞。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此为据点,然后不断的向南侵蚀。这些人对原住民十分不友好,经常放任哥萨克骑兵们烧杀抢掠。在当地百姓的眼里,这是恶魔般的存在。

但此时康熙皇帝年幼,才刚刚执政五年,还并未完全接过权力,所以就一直没有顾及。何况,内有鳌拜等权臣把持朝政,外有汉家三藩尚未撤销,玄烨和祖母对这些事情应接不暇。

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吴三桂死于非命,康熙才腾出时间来处理东北事务。毕竟,那里是满洲的龙兴之地,清朝的帝王怎能忍受别人在自己老家为非作歹。更何况,俄国人贪婪无度,不断的向南扩张。

康熙皇帝决定先让蒙古各部断绝与沙俄的贸易往来,而后郎坦又建议称"其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

旋即康熙皇帝调集了三千余人,与四百五十名沙俄军人展开战争。本以为能够速战速决,不料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后来,康熙皇帝的耐心已经完全被消磨干净,他下令"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随即又调集了两千余人,并且还建造了很多的船只,从水陆两面,对其展开攻击。

可清军就在此时,主动的示好,任凭俄军出城。不日,俄方派出代表主动提出交涉。这才有了《尼布楚条约》。那么,一向杀伐决断的康熙皇帝,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做出让步,是否有些亏本?答案是否定的,并没有。

2.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的人数都具有压倒性优势。不过,还是打的如此激烈。俄军第一次只有四百五十人,而第二次交战时也不过八百人。战事打的如此吃力,就说明"不可敌"的女真军队,遭遇了强劲的对手。

清军属于本土作战,有后援,有补给还有百姓的支持,而俄军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竟然能够坚持下去,可以说他们的战斗力并不薄弱。所以,再打下去,对于清军而言毫无益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争本就是为了和平,既然有了创造和平的机会,为何不好生珍惜。

而且,沙俄方面的火器十分厉害,虽然清军也有所配备,但毕竟不如人家的先进。更何况,清军大都是骑兵,对付步兵还可以,但在热武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所以,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大清颜面,就去白白牺牲士兵的利益。

他们又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只要俄方答应了不再侵犯,那清朝就没有吃亏。

(二)、以大局为重,未逞一时之快

"最后,这两个国家都较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真正的利益所在。康熙帝宁愿要带来实惠的和平与贸易,而不要徒劳无益的战争"。这是大文豪,法国人伏尔泰对《尼布楚条约》的评价。他站在完全中立的角度上去看,双方都没有吃亏。

1.得到自己想要的,便是胜利

很多人认为康熙皇帝率先示好,并且同意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丧权辱国的行为。认为他就应该和沙俄死磕到底,为了所谓的颜面,寸步不让。这种想法,太过于幼稚。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应该是你死我活。

康熙皇帝想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在没有入关之前,清朝对雅克萨附近区域也并不是多么在意。入关以后,清帝国的基本盘就挪移到了中原地区。而此地距离北京,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不论如何都不会影响到首都的局势。

所以,在这个地方打仗,对于大清而言其实是"赶鸭子上架"。毕竟,人家都快打到自己老家了,不出兵不行。而投入的太多,也是得不偿失的。倒不如双方签订协议,自此划定边界,同时还可以恢复贸易上的往来,这才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决定。

康熙想要的就是双方都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沙俄不再来找清朝的麻烦,这就够了。如果说,再打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2.速战速决,应对厄鲁特危机

"谓唐古特之托卜察一城人,乃噶尔丹前生尹咱库图克图时之徒弟。"作为瓦剌也先的后裔,噶尔丹即使生活在遥远的西域,也从未忘记要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中原。他利用自己的宗教身份,以及家族势力,统一了厄鲁特各部,并且以新疆为基点不断的向东进发。

和硕特、哈萨克还有叶尔羌,都纷纷臣服在其铁蹄之下。然而噶尔丹并不满足,他开始威逼利诱那些归附于清朝的蒙古部落,让他们向自己靠拢。

康熙二十七年,直接灭掉了喀尔喀蒙古,刀锋直指北京。而双方签订条约之时(康熙二十八年),正是噶尔丹政权势力的上升期。

噶尔丹犹如悬在清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做出当年也包围北京那样的举动;而沙俄军队最盛之时不过千人,他们离着清朝的基本盘还很远。只要是智力正常之人,孰轻孰重,不会分不清楚。

所以,当时康熙要的就是尽快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战争,而后专心对战噶尔丹。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十分正确。如果没有尽早与噶尔丹开战,坐视其发展壮大,很有可能刚刚建立起的清朝,就要亡国。而俄国方面,只是占据了些城堡,无关痛痒。

(三)、苦寒之地,统治成本过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女真族就是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雅克萨地区纬度过高,不适于人类生存。所以,林中百姓们虽然还在黑龙江流域栖息繁衍,但是那片地区的人寥寥无几。康熙皇帝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说什么寸土不让,再去和沙俄纠结多一寸,少一寸土地的事情。

1.疆域并非越大越好

明太祖年间,蓝玉率军追击北元小朝廷至捕鱼儿海也就是贝尔湖,并没有将其领土收归己有;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西域,不过很快就放弃;明朝也曾经统治过越南,同样也主动放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得不偿失。

康熙皇帝没有继续纠结边界之争,也是出于同理。他认为没有必要再持续下去,那里生活的百姓又不多,物产也不丰富,拿到更多的土地手里还需要派更多的士兵镇守。中俄双方,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赶紧结束这场意义不大的纷争即可。

