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西征噶尔丹曾祭扫贺兰山,还写诗为宁夏做广告

康熙西征噶尔丹曾祭扫贺兰山,还写诗为宁夏做广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有得观史 访问量:2271 更新时间:2023/12/26 6:21:24

康熙《横城堡渡黄河》

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

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特别说明: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康熙帝玄烨从北京出发,帅师亲征蒙古贵族噶尔丹的叛乱。三月二十四日,从盐池出发,沿长城内侧的宁盐大道到达灵武市横城驻宿,写下了这首诗。

="1933ab21ca99b10d3d3d1271b3e14f34"class="">一、康熙来宁夏

宁夏平原在公元10世纪之前长期被游牧部族占领,那些骑在马上的军人、商人以及普通牧民们,横越黄河时,更多的是利用冬季黄河结冰骑马过黄河,黄河边的渡口当时并没起到多大作用。横城作为渡口的正式记载,是在西夏时期。《银川市志》中这样记载:“西夏时期,称顺化渡口,是西夏国都兴庆府通往辽、宋的门户。”

西夏立国后,横城古渡成了其国都联系黄河东部地区的最主要的渡口,同时也成了更加便捷的和辽都上京临潢府(今辽宁巴林左旗南)以及宋朝都城开封府之间的联系通道,西夏每年派往辽国的使者,从这里渡河后经过12个驿站便可抵达辽都。横城成了西夏国都的东出口,也是西夏时期九大著名的渡口之一。元朝建立后,横城成了元朝在宁夏水上驿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兴水站。

到了明代,为保护横城渡口畅通无阻,在渡口边上修筑了高约18米的戍台,叫宁河台,台外有一道城墙,周长约300米,高约8米。城墙四面各有重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河台上。这个渡口就有了《中路宁河台记》中所说的地理要势:“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挽不得方轨而北上,而宁夏急矣!”

清朝时,黄河水运能力提升,从中卫的新墩渡口开始,水上航运一直沿黄河铺开,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包头、托克托等地,横城古渡成了宁夏的重要口岸,集散货物很多,以皮毛、米粮和绒毡为主。康熙的诗描述黄沙古渡的繁忙景象以及说明了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1697年农历三月二十六,经过50天的长途跋涉,康熙皇帝踏进了银川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走进银川的封建帝王。他在宁夏住了18天,主要的事情是检阅绿营军队、布置军需运输。当他选择水路离开银川时,横城古渡再次迎来康熙离去时的脚步。那天,横城古渡上飘着康熙的101艘随驾船,其中楼船有3艘,官员和侍卫坐船96艘,能够载马匹的大船2艘。康熙皇帝带着在银川城生活18天后的情感,从这里登船北去,给横城古渡留下了一段人文佳话。

康熙在宁夏的18天,调集的粮食,仅从水路沿黄河运输的军粮就有1.17万石,从宁夏周围的陕、甘地区调集到宁夏并运往北方前线的马和骡子就有1.5万匹、骆驼1600多峰,这些战略物资大多也是从横城上船被运往前线,为平定噶尔丹叛乱提供了足够的物资。让我们从头开始。

岳飞的《满江红》时刻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贺兰山也因此成为一种爱国的象征。康熙西征噶尔丹曾经祭祀贺兰山,而记述他在宁夏停留的短短十八天,米面、葡萄、酒以及众多“土物”,则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宁夏300年前的风情画卷。

康熙三征噶尔丹是指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噶尔丹(1644年—1697年)是17世纪厄鲁特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在得准噶尔统治权后,开始向外扩张,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初次亲征为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再征破敌为1696年昭莫多(今蒙古国肯特山南)之战,噶尔丹主力军被清军击溃;三征决胜为1697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清军的这三次作战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在经过前两次决定性征战之后,噶尔丹损失惨重,溃不成军,甚至连后方大本营都已丢失。康熙没有让清军去追击穷途末路的噶尔丹,而是给他留出一线生机,让他入朝来降,并许以丰厚的条件招抚他。但噶尔丹并没有这样做,让康熙更加觉得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不可一日姑留”,也便有了剿灭噶尔丹的第三次亲征。

