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纨:燃烧的青春,孤独的长夜

李纨:燃烧的青春,孤独的长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观心铭史 访问量:4539 更新时间:2024/2/4 20:21:54

在《红楼梦》中李纨虽然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可是她的人生却鲜有亮彩的地方。

李纨青春少艾,但是因为其寡妇的身份,在众位姝丽中显得清淡了很多,她住在“稻香村”,与独子相伴,本应该热烈的年龄,却心如槁木死灰,只能在长夜中独自嗟叹。

在一群明媚鲜艳的姑娘们中间,她是大嫂子,是她们的领头之人,兴儿在对尤二姐演说荣国府时这样评价李纨,“我们这位寡妇奶奶,他的诨名叫做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静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只因这一向他病了,事多,这大奶奶暂管几日。究竟也无可管,不过是按例而行,不像他多事逞才。”

在下人们的心中,她是一位不多事的菩萨奶奶,可这难道是真实的李纨吗?一个年轻守寡的女子,真的就无欲无求了吗?那自是不能,如果真的是那般光景,她也不会带着姑娘们作诗吟对了,她的心中还是有光亮的,只是那份光亮只留给了压抑在心底深处的欲望而已。

一、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

遇到贾珠,不知道是李纨的幸还是不幸,贾珠上进而勤奋,这一点是宝玉不具备的品质,就连王夫人在劝谏贾政对宝玉手下留情时,想起贾珠也会时时垂泪。

因为贾珠的勤奋导致身体不适,最后终于驾鹤西去,青春正好的李纨,刚刚享受了几天鸳梦琦好,谁承想晴天一声霹雳,打破了李纨的幸福生活。

从此脱下那锦衣缎袍,只穿起那粗布麻衣,卸下那琳琅钗环,只插那荆钗素簪。哪里还能心中思想那鸳鸯戏水,比翼双飞。

那花好月圆只不过是镜花水月,今生再无缘分。

本是一位多情女,可世事无常,那绮年玉貌终究是空,落得花满径人悲凉,月夜深处无暖意。

当众姐妹欢乐之时,大家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快乐,只是她总是默默做着一个旁观者,她是姑娘群中的隐士,王熙凤身后的背景。

她基本没有与婆婆王夫人主动交集,这又是为何呢?也许大家会说这是一个寡妇的基本守则吧,但即使丈夫死去,在古代封建体系之下,儿媳妇还是必须孝敬公婆的,但是她们却鲜少交流。

李纨的心中到底是如何想的,曹公并没有交代,大家都可以猜测一下李纨的心思。也许在贾珠尚且在人间时,由于王夫人的逼迫,他勤奋上进,不得休息,最后导致了贾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可是李纨自己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王夫人呢?她对儿子的要求可能一点都不会少,所以在一众纨绔子弟中,唯有贾兰脱颖而出,让她享受了几天晚来韶华。

可是这个好景并不长久,李纨的判词中有这样几句话,“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把理想都倾注在了儿子贾兰身上,枯木般的一生,到最后也只落了一个虚名,那心中的辛酸苦辣只有在夜深之时,对落花、对残月去诉说了。

二、红梅傲霜,只等日出照雪,露出姣美容颜

在《红楼梦》中,李纨就如一株雪压枝头的红梅,看不到她娇好的容颜,出众的才情。

在海棠社她力推宝钗为魁首,因为她觉得黛玉诗中的风流别致有失闺阁女儿的端雅大气。

而在菊花社里她所点的前三名都是黛玉的诗,这里一定有她自身的理解,因为她心中的苦闷与黛玉的诗句不谋而合,她评论诗作,是有她自己的感受,她能点评众位姐妹的诗作,证明她其实也是极其有才华之人。

可是在这些拥有才华与美貌的女子中间,她宁愿做一个隐士,去感受她们的青春光彩,在她们身上,她能找到该属于自己的鲜艳与活力。

李纨爱梅花,她也与梅花颇有渊源,在第六十三回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抽花签时,李纨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曹公以花比喻美人,使得美人们的形象更加生动,花签上的诗句,更是符合美人们的性情与品格。

比如宝钗拿到了一个牡丹花签,艳冠群芳,上面写有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只花签就很符合宝钗的身份与品格。

而李纨签上这一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淇的《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诗中的林和靖以梅妻鹤子自得其乐。李纨呢?住在稻香村,自取诗号稻香老农,可见李纨与梅花品格的相通之处。

不争不论的李纨到底有不有理想,书中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从贾兰在贾府败落后,走科举考试之途,一举翻身之处来看,李纨一生的理想,就在儿子身上。

三、封建礼教下的守节者

李纨孀居了一生,在书中没有任何描绘表现出她内心的孤独,反而更多的是描写她安分守己,恪守封建礼教,为死去的丈夫贾珠守节。

李纨的行为在古代的封建体系中,是值得赞扬的行为,李纨为何能遵守封建礼教,并且一遵到底,这与她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书中交代她系金陵名宦之女,父亲叫李守中,是国子祭酒,族中男女无不读诗书者。

这是李纨家族中的规矩,男女都必须读书,原生家庭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可是李家到了李守中这一代,便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了,当然从李纨开始就不再认真教习她读书了,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等等书籍让她看而已。

书中交代到这里,大家心中也该明白了,为何李纨坚决的奉行封建思想,这与她接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从父亲开始,她接受的教育就是“三从四德”,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礼教,即使她心中有各种理想,各种向往,也只能压抑住那深深的欲望。

