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初第一先锋将——鄂国公常遇春

明初第一先锋将——鄂国公常遇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05 更新时间:2023/12/4 22:59:26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明朝初期名将,濠州怀远(今属安徽怀远)人。世世代代种地,家境贫困,他从小学武,二十岁上下便“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末农民大农民起义暴发后,他起先投奔刘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改投朱元璋,此后追随着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驰骋疆场,经历成千万战事,屡建奇功。

朱元璋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觉得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大将,未有过之”,常遇春依次做了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等。在他一生的军事职业生涯中从沒有打了败战,因此他很豪壮地说能率十万军横行天下,自称“常十万”,大家也都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随朱元璋率军渡江南进,报名参加了知名的采石(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争,作战中,应对着元军元帅康茂才严实防御的伤怀乱箭,常遇春乘一小帆船在急流中挥戈猛击,首先登岸,杀进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元军惨败,朱元璋乘胜追击率军占领安宁。第二年三月,又占领集庆(今南京市),改成应天府。朱元璋攻占集庆以及周边地域,得到了富庶之地,为他之后的稳步发展确立了牢靠的基本。在此次战争中,常遇春初试锋芒,一战成名,升为元帅,開始获得朱元璋的器重。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逼近应天府。陈占据长江上游,兵精船大,开疆辟土,虎势群英,是朱元璋的主耍敌人。彼此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进行恶斗。常遇春领命与冯国胜率军三万设伏,历经一场激战,惨败陈友谅,斩头万余,擒捉三千。恰逢水流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所有抛锚,朱元璋挥水陆军并举,陈友谅惨败,逃到江州(九江)。龙湾告捷,朱元璋以弱胜强,化险为夷,并发展壮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功勋卓著,升行省参知政事。朱元璋赞扬他说道:“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龙湾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陈友谅率军六十万再度来攻,彼此在鄱阳湖开展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大决战。作战中,朱元璋座船抛锚,而陈友谅的将军张定边正率轮船来围堵,状况万分危急。紧急关头,常遇春急来支援,射伤张定边,又用自身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摆脱海滩。随后运用