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间起义,由于多种原因,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动摇了清朝的根基、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每当回首这段历史的时候,“天京事变”始终是个绕不过的梗。虽然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很多,湘军、腐败、分裂、内讧、甚至享乐等,任何一点都可以成为一个致命因素,但是,若没有“天京事变”那场浩劫,湘军未必啃得下这块“硬骨头”,清廷和太平军究竟鹿死谁手也未可知。与其说曾国藩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军,倒不如说“天京事变”毁了太平天国更贴切
“天京事变”牵扯人物众多,几乎覆盖了当时太平军的所有权势人物: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在这些人中,他们的功与过、是与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唯独对石达开的争议至今没有统一。作为太平天国关键人物的石达开,在“天京事变”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他真的像表面那样无辜吗?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来重新翻读这一页
天王洪秀全不用多说,从科考失败、创立“上帝教”开始,就成为太平天国名誉上的“皇帝”;而杨秀清,一个私塾先生,跟随洪秀全的过程中,一次被迫性的“天父上身”竟让他惊喜地发现:游戏原来还能这样玩!
于是,凭借这个屡试不爽的“下三滥”手段,愣是把自己和儿子推到了“万岁”的位置。对权力的追逐让杨秀清迷失了自己,大权在握后他迅速提拔了许多没有背景的青年才俊,形成了“东殿集团”,不但刻意打压其他诸王,还时刻威胁着洪秀全的位置。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后,虽然埋头在天王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也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压力。为了解除这种威胁,他把目光放在了韦昌辉、秦日纲和石达开身上,他这不是“无病求医”,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洪秀全差点受到杨秀清的杖责;韦昌辉贵为北王,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杨秀清的训斥和指责;翼王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因公事开罪东王,被杖刑三百,革去爵位及降职;同一事件亦令燕王秦日纲及另一高官陈承瑢被东王杖刑。由于东王权大,众人往往敢怒而不敢言,这些积怨都为洪秀全提供了一个契机
洪秀全“勤王、清君侧”的命令并非只下给了韦昌辉和秦日纲,石达开同样接到了这个命令。石达开深知韦昌辉的凶残和他对杨秀清的嫉恨,但他也明白“东殿集团”的势力,面对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石达开也拿不准谁能胜出,所以,他耍了一个小心眼——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或者说,他想坐收渔翁之利。
韦昌辉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打着“勤王”的旗号扳倒杨秀清是他的最终目的,他也考虑到“东殿集团”其他人的反扑,但是,他天真地以为,洪秀全在杨秀清死后会出面指责杨秀清“谋逆”,会“摆平”杨秀清的手下。可他没想到,在诛杀了杨秀清之后,洪秀全根本没有出面的打算,面对反扑的“东殿集团”,韦昌辉差点没能顶住,若不是秦日纲率军赶到,韦昌辉很有可能会死于乱兵之中。也许,这才是洪秀全希望看到的局面
韦、秦二人拿下东王府,大开杀戒,杨秀清的手下被杀近2万人。这时,石达开进城了,并指责了韦昌辉的暴力行径。结果,惹怒了韦昌辉。石达开聪明,看到韦昌辉心生杀机,就赶紧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但是他的家人却被韦昌辉尽数杀害。于是,石达开从武昌抽调军队,并打上“讨伐韦昌辉”的旗号,组建了一支大军,并扬言说,除非得到韦昌辉的脑袋,否则就“攻灭天京”。可能韦昌辉当时滥杀无辜的行为激起众怒,在这样的形势下,洪秀全轻而易举就灭了韦昌辉,并将其首级送到石达开那里,盛邀石达开进京维持大局。
石达开去了,也很专心,可惜,经过一连串的变故后,洪秀全对谁都不再信任,先后提拔了几个“王”来制衡石达开,石达开愤然出走。
这就是“天京事变”的始末,很多人觉得石达开在这次动荡中也是一个受害者,可是,如果仔细梳理的话,石达开是完全可以让太平天国避免这场浩劫的:
其一:进京
如果石达开和韦昌辉等人一起进京,按照事先说好的“只杀三人”行事,有他作为制约,又怎会演变成韦昌辉对东王府的“屠杀”?
其二:请旨
韦昌辉在东王府大开杀戒后,如果石达开能及时让洪秀全出面,给杨秀清定罪、安抚杨秀清的部众,又怎会演变成一场死伤数万人的“战斗”?
石达开看不到这一点吗?不可能,他16岁出山,18岁封王,带领太平军将曾国藩打的数次“跳河自尽”,“天京事变”前后的利益关系他看得比谁都清。甚至可以认为,他对韦昌辉的公开指责也是为了拉拢人心,他唯一想不到的就是韦昌辉敢调转矛头、针对自己;
另外,在平息“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提出恢复“军师”这一职位,他为的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做第二个杨秀清吗?不管他自己怎么想,洪秀全肯定认为这是“夺权”的节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洪秀全提拔了那么多的“王”来掣肘他了
在太平天国的人物列传中,石达开始终都是以“高大上”的形象存在,甚至还有人将他誉为“战神”,可是,在非比寻常的“天京事变”中,他的表现确实差强人意。如果他能“照常发挥”、妥善处理此事,太平天国可能也就不至于那么早早结束;
也许,是失误;也许,是出于私心的刻意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