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昀
1
除夕夜,甄嬛在倚梅园许愿时飚了一句诗: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恰巧被独自来倚梅园的四大爷听见了,敢情四大爷身边却有才情的女子缺得厉害,就凭对方背诵的一句诗就断定她是个大才女,提出想要交个朋友。
甄嬛吓坏了,大半夜的怎敢随便和男人交朋友,不要命了,谎称自己是倚梅园的宫女,赶紧想法子溜了。
未见美人面,四大爷虽然遗憾,但也不恼,喜滋滋地对前来找他的果郡王说:有一桩美事,没想到宫女里也有才学之辈,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于是,连夜吩咐苏培盛去找出这个宫女,而且强调她是倚梅园有才学的宫女。
为了进一步精准考题重点,苏培盛又问了一句:奴才愚笨,请皇上指点,该如何去考究这宫女的才学呢?
皇上说:你且问她逆风如解意的下句是什么?
考题范围虽然缩小了,但还是有一定难度。
2
一般人对此考题的操作步骤应该是这样:叫上倚梅园所有宫女,发考题,收试卷,批试卷,把最高分的宫女领到皇上面前即可。
而苏培盛的大方向也是如此,先找人再送人。
但是怎么找和怎么送,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方法不一样,效果可以截然不同。
先说找人,仅凭四大爷提供的情报,并不一定能找对人。
四大爷给出的范围是倚梅园宫女,这只不过是老大的主观判断,老大自己并没有见过此人,不然也不会叫苏培盛找人了。
所以这个信息并不精准。
但是,苏培盛又必须要从倚梅园宫女里去找,不然他还能违抗圣意呀?哪怕找错了也得找。
再还有最关键的是,苏培盛从老大强调的有才华的宫女里,get到了引起老大兴奋的点,那就是才华和宫女的反差。
在那个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就连皇上的众多嫔妃里都找不出几个有才华的,更不要说宫女了,能认识几个字看得懂故事会就不错了,哪还会玩纯文学的东西呀?
但是,老大偏偏在除夕的夜晚,在红梅盛开的倚梅园,听到了一个宫女竟然在朗诵唐朝诗人的诗句,引起了四大爷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苏培盛必须要找个宫女,不然老大会觉得不好玩。
苏培盛为什么把太监也叫上了,当时很好奇,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万一哪个太监对上不是挺要命的。
后来一想,苏培盛有他的用意,既然是借着部门搞活动找宫女,如果太监不参加,说不过去,而且这样做可以显得找宫女不是那么刻意和目的性强,更能找出对的人。
太监宫女个个兴致都很高,都想拿大奖。
小厦子拿出小喇叭大喊一声:谁能对出逆风如解意的下一句。
大家傻眼了,这么高深有文化的游戏不会玩。
苏培盛冷眼看着面面相觑的宫女太监,对这个结果他是心里早有准备,他本来就怀疑老大要找的人不在这里面。
苏培盛吓了一跳,卧槽,还真是鸡窝里出凤凰了。
虽然,苏培盛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标准答案,但是听上去感觉高大上,再加上只有余莺儿一人回答了。
不管找对还是找错,就是她了。
3
苏培盛不敢确定余莺儿是不是对的人,那就要考虑如果万一找错了人,他如何能全身而退,不被四大爷怪罪,在这前提下,又要把事办到老大心坎上,讨他欢心。
优秀的人在遇到问题时,有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苏培盛知道老大除夕夜之所以独自一人去倚梅园,最主要的原因是怀念白月光纯元皇后,而纯元皇后生前最喜欢梅花。
所以接下去的送人环节就要好好用上梅花这个托,又考虑到老大平时是个有点矫情的文艺男。
苏培盛决定和老大玩玩捉迷藏的游戏,让老大自己去确认和发现,余莺儿是不是他要找的人,这样老大会觉得神秘有趣,而苏培盛又可以全身而退。
于是,苏培盛带着精心打扮过的余莺儿来交差了。
他先让余莺儿在外面候着,自己先进去,一下跪在皇上面前请罪:皇上,您吩咐奴才办的事,奴才已经尽力去办了,但是……。
苏培盛一副办事不力的羞愧模样,欲言又止。
苏培盛这句话很高明,一是他表明自己尽力去做事的积极态度,最后用了但是和欲言又止,为后面老大确认是否对的人做铺垫。
假如是对的人,这样说有先降低期待后惊喜的效果。
如果是错的人,那么苏培盛这个说辞也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没说找对人。
所以他这一招是进退自如,怎么都不会出错。
四大爷一听苏培盛的交差,很不满意,骂了句不中用。
苏培盛笑眯眯地说:皇上息怒,您下了半天的棋,也该口渴了,若真要责怪奴才,也请先喝口茶。
接着,余莺儿端着茶进来了。
皇上一看这个宫女不认识,而且今天的茶水是用梅花上的雪水泡的,又闻到了余莺儿身上的一股梅香味,全都是朕喜欢的梅味呀,好奇心被勾起,觉察出这个宫女有可能是他想找的人。
四大爷眼神一下亮起来,觉得有戏。
果然,余莺儿开始主动对暗号,一条又一条全对上。
是她就是她。
四大爷乐了,这个苏妃呀,真调皮,还会搞搞小情调活跃气氛。
于是,又转头猛夸苏培盛:难为你的心思了。
苏妃老脸笑得像朵老菊花,圆满完成任务。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