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弄巧成拙:“天京事变”中的石达开,绝对没有那么无辜!

弄巧成拙:“天京事变”中的石达开,绝对没有那么无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欣悦 访问量:4272 更新时间:2024/1/16 9:37:42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起义,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动摇了清朝的根基、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当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天京事变”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梗。虽然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湘军、腐败、分裂、内讧、甚至享乐等,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一个致命因素,但是,若没有“天京事变”那场浩劫,湘军未必啃得下这块“硬骨头”,清廷和太平军究竟鹿死谁手也未可知。与其说曾国藩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军,倒不如说“天京事变”毁了太平天国更贴切

“天京事变”牵扯人物众多,几乎覆盖了当时太平军的所有权势人物: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在这些人中,他们的功与过、是与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唯独对石达开的争议至今没有统一。作为太平天国关键人物的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真的像表面那样无辜吗?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重新翻读这一页

天王洪秀全不用多说,从科考失败、创立“上帝教”开始,就成为太平天国名誉上的“皇帝”;而杨秀清,一个私塾先生,跟随洪秀全的过程中,一次被迫性的“天父上身”竟让他惊喜地发现:游戏原来还能这样玩!

于是,凭借这个屡试不爽的“下三滥”手段,愣是把自己和儿子推到了“万岁”的位置。对权力的追逐让杨秀清迷失了自己,大权在握后他迅速提拔了许多没有背景的青年才俊,形成了“东殿集团”,不但刻意打压其他诸王,还时刻威胁着洪秀全的位置。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虽然埋头在天王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也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压力。为了解除这种威胁,他把目光放在了韦昌辉、秦日纲和石达开身上,他这不是“无病求医”,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洪秀全差点受到杨秀清的杖责;韦昌辉贵为北王,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杨秀清的训斥和指责;翼王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因公事开罪东王,被杖刑三百,革去爵位及降职;同一事件亦令燕王秦日纲及另一高官陈承瑢被东王杖刑。由于东王权大,众人往往敢怒而不敢言,这些积怨都为洪秀全提供了一个契机

洪秀全“勤王、清君侧”的命令并非只下给了韦昌辉和秦日纲,石达开同样接到了这个命令。石达开深知韦昌辉的凶残和他对杨秀清的嫉恨,但他也明白“东殿集团”的势力,面对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石达开也拿不准谁能胜出,所以,他耍了一个小心眼——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或者说,他想坐收渔翁之利。

韦昌辉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打着“勤王”的旗号扳倒杨秀清是他的最终目的,他也考虑到“东殿集团”其他人的反扑,但是,他天真地以为,洪秀全在杨秀清死后会出面指责杨秀清“谋逆”,会“摆平”杨秀清的手下。可他没想到,在诛杀了杨秀清之后,洪秀全根本没有出面的打算,面对反扑的“东殿集团”,韦昌辉差点没能顶住,若不是秦日纲率军赶到,韦昌辉很有可能会死于乱兵之中。也许,这才是洪秀全希望看到的局面

韦、秦二人拿下东王府,大开杀戒,杨秀清的手下被杀近2万人。这时,石达开进城了,并指责了韦昌辉的暴力行径。结果,惹怒了韦昌辉。石达开聪明,看到韦昌辉心生杀机,就赶紧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但是他的家人却被韦昌辉尽数杀害。于是,石达开从武昌抽调军队,并打上“讨伐韦昌辉”的旗号,组建了一支大军,并扬言说,除非得到韦昌辉的脑袋,否则就“攻灭天京”。可能韦昌辉当时滥杀无辜的行为激起众怒,在这样的形势下,洪秀全轻而易举就灭了韦昌辉,并将其首级送到石达开那里,盛邀石达开进京维持大局。

石达开去了,也很专心,可惜,经过一连串的变故后,洪秀全对谁都不再信任,先后提拔了几个“王”来制衡石达开,石达开愤然出走。

这就是“天京事变”的始末,很多人觉得石达开在这次动荡中也是一个受害者,可是,如果仔细梳理的话,石达开是完全可以让太平天国避免这场浩劫的:

其一:进京

如果石达开和韦昌辉等人一起进京,按照事先说好的“只杀三人”行事,有他作为制约,又怎会演变成韦昌辉对东王府的“屠杀”?

其二:请旨

韦昌辉在东王府大开杀戒后,如果石达开能及时让洪秀全出面,给杨秀清定罪、安抚杨秀清的部众,又怎会演变成一场死伤数万人的“战斗”?

石达开看不到这一点吗?不可能,他16岁出山,18岁封王,带领太平军将曾国藩打的数次“跳河自尽”,“天京事变”前后的利益关系他看得比谁都清。甚至可以认为,他对韦昌辉的公开指责也是为了拉拢人心,他唯一想不到的就是韦昌辉敢调转矛头、针对自己;

另外,在平息“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提出恢复“军师”这一职位,他为的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做第二个杨秀清吗?不管他自己怎么想,洪秀全肯定认为这是“夺权”的节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洪秀全提拔了那么多的“王”来掣肘他了

在太平天国的人物列传中,石达开始终都是以“高大上”的形象存在,甚至还有人将他誉为“战神”,可是,在非比寻常的“天京事变”中,他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如果他能“照常发挥”、妥善处理此事,太平天国可能也就不至于那么早早结束;

也许,是失误;也许,是出于私心的刻意而为吧!

