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甄嬛传》:苏培盛找余莺儿事件到底高明在哪儿?

《甄嬛传》:苏培盛找余莺儿事件到底高明在哪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袭烟雨凝芳华 访问量:1782 更新时间:2024/2/8 20:08:39

|夏昀

1

除夕夜,甄嬛在倚梅园许愿时飚了一句诗: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恰巧被独自来倚梅园的四大爷听见了,敢情四大爷身边却有才情的女子缺得厉害,就凭对方背诵的一句诗就断定她是个大才女,提出想要交个朋友。

甄嬛吓坏了,大半夜的怎敢随便和男人交朋友,不要命了,谎称自己是倚梅园的宫女,赶紧想法子溜了。

未见美人面,四大爷虽然遗憾,但也不恼,喜滋滋地对前来找他的果郡说:有一桩美事,没想到宫女里也有才学之辈,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于是,连夜吩咐苏培盛去找出这个宫女,而且强调她是倚梅园有才学的宫女。

为了进一步精准考题重点,苏培盛又问了一句:奴才愚笨,请皇上指点,该如去考究这宫女的才学呢?

皇上说:你且问她逆风如解意的下句是什么?

考题范围虽然缩小了,但还是有一定难度。

2

一般人对此考题的操作步骤应该是这样:叫上倚梅园所有宫女,发考题,收试卷,批试卷,把最高分的宫女领到皇上面前即可。

而苏培盛的大方也是如此,先找人再送人。

但是怎么找和怎么送,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方法不一样,效果可以截然不同。

先说找人,仅凭四大爷提供的情报,并不一定能找对人。

四大爷给出的范围是倚梅园宫女,这只不过是老大的主观判断,老大自己并没有见过此人,不然也不会叫苏培盛找人了。

所以这个信息并不精准。

但是,苏培盛又必须要从倚梅园宫女里去找,不然他还能违抗圣意呀?哪怕找错了也得找。

再还有最关键的是,苏培盛从老大强调的有才华的宫女里,get到了引起老大兴奋的点,那就是才华和宫女的反差。

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就连皇上的众多嫔妃里都找不出几个有才华的,更不要说宫女了,能认识几个字看得懂故事会就不错了,哪还会玩纯文学的东西呀?

但是,老大偏偏在除夕的夜晚,在红梅盛开的倚梅园,听到了一个宫女竟然在朗诵唐朝诗人的诗句,引起了四大爷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苏培盛必须要找个宫女,不然老大会觉得不好玩。

苏培盛为什么把太监也叫上了,当时很好奇,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万一哪个太监对上不是挺要命的。

后来一想,苏培盛有他的用意,既然是借着部门搞活动找宫女,如果太监不参加,说不过去,而且这样做可以显得找宫女不是那么刻意和目的性强,更能找出对的人。

太监宫女个个兴致都很高,都想拿大奖。

小厦子拿出小喇叭大喊一声:谁能对出逆风如解意的下一句。

大家傻眼了,这么高深有文化的游戏不会玩。

苏培盛冷眼看着面面相觑的宫女太监,对这个结果他是心里早有准备,他本来就怀疑老大要找的人不在这里面。

苏培盛吓了一跳,卧槽,还真是鸡窝里出凤凰了。

虽然,苏培盛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标准答案,但是听上去感觉高大上,再加上只有莺儿一人回答了。

不管找对还是找错,就是她了。

3

苏培盛不敢确定余莺儿是不是对的人,那就要考虑如果万一找错了人,他如何能全身而退,不被四大爷怪罪,在这前提下,又要把事办到老大心坎上,讨他欢心。

优秀的人在遇到问题时,有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苏培盛知道老大除夕夜之所以独自一人去倚梅园,最主要的原因是怀念白月光纯元皇后,而纯元皇后生前最喜欢梅花。

所以接下去的送人环节就要好好用上梅花这个托,又考虑到老大平时是个有点矫情的文艺男。

苏培盛决定和老大玩玩捉迷藏的游戏,让老大自己去确认和发现,余莺儿是不是他要找的人,这样老大会觉得神秘有趣,而苏培盛又可以全身而退。

于是,苏培盛带着精心打扮过的余莺儿来交差了。

他先让余莺儿在外面候着,自己先进去,一下跪在皇上面前请罪:皇上,您吩咐奴才办的事,奴才已经尽力去办了,但是……。

苏培盛一副办事不力的羞愧模样,欲言又止。

苏培盛这句话很高明,一是他表明自己尽力去做事的积极态度,最后用了但是和欲言又止,为后面老大确认是否对的人做铺垫。

假如是对的人,这样说有先降低期待后惊喜的效果。

如果是错的人,那么苏培盛这个说辞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没说找对人。

所以他这一招是进退自如,怎么都不会出错。

四大爷一听苏培盛的交差,很不满意,骂了句不中用。

苏培盛笑眯眯地说:皇上息怒,您下了半天的棋,也该口渴了,若真要责怪奴才,也请先喝口茶。

接着,余莺儿端着茶进来了。

皇上一看这个宫女不认识,而且今天的茶水是用梅花上的雪水泡的,又闻到了余莺儿身上的一股梅香味,全都是朕喜欢的梅味呀,好奇心被勾起,觉察出这个宫女有可能是他想找的人。