二、在宁夏干了些啥

据《清实录》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亲率大队人马出德胜门,沿昌平、宣化府、大同、怀仁、榆林、花马池进入宁夏。他的指挥中枢在宁夏,他要前往宁夏督师作战,因为宁夏距噶尔丹所在的萨克萨特库里克较近,从宁夏出兵,可一路速剿噶尔丹。

三月二十日,康熙进入宁夏地界,驻跸花马池。随后,康熙进入兴武营,当看到当地野鬼、野鸡较多,成群结队,但来了兴致,进行了一次短暂的狩猎活动。他在写给宫内的信件中说:“满围都是兔子,朕射三百十一支。二十三日到清水营……朕射一百有零。”可见,当年康熙边行边猎,宁夏黄河以东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是让他非常尽兴的。

至清水营、过横城,康熙沿明长城边墙内侧西行,于三月二十六日抵达宁夏府城。在这里,康熙首先清查了前两次在征伐噶尔丹战争中阵亡的宁夏官兵,在发给他们抚恤金的同时,让宁夏官员前往祭奠。

贺兰山,因为岳飞《满江红》与这里有并千丝万缕之联系,在祭奠了阵亡军士后,康熙还祭扫了贺兰山。这也是他出巡活动的内容之一。祭祀贺兰山,史书中虽未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场景描写,但康熙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望贺兰山》:

嶻嶪排霄耸处雄,马头苍驳望难穷。

遥遮洮陇緜秦塞,迅埽埃氛薄汉功。

气杂云烟疑结阵,势廻龙虎状盘空。

金戈夜火长征地,尽属西陲界域中。

嶻嶪形容山势迤貌,马头苍驳是说贺兰山如万马奔腾,洮陇泛指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埃氛指尘世或当时的战争风云。薄是接近,汉功是说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治国方略。在康熙的祭扫里,人们不难看出,他是想用岳飞之精神鼓舞土气,一举歼灭噶尔丹。

随后的三月二十九日,康熙在宁夏府城北门检阅了宁夏驻军,当他看到了这民风淳朴,人们还有尚武之习俗,便对陪同的官员说:“朕往者未尝临边,不获目睹边地之苦。今巡行至此,视沿边地方土瘠民苦,但兵丁精锐。”他要求官员要忠于职守,尽量不要扰民。他还说宁夏“风景虽不如南方,比朕一路走过的地方,有霄壤之分。诸物皆有,吃食亦贱。西近贺兰,东临黄河,城周都中稻田。自古为九边,朕已到七边。所过之边地,唯宁夏可以说得。”他的这段话除了说明宁夏军事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还说明了宁夏气候之特点以及物产之富有,用我们今天的概括起来说也许就是“塞上江南”与“天下黄河富宁夏”。

1967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饮药自杀。十四日,康熙离开宁夏。他说:“朕欲扫荡寇气,以安黎庶,特幸宁夏,历经军务,驻跸十有余日。囊者南巡,凡所巡幸之处,未有驻跸至三日者。且边地硗贫,民生艰苦,朕甚悯之。朕扈从人多,恐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这段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汉语即是,过去,我巡幸还在一个地方待没超过三天,这次为了打仗跑到你们这儿待了这么久。你们这个地方穷,身边有这么多的随从,实在是不忍心打扰了。

今天,通过康熙当年写给宫中的书信,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宁夏的土特产很是看重,“所得土物数件,恭进皇太后,又赐嫔妃们数件”。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些“土物”为何物,但在他回京后,想到在宁夏的日子,派人前来再来宁夏搜罗一些“土物”时,我们却看到了宁夏的另几样特产,“寻得食物米面等物,面比上(康熙)用面还强,葡萄甚好。”宁夏的大米闻名全国,在这里虽未被专门强调,却说宁夏的面要比皇帝吃的面还要好,而且专门赞扬了宁夏的葡萄。