标签: 石达开

更多文章

  • 1863年,石达开被判3000刀凌迟,至死一声未吭,刽子手被吓疯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石达开

    1863年的夏天,传说中的翼王石达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一出最后的悲剧。在那个命运似乎已经尽头的日子,他没有屈服,没有哭泣,没有求饶,只是勇敢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那一刻,他以千刀的痛苦,铸就了他不朽的传说。早在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力量在南京绽放,迸发出惊天的光芒,让朝廷胆颤心惊。石达开,这个

  • 胤裪:父亲在位61年,母亲活了93岁,手握兵权不夺嫡,他才是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胤裪

    在皇宫内院,无论是贵为天尊的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臣子,还是卑躬屈膝的奴仆,要做到长命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为何?一是因为宫中虽华丽,但关系复杂、事务繁多、人心叵测,非常耗费人的心神和精力;二是因为舒服不等于健康,锦衣玉食也容易导致生活糜烂,对人的保养极为有害;第三则是因为历经多代人的“恶性”积

  • 影响康熙一生的女人,因为她,雍正才没有杀弟弟胤裪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胤裪

    题记:经过惨烈的斗争,雍正用杀害兄弟的方式得到了皇位。当初的九子夺嫡是那么的惨烈。但是唯独康熙的十二子胤裪没有参加这次的夺嫡之争。姑且不论他的这些兄弟是否真的有犯错,皇位之争不管谁赢谁输,结局一定是会有人流血的,当场不流血,但是后来一定会有灾难。为什么当初康熙几乎所有儿子都参加了争夺皇位时,而胤裪没

  • 清朝名将费扬古为康熙立下大功,57岁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青莲简史标签:费扬古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流传百世,可惜董鄂妃并没有为顺治生下一儿半女,没能延续良好的基因,但是董鄂妃有一位十分出众的弟弟,名叫董鄂·费扬古。费扬古比董鄂妃小六岁,得益于姐姐的地位高升,他的父亲获得了爵位,费扬古也承袭了爵位,在康熙出军对抗噶尔丹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年纪轻轻就得到康熙提拔

  • 康熙朝名将:图海、胤禵、岳乐、费扬古,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费扬古

    康熙朝名将:图海、胤禵、岳乐、费扬古、张勇、赵良栋、孙思克、杰书、李国英、福全。10、图海,清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674年,察哈尔亲王布尔尼起兵响应吴三桂,率数万兵马南下,准备进攻京师。此时,八旗劲旅都调往南方与吴三桂作战,京师兵力不足,人心惶惶。危难之际,图海率领驻京八旗“包衣”出征,临

  • 《花落宫廷错流年》费扬古去世 四爷坚持大婚 看似情深其别有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费扬古

    《花落宫廷错流年》中的四阿哥胤禛先前便与费扬古之女凝秀订婚,这桩婚事是康熙皇帝亲赐,而费扬古手握重兵,是权力很大的将军。康熙皇帝本想把凝秀留给太子,但偏偏太子只喜欢年淑媛,而凝秀喜欢的是深沉稳重的四爷胤禛,也是因为如此,康熙皇帝把凝秀赐给四阿哥胤禛做嫡福晋,本是一桩不错的婚事,却发生变故,费扬古将军

  • 君王之过的替罪羊:大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之曾孙一等公讷亲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额亦都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清军与其作战屡次失利。为了剿平金川,乾隆帝召回文华殿大学士、川陕总督庆复,特命以干练著称于朝野的张广泗继任川陕总督。由于莎罗奔狡黠且素得当地民心,张广泗到金川以后清军在军事上亦没有大的进展。为此张广泗令乾隆帝大失所望,所以他自以为是地派出了毫无军事

  • 孝圣皇后姓钮钴禄氏,但并非出自额亦都家族,因此算不上出身名门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额亦都

    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作为乾隆皇帝的生母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其寿数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于首位,在中国历代皇太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所以人们都说她是大清朝最有福气的皇后。不少史料和今人著作中,都记载孝圣皇后“出身名门”。然而了解清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雍正当皇子的时候,孝圣皇后的身份仅仅是个低等的格格(王府

  • 赵翼:到手的状元郎无端失去,却成就了他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赵翼

    赵翼:状元擦肩去,史坛立身来“史无前例”之时,几乎所有以前文人的作品,皆可冠以“封资修”,即使如岳飞,甚至连《林海雪原》的杨子荣都被批为“个人英雄主义”,在人们头脑的古典文学,都成了被偶尔撷取的零星残片,很是悲哀。能数得出来的古人诗词实在是不多,但有一联诗却是大行其道,原因好像是代表着不师古,不信古

  • 历史上的旅游达人(11)袁枚旅游家 行年七十走天涯 听水听风笑到家

    历史人物编辑:爱缺标签:袁枚

    #历史开讲#2023年3月14日,星期二,三亚的温度26°,晴《苔》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日本湿苔园林这是清代袁枚的两首诗歌《苔》。这首诗歌的大意是阳光照不到,花儿自己开。暖凉自己知,何必问斜阳。在前几年的中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