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桃花最早进入文人视野。《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以桃花起兴,歌咏新婚女子娇媚的诗句。桃花作为一个婚爱的产物,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这一时期的桃花意象充满了喜悦、欢庆的色彩。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桃花的凋零就开始表达生命流转的哀伤,抹上了悲情色彩。以桃花凋零寄寓生命慨叹的作品较早出现于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此句以桃李之花比喻佳人之貌,结尾“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表达了佳人荣华短暂的悲感。
桃花悲情意象的充分挖掘是在唐代。唐代桃花诗数量大增,桃花的审美意蕴也得到空前发展;宋元时期,桃花的悲情意象沿唐代继续发展,但在桃花象征爱情之悲的意象有了很大突破;明清的文人更注重通过桃花传情达意,成就了众多以桃花为背景的戏曲和小说。明代最有桃花情节的当属唐寅;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堪称桃花意象的集大成之作。
桃,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六年便老化,树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已枯,桃花的这一特性与李纨很契合。第五回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花的意象在李纨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她年纪轻轻,却看破人世间的花花世界,认为不过是过眼云烟。她没有青春少女应有的梦想,有的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悲观绝望;作为一个普通人,她承受青春丧偶,晚年丧子的残酷命运;作为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人,最后却落得一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下场,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