一个国家的疆域是有极限的,如果过于沉迷扩张,必将自取灭亡。二战时期的日本和德国,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们占领的都是相对富庶之地。

雅克萨位于远东苦寒之地,就算全部归于己手,那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还要尽心竭力的维护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

2.全面考量,深思熟虑之举

沙俄方面之所以能够驰骋亚欧大陆,就是因为他们配备了先进的火器。而清朝虽然也有,不过数量稀少,而且威力方面也比俄国稍差一些。若是继续开战,为了所谓的颜面,那将会平白无故的牺牲很多人的生命。

更何况,当时清朝的国力经历了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以后,已经接近底线。它还要面对来自西北方向的劲敌,准噶尔。而沙俄与准噶尔接壤,明里暗里的它没少为厄鲁特蒙古提供武器装备。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少一个敌人。

如果此时寸步不让,为了那原本就有争议的苦寒之地僵持下去,俄国人很有可能公然表示支持噶尔丹。到那时候,清朝要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漠西蒙古了。双方签订条约,友好共处,不论怎么说俄国也不会明目张胆的支持噶尔丹打击清政权。

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来看,《尼布楚条约》是康熙的胜利,也是大清的胜利。

结语:

柏杨曾说"中国如果长期从事于东北荒凉寒冷地区的战争,也将筋疲力尽"。诚然,俄国可能对外兴安岭地区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清朝的统治势力也远远没有达到外兴安岭。这项条约,对俄国而言,是规劝其不再南下的阻堵,也是对清朝的保护。

标签: 噶尔丹

更多文章

  • 康熙远征噶尔丹,用大炮轰死亲舅舅,雍正:舅舅是条狗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噶尔丹

    清军入关之前,能征善战的将领确实很多,但入关以后,若能称得上名将的,确实很少。例如图海、年羹尧、岳钟琪、傅恒等人,不过是会用人海战术而已,但有一人,可以说是康熙手下的第一悍将,当年打败沙俄、勇征准噶尔,立下赫赫战功,此人名叫佟国纲。到了雍正时期,雍正评价他:不过是我大清的一条狗! 佟国纲的身份特殊,

  • 康熙西征噶尔丹曾祭扫贺兰山,还写诗为宁夏做广告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噶尔丹

    康熙《横城堡渡黄河》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特别说明: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康熙帝玄烨从北京出发,帅师亲征蒙古贵族噶尔丹的叛乱。三月二十四日,从盐池出发,沿长城内侧的宁盐大道到达灵武市横城驻宿,写下了这首诗。="1933ab21ca99b10d3d3d1

  • 康熙晚年平定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到底有多么惨烈?草原记得他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噶尔丹

    乌兰布统景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 ,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美丽神奇的乌兰布统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这里野花遍野,最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乌兰布通”系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红山梁”。据说早先这里只是一座孤

  • 蓝齐儿有历史原型吗?她嫁给噶尔丹以后,康熙为啥还要征讨准噶尔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噶尔丹

    蓝齐儿,这个人和她的母亲容妃一样,都是《康熙王朝》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她凸显出了封建时代的和亲制度。清朝号称是民族政策最成功的一个封建王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汉唐多强大,都把长城当成重要的防备工具,始终以戍边之军作为王朝的屏障。可是清朝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没有重兵

  • 一代枭雄噶尔丹,雄心壮志如成吉思汗,为何最后却败给了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噶尔丹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当时权倾朝野且结党营私的鳌拜,之后平定三藩解决台湾问题等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在位60年,雄才伟略,被后世很多学者称为“千古一帝”可身为这样伟大的帝王也同样有对手,那就是当时的噶尔丹,噶尔丹算是康熙帝一生的强劲对手了,曾经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

  • 噶尔丹想与沙俄结军事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康熙,为什么泡汤?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噶尔丹

    “毅说人文与历史”今日导语:噶尔丹执政后期,渴望同沙俄结盟来共同对付清朝,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幸亏沙俄内外交困,噶尔丹的阴谋没有得逞,不然清朝腹背受敌肯定会受到重创。17世纪,沙皇俄国向东不断蚕食西伯利亚的土地,边境延伸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逼近了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落。最开始时,沙皇俄

  • 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试图恢复成吉思汗国时的光辉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噶尔丹

    当东蒙古人归顺以后,企图复辟成吉思汗帝国的西蒙古人成了清朝最大的敌人。以卫拉特人为主的西蒙古人在15世纪时再度活跃起来,他们在1434年至1552年间统治着整个蒙古地区,但后来被东蒙古的阿勒坦汗赶到科布多甚至更西的地区。西蒙古人有四个主要的联邦民族: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这四个

  • 康熙时期鳌拜、三藩、郑经、噶尔丹、沙俄为什么没有一起动手呢?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噶尔丹

    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来看看康熙搞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在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擒拿鳌拜,至此,14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三藩。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台湾,击败郑氏集团,正式收复台湾岛。公元

  • 为什么康熙对噶尔丹'三顾茅庐'?他有什么资格有这样对待?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噶尔丹

    为什么康熙噶尔丹对'三顾茅庐'?他有什么资格有这样对待?“万事皆有因”。这句话不外乎是正确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原因有好有坏罢了。就像历史中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是有导火索的。他们不是为了想要得到的更多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就是为了生存下去的被迫无奈。“适者生存”,各个国家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动

  • 三征西陲,扫平噶尔丹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噶尔丹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位:1661—1722享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陵寝:景陵(清东陵)子女:35子,16女皇后:赫舍里氏继位人:胤禛(雍正)青史语录“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