四大爷眼神一下亮起来,觉得有戏。

果然,余莺儿开始主动对暗号,一条又一条全对上。

是她就是她。

四大爷乐了,这个苏妃呀,真调皮,还会搞搞小情调活跃气氛。

于是,又转头猛夸苏培盛:难为你的心思了。

苏妃老脸笑得像朵老菊花,圆满完成任务。

图源于网络

标签: 莺儿

更多文章

  • 《甄嬛传》那个骗恩宠的余莺儿,死而复生

    历史人物编辑:小空捞娱标签:莺儿

    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一个男人为她倾尽一生。那个骗恩宠的余莺儿你还有印象吗?那余莺儿身边的丫鬟花穗呢?没错,就是那个给甄嬛下毒的丫鬟余氏被贬,花穗被派遣到甄嬛宫中伺候,然而花穗却不忘旧主,听从余氏安排给甄嬛下毒,与小印子里应外合下毒手。下毒之时,花穗也是淡定的很,长相老实,但下起毒手来也是没在

  • 为“金玉良缘”莺儿私下做了一件丑事,薛宝钗觉得太丢人连忙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莺儿

    自薛家举家住进贾府,薛姨妈打定主意要“处常”那一刻,宝钗便被迫接受“金玉良缘”这个阴谋,即使自己有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凌云壮志,而宝玉不过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胭脂公子。薛家住进贾府不久,“金玉良缘”之说便渐渐渗透了贾府各个角落,除了制造舆论,“金玉”一党没少为此事费劲思量。

  • 《甄嬛传》余莺儿:成也甄嬛,败也甄嬛

    历史人物编辑:我爱分享美食标签:莺儿

    余莺儿,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只因除夕夜在倚梅园中偶然听到甄嬛的愿望: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朝回到解放前的余氏,却没有为此而清醒,反而怨恨甄嬛,成了华妃和丽嫔的工具。指使花穗和小印子在甄嬛的药中下毒,事发后成为待罪羔羊被打入冷宫。此时,甄嬛及时的让皇上知道自己才是除夕夜在倚梅园中许愿的女子:但

  • 甄嬛传:皇帝为什么会宠幸并纵容余莺儿?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莺儿

    上一篇对话分析录写到“余莺儿初见皇帝时的对话全靠苏培盛的事先培训和指导“,因为苏培盛安排指导的好,加上余莺儿的优秀表现,她开始得宠了。但是,从后宫职场的秩序和规则来看,余莺儿这职场飞升的能力是很反常的,几乎等同于从清洁工升职为核心业务的部门主管,直接和大老板对接了。还有更反常的,余莺儿得宠后非常嚣张

  • 《甄嬛传》:余莺儿,职场和情场都容不下作弊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柚子娱乐记标签:莺儿

    余莺儿是《甄嬛传》死的最早、最惨的女人,被太监小夏子活活勒死,她的结局在意料之中,因为她踩了职场和情场的地雷:作弊。余莺儿本是普通的宫女,因为除夕之夜听到了甄嬛在倚梅园祈愿,甄嬛仓促之中谎称自己是宫女。第二天皇帝便让苏公公通过对出“逆风如解意”的下句来寻找倚梅园那个只闻其声,未闻其面的神秘宫女。所有

  • 《甄嬛传》余莺儿其实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美食新技能标签:莺儿

    也是因为余莺儿的目中无人,所以她把欣常在关入了慎刑司。电视剧中,余莺儿因为获得了皇上的宠爱,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一次淳贵人和欣常在正走在回宫的路上,灯笼被风吹得烧了起来,使余莺儿乘坐的马车受了惊,把余莺儿震了一下,结果余莺儿就和欣常在发生了口角,不顾欣常在的位份以及资历,一怒之下将欣常在关入了慎行司

  • 看看莺儿跟紫鹃教养的差距,就知道宝钗远比不上黛玉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莺儿

    曾有人精辟地指出:“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红楼梦》里,向来不乏互相对比映衬的人物。荣府有个巧舌如簧、长袖善舞的王熙凤,宁府就有个“锯了嘴的葫芦”尤氏来衬她;迎春懦弱胆小、资质平庸,就有个魄力超凡、精明能干的探春来衬她;贾府有个雍容华贵

  • 八十回后宝钗出嫁,会带着莺儿做陪嫁丫鬟吗?

    历史人物编辑:栖鸿看红楼标签:莺儿

    肯定带过来了啊。第一,八十回中已经有预示:“宝姐姐也就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红楼梦》例无虚笔。宝玉这么说了,当然会有着落。第二,按照惯例,小姐出嫁时,要带最得力、跟得最久、最知心或者说最可信任的丫鬟。而莺儿,符

  • 《甄嬛传》里盛宠的余莺儿因为这三点,把自己的未来作没了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莺儿

    《甄嬛传》中余莺儿在宫女中算是运气好比较的一个,仅仅因为余莺儿大胆对出皇帝在倚梅园中听到的一首诗,于是封了她为官女子,因她会唱昆曲,又升了答应位份,且被赐封号“妙音娘子”。从宫女到宠妃简直光速。皇帝恩宠她,一时之间,她成了后宫里人人惊奇且妒忌的对象。按她原有的命运来看,她有这些成就真的算是命极好的了

  • 为什么没人欺负余莺儿?

    历史人物编辑:萌面怪标签:莺儿

    后宫里处处是争斗,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明枪暗箭防不胜防。后宫也是一个拜高踩低的地方,人性的丑陋之面一览无遗,而越是处在食物链下层的嫔妃,资源和后台越少,就越是被动,也越容易受人欺负。在后宫里,没有宠爱,自然容易受到无视和欺压,而没有家世和背景,也是如此。就算是所谓的恩宠,也不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