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人称为“曾剃头”,曾国荃则被人称为“曾铁桶”,取“围得铁桶一般,水泄不通”之意。
这是曾国荃的高明之处,也是他的笨拙之处。
他背后有清朝在撑腰,所以他耗得起,李秀成却耗不起,所以他只要死死地围住天京,那城中的太平军便只有死路一条。
可这也是最笨拙的战术,不是说曾国荃只会这一招,而是别的招他用不好,用这招他付出的可能只是时间和钱的代价,用别的招他付出的代价除了时间、钱,更多的可能会是军队,也有可能是失败。
曾国荃打安庆的时候,用近万人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他怎么围呢?
让人在城外挖壕,摆明了是在告诉太平军,放心,我可没想过一下打趴你们,也没能力一出手就打趴你们,但你们也别想出来,我围死你们!反正,曾国荃的目的就是让城中的太平军打不出来,城外的太平军闯不进去。
然后,他就和太平军耗,断了城中太平军的粮,他们还能耗多久?
当然,他在围住安庆之后,也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继续挖地道,挖到城墙底下,然后埋好炸药,再引燃炸药,“轰”地一声将城墙炸倒。
所以,安庆一役之后,曾国荃也就得了一个“铁桶”的名号,这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作战风格,以至于后来打天京的时候,曾国荃还是用了这一招。
他带着军队到了天京之后,也不急着打,安庆那一战让他尝到了甜头,所以他第一步所做的便是让人赶紧挖战壕。
不许一只苍蝇飞进去,更不许一只苍蝇飞出来!
等到战壕挖好了,围住了天京之后,曾国荃又走出了第二步,也就是挖地道,如果地道能够顺利挖到城墙底下的话,再用炸药炸塌城墙,如此一来便能够打太平军一个措手不及,也就更容易攻取天京了。
只不过,天京守将李秀成也不是什么雏儿,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之一,论军事才华,曾国荃可远不如李秀成,李秀成又岂会让曾国荃这么轻易得逞。
安庆一役过后,曾铁桶之名远播,李秀成自然也听说了,毕竟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所以,李秀成也研究过曾国荃的作战方法,想过应对之策。
更何况,李秀成也玩过地道战呀!对于地道战,李秀成还能当曾国荃的师傅呢!因为李秀成能够根据地面上的草色判断曾国荃所挖地道的位置,然后进行反地道战。
这反地道战怎么反呢?
李秀成也没告诉手下人,只是他一旦看到城外哪个地方的草的颜色不对了,便赶紧让人顺着那个地方挖地道,同时他还让人准备好沸汤和毒烟。
当时李秀成的手下觉得,这都兵临城下,你还有心思让咱们挖地道、煮开水?
可是,当李秀成让他们打通了地道之后,又让他们灌入毒烟和沸汤,这么一来,地道中的湘军自然中招了,在地道中哇哇惨叫,这时候众人才明白了李秀成的高明之处。
曾国荃被李秀成这么一弄,他放弃这一招了吗?没有,曾国荃还算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绝不是李秀成的对手,所以不会和李秀成正面作战,仍然继续使用挖地道炸城墙这一笨拙但却有效的战术。
所以,曾、李二人在地道里也算是斗得不亦乐乎。
李秀成用毒烟和沸汤对付地道里的湘军,不过是饭前的开胃小菜而已,曾国荃尚且懂得利用炸药炸城墙,李秀成岂能不知用炸药炸毁地道、炸死湘军?
李秀成不仅和曾国荃对着挖地道,还用炸药“互怼”,你用炸药炸我,我也用炸药炸你,谁被炸死了算谁倒霉。
可是呢,这一招李秀成可玩不过曾国荃,为什么呢?
李秀成被围困在天京城中,几乎得不到任何补给,不论是什么物资,他都是用一点就少一点,换句话说就是李秀成耗不起。
曾国荃却耗得起,一则他和曾国藩是亲兄弟,所以曾国藩肯定不会让他吃亏;二则清政府一直想要平定“发匪”,眼看就要打下天京了,清政府也不会在这时候给曾国荃使什么绊子,也会尽可能地满足曾国荃的需求。
所以,李秀成根本耗不过曾国荃,曾国荃又不会和他正面决战,那么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只有一个——败!
李秀成眼见守不住了,原本想着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一起逃出天京,可没想到,他却因为胯下的马跑不动而被清军所俘。
纵观李秀成之一生,确实对得起洪秀全封给他的“忠王”二字,一生忠于太平天国,以至于天京将陷之际,他选择了救洪天贵福,却只给自己的母亲磕了几个响头。
李秀成之败,是曾国荃棋高一着吗?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