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红楼梦》前80回,巧姐并没有说一句话,试问,她凭什么可以位列“十二钗”正册?
警幻仙子曾说,能入选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女性,至少有2个标准:一个是“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一个是“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
意思就是入“正册”,不仅是十二冠首女子之一,还是十分紧要之人。既然前80回没有巧姐什么事,那么她为何会被曹公安排进十二钗之一呢?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从巧姐的判词包括她的曲词我们可以推断,80回后才是巧姐的真正开场。
巧姐是王熙凤和贾琏的嫡长女,是贾府第五代子孙,她与贾兰、贾蓉一样,同是贾府的草字辈。巧姐是嫡长孙女,与之相比,元春、迎春、探春要逊色很多,因为他们要么是二房所生,要么是侍妾(姨娘)所生(庶出)。
《红楼梦》里并没有交代巧姐的出生年份,只知道她是农历七月初七生人,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时,她要被奶娘拍着睡,估摸着也就一两岁。
有人说王熙凤的不幸是巧姐带来的。七月初七是巧姐的生日,当时封建思想很严重,这个日子出生的话可不是吉兆。这一天叫“七巧节”,这一天出生的女娃寓意“七夕节里乞讨的妇人”。貌似这一条伏脉确实应证了王熙凤的余生和巧姐的一生,不过好在巧姐最后能得以善终。
贾府是豪门,给子孙取名也非常讲究。不过王熙凤对于女儿这个出生日子,她伤透了脑筋,府里不缺给女儿取名字的叔叔姑姑,但王熙凤不敢让他们取,“名不正则言不顺”,她怕被别人嘲笑,也不想让贾府里的长辈们尴尬。
最后还是刘姥姥的出现,才与巧姐结缘。
刘姥姥初次来贾府“打秋风”的时候,王熙凤正巧借刘姥姥的高寿和健康,压一压自己这个体弱多病的女儿。刘姥姥最后给取了个“巧姐”名字。“留余庆,忽遇恩人”,点明了刘姥姥最终还是巧姐的大恩人。
《红楼梦》80回之后,巧姐的出场一开始很凄惨,被狠舅奸兄算计,到自己落难,刘姥姥三进贾府搭救等等。到最后,巧姐被刘姥姥带回乡下,昔日的千金小姐成了纺绩的农妇等等。
在前八十回中,巧姐大抵是个孩童,不会说话,甚至不会走路,在她模糊的印象里,贾府一众人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长大后,她也见证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以自己的亲身遭遇,让她体会到了从豪门贵族到一片废墟瓦砾的凄惨遭遇。
这么理解就不难了,前80回巧姐没说一句话,并不代表她不重要,相反,巧姐是贾府里少有的自始至终见证贾府衰败的亲历者,就像贾宝玉、贾雨村,一道一僧(贾雨村是葫芦僧),巧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原著中,第7回、21回、27回、29回、41回、42回等,都提到了巧姐,不过那时的巧姐只是被提及,只是因线索需要作为陪衬出现,不过这就是曹公高明的地方,巧姐每次出现,都为后文埋下了千里伏线。
就像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她等待王熙凤时所待的房间,便是巧姐睡觉的地方。这预示着巧姐已经暗出,也为两人结缘埋下伏笔。
贾府被抄以后,群芳暗殇,子孙流散,渐通人事的巧姐这才看清了亲情的冷漠,才感受到封建官场带给家族毁灭性的打击,面对百年望族的轰然倒塌,巧姐无所适从,在她看来,这一切与她无关,但自己似乎又绕不开。
关于巧姐的结局,很多人认为是被狠舅奸兄卖了换钱,其实不然。当时巧姐太小,如果卖的话也不值钱,狠舅王仁见死不救。贾府破败后,奸兄贾芹主管铁槛寺,与贾府里剩余的人划清界限,那些想去铁槛寺避难者都被贾芹勒索。王熙凤死后,巧姐儿想将母亲王熙凤灵柩放在铁槛寺,肯定会遭贾芹刁难勒索。
犹记得秦可卿死后,王熙凤不住铁槛寺,非要住馒头庵,“馒头”代表“坟墓”,王熙凤越是不想住铁槛寺,最后还是“住”在住铁槛寺,这就是宿命所归,只是苦了巧姐。
好在最后巧姐被有情有义的刘姥姥收养,才避免无家可归冻饿死街头的厄运。
自古红颜多薄命,巧姐出生于贾府,是含着金钥匙的千金大小姐,奈何她的“生辰八字”并不好,甚至说与命运相克。好在王熙凤在关键时候对刘姥姥施以援手,也给苦命的女儿积了德。
从王熙凤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出,人最大的聪明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向善积德,从巧姐的命运我们也能看出,当遭遇人生不幸时,我们要处处谨慎,不能被小人算计,更不能一蹶不振。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