封建礼教锁住的不仅仅是李纨的青春,还有她的人生,虽然最后她苦尽甘来,盼来了儿子的紫袍蟒带的加身,可是那阴司无常官却又让母子俩阴阳两隔。

都说李纨无情,不在贾府落败时,为家族做一些努力,这样的上帝视角固然是好,但是时代局限的东西,怎么能强加于一个女子身上?她一样以悲剧了结了一生,盼来的以为是曙光,谁知道那只不过是夕阳。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

标签: 李纨

更多文章

  • 红楼梦中的桃花,就是李纨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李纨

    《诗经》中,桃花最早进入文人视野。《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以桃花起兴,歌咏新婚女子娇媚的诗句。桃花作为一个婚爱的产物,成为爱情的隐秘象征。这一时期的桃花意象充满了喜悦、欢庆的色彩。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桃花的凋零就开始表达生命流转的哀伤,抹上了悲情色彩。以桃花凋零寄寓生命慨叹的作品较早出

  • 王夫人对儿媳李纨究竟有多差?你看看李纨怎么当众控诉她的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李纨

    曾有人说,《红楼梦》里最细思极恐的一件事,就是整整前面八十回,王熙凤都没和薛宝钗说过一句话。事实上在第二十九回,王熙凤邀薛宝钗等人去清虚观看戏时,是过对话的。反而真正没有对话的两个人,是王夫人和李纨这一对婆媳。故事开始时,贾珠就已经去世了。他的母亲王夫人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木讷寡言的贵族太太,成日只会吃

  • 《红楼梦》李纨为何不喜欢妙玉?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李纨

    《红楼梦》大观园里住着两个非常特别的女人,一个是李纨,宝玉哥哥贾珠的遗孀,年轻守寡带着幼子贾兰住在稻香村。一个是尼姑妙玉,住在栊翠庵。李纨青春守寡,本是心如槁木。妙玉青年尼姑,本应心如止水。二人的青春都在孤独和寂寞中慢慢消耗,二人都不能有对温柔和幸福的向往,二人应该惺惺相惜。可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却异常

  • 红楼梦:李纨为何封宝钗为蘅芜君,这三个方面看出来是要捧宝钗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李纨

    第三十七回,前脚探春给了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后脚李纨便封宝钗做蘅芜君。所谓: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曹雪芹这样的设计,又是为的什么?第一,李纨乃是寡妇,孤寡之人,她封宝钗做

  • 元春为何把李纨放在与宝玉同等重要的位置?李纨的身份有何特殊?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李纨

    《红楼梦》原著中,元春省亲游览的园子只有四处,原文中写道: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红楼梦》原著中,元春赐名的大观园住处也只有四个:“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

  • 《红楼梦》螃蟹宴中一处不起眼的细节,反映了李纨生命的可悲

    历史人物编辑:如玉公子标签:李纨

    《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中,湘云要做庄开诗社,宝钗拿出自家的螃蟹支持湘云举办了一个螃蟹宴。姑娘们吃过螃蟹便开始进行诗歌创作,黛玉在菊花诗中夺得了头魁,宝钗不甘示弱,也作了一首螃蟹诗赚回一点面子。且不说黛玉和宝钗的明争暗斗,只说在螃蟹宴的结尾,也就是第三十九回的开头处,作者用不甚在意的寥寥几笔,描写出

  • 住进大观园需要什么资格?为什么李纨已婚还可以入住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李纨

    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春回家省亲而建造的,元春想到她回宫之后家里肯定只能将大观园给封闭起来,那么耗费人力物力建造的大观园就浪费了,所以元春就特别下旨准许弟弟妹妹们到大观园去住。可是李纨是个例外,虽然她已经结婚了,但是她还是一起住到了大观园,那为什么李纨有特殊待遇呢?第一,李纨已婚但是丈夫去世了,所以她住

  • 听闻秦可卿的死讯后,贾宝玉为何会喷出一口血来

    历史人物编辑:小朱喜欢旅游标签:秦可卿

    红楼梦里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也有不少令人非常不解的情节,比如秦可卿死亡一回,合家上下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跟秦可卿关系比较好的王熙凤听闻之后是“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我们知道王熙凤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反应,是因为秦可卿刚刚托完梦给她,想到秦氏梦中之言,她怎能不惊心?反应最大的应该是宝玉了,他听到

  • 秦可卿的葬礼为何如此风光,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张勇说历史标签:秦可卿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从出场到谢幕时间很短,也就是刚刚出场不久就去世了,但一场葬礼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堪比亲王葬礼,场面宏大、太过奢华,实属罕见,真是风光大葬。秦可卿的葬礼无疑是僭越了,这在封建时代属于大罪。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事情,但是以贾家为首的二王八公是故意为之,目的就是和皇帝抗衡,表示对太上皇

  • 秦可卿刚死,贾母为何阻止宝玉前往宁府?她在怕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风云人物看历史标签:秦可卿

    秦可卿,一个普通小官从育婴堂抱养的女儿,因生的风流袅娜,妩媚鲜妍,便攀上了宁府这门亲事,门不当户不对,这自然是怪事,且不提。贾母是个颜控,兼秦可卿行事稳妥,性情平和,府中上下交口称赞,便将秦可卿视为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人。不幸的是,秦可卿在花儿般的年纪便早早撒手人寰,魂归极乐,这事更怪,以致合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