宁夏引黄灌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稻区。宁夏平原灌区种稻始于6世纪后半叶,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周移江东之民于宁夏,带来水稻栽培技术。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唐代贺兰山下营田中,已普遍种植水稻。

《宋史》中即有“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的记载,足见千年前宁夏地区的水稻种植就已相当发达。据说,康熙皇帝过宁夏时,曾将宁夏大米钦点为筵席主食,称为“珠梗米”。新中国成立后,宁夏水稻经历了多次的品种改良换代,近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又鉴定出了一种新的“粳型杂交水稻”。

虽说,西征噶尔丹时,康熙只在宁夏停留了短短的十八天,但通过这些只言片语,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宁夏之风貌。尤其是宁夏的葡萄,通过康熙西征的记述,我们看到在三百多年前它就已出名,而这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写诗为宁夏作广告

至于写诗为宁夏做广告,亦为康熙来宁夏时所作,据传,他喝过中卫酒后赞不绝口,并乘兴挥毫:“村野香廓有琼浆,近水远山醉霞觞,天酿地造春波绿,原来中卫是酒乡。”霞觞即是美酒。

宁夏酿酒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中卫酒到明清时,就已名扬西北,风靡塞上,当时除“老窖、白干”之外,还有“雄黄酒、重阳酒、绵蓬酒、醪酒”等多种产品。明、清之时,酿酒作坊已遍及村舍,百工酿酒已成规模,其时的中卫酒已是誉满边外。《中卫县志》:“酒肆林立,星罗棋布,南关优胜”。如今,又有枸杞酒、葡萄酒等等。

伴随着康熙的酒广告,在后来的清廷中,又有一个关于宁夏酒的故事在流传:雍正好酒是有记载的,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对酒吟诗花劝饮,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传说,雍正时常与隆科多喝到深夜,隆科多总被喝得抬了回去,但雍正总是不醉,在隆科多被抬走以后继续办公。

可见,雍正不是一般的量。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所以,人们给他的喝找了一个非常好听的理由:缓解工作压力。另外,还有一些资料煞有介事地介绍雍正喜欢喝宁夏产的一种羊羔酒,说他曾密旨给年羹,要他秘密进贡这种酒。据说,他曾指示年羹尧:“宁夏出一种羊羔酒,当年有人进过,今有二十年停其不进了。朕甚爱饮他,寻些进来,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特密谕。”

羊羔酒是中华传统名酒,起源于汉魏。它不是用羊肉泡酒,而是用羊羔肉直接发酵成的。据说酒液棕黄,澄清透明,有琥珀色,酒体醇厚,鲜香浓郁。初品羊羔酒,有黄酒的味道,当然还包括羊肉及香料的特殊气味,喝下暖身。

或是传说或是事实,都在丰富着宁夏的酒文化,而这背后是“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方美丽丰饶的土地。宁夏作为古漠北的塞上江南,得益于母亲河黄河,一泻千里的黄河一改其骜不训变得温柔而娴静,以其九曲回肠的钟情与厚爱,造就了风光旖旎的鱼米水乡,一马平川的卫宁平原锦缎一样依偎在黄河的怀抱。凡到过宁夏的人,无不为其精巧、灵秀和恬静的塞上江南风光而感叹,构成了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绮丽画卷。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是北宋文学家宋祁的《玉楼春·春景》,意思是,人生总是怨恨苦恼太多欢娱少,谁惜千金却轻视美人迷人一笑?为君手持酒盏劝说金色的斜阳,且为聚会向花间多留一抹晚霞。它不写宁夏,但我们欢迎您来宁夏!(文/路生)

标签: 噶尔丹

更多文章

  • 康熙晚年平定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到底有多么惨烈?草原记得他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噶尔丹

    乌兰布统景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 ,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美丽神奇的乌兰布统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这里野花遍野,最是“风吹草地见牛羊”!“乌兰布通”系蒙古语,汉语的意思是“红山梁”。据说早先这里只是一座孤

  • 蓝齐儿有历史原型吗?她嫁给噶尔丹以后,康熙为啥还要征讨准噶尔

    历史人物编辑:牛大哥道历史标签:噶尔丹

    蓝齐儿,这个人和她的母亲容妃一样,都是《康熙王朝》里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人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她凸显出了封建时代的和亲制度。清朝号称是民族政策最成功的一个封建王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汉唐多强大,都把长城当成重要的防备工具,始终以戍边之军作为王朝的屏障。可是清朝并没有这么做,他们不仅没有重兵

  • 一代枭雄噶尔丹,雄心壮志如成吉思汗,为何最后却败给了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噶尔丹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当时权倾朝野且结党营私的鳌拜,之后平定三藩解决台湾问题等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康乾盛世,在位60年,雄才伟略,被后世很多学者称为“千古一帝”可身为这样伟大的帝王也同样有对手,那就是当时的噶尔丹,噶尔丹算是康熙帝一生的强劲对手了,曾经让康熙御驾亲征三次,

  • 噶尔丹想与沙俄结军事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康熙,为什么泡汤?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噶尔丹

    “毅说人文与历史”今日导语:噶尔丹执政后期,渴望同沙俄结盟来共同对付清朝,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幸亏沙俄内外交困,噶尔丹的阴谋没有得逞,不然清朝腹背受敌肯定会受到重创。17世纪,沙皇俄国向东不断蚕食西伯利亚的土地,边境延伸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逼近了噶尔丹的准噶尔部落。最开始时,沙皇俄

  • 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试图恢复成吉思汗国时的光辉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噶尔丹

    当东蒙古人归顺以后,企图复辟成吉思汗帝国的西蒙古人成了清朝最大的敌人。以卫拉特人为主的西蒙古人在15世纪时再度活跃起来,他们在1434年至1552年间统治着整个蒙古地区,但后来被东蒙古的阿勒坦汗赶到科布多甚至更西的地区。西蒙古人有四个主要的联邦民族:绰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与和硕特部。这四个

  • 康熙时期鳌拜、三藩、郑经、噶尔丹、沙俄为什么没有一起动手呢?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噶尔丹

    我们可以从时间线上,来看看康熙搞定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在索额图等人的帮助下,擒拿鳌拜,至此,14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顺利平定三藩。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派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出兵台湾,击败郑氏集团,正式收复台湾岛。公元

  • 为什么康熙对噶尔丹'三顾茅庐'?他有什么资格有这样对待?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噶尔丹

    为什么康熙噶尔丹对'三顾茅庐'?他有什么资格有这样对待?“万事皆有因”。这句话不外乎是正确的。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原因有好有坏罢了。就像历史中发生的任何一次战争都是有导火索的。他们不是为了想要得到的更多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就是为了生存下去的被迫无奈。“适者生存”,各个国家就像是自然界中的动

  • 三征西陲,扫平噶尔丹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噶尔丹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在位:1661—1722享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陵寝:景陵(清东陵)子女:35子,16女皇后:赫舍里氏继位人:胤禛(雍正)青史语录“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

  • 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噶尔丹不是实力堪比清朝吗?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明星标签:噶尔丹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我只能简单说一下。一、噶尔丹的实力无法与满清抗衡表面上看,噶尔丹的控制范围很大,但实际上基本是人口稀少的牧区。噶尔丹自身的兵力和部署并不多,就算加上新控制的新疆地区,总人口也不过一百万人。当然,按照游牧民族的标准,噶尔丹应该能出十万以上的大军。不过,伽尔丹的很多部署都只是

  • 清军南下造成东北空虚,噶尔丹发兵北京,康熙帝被迫放弃贝加尔湖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噶尔丹

    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如今早已成为俄罗斯的内湖。公元646年,唐太宗设立瀚海都督府,这是中国政府正式在贝加尔湖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紧随其后的辽、金、元,都将贝加尔湖置于政权管辖范围之内。明朝末年,中国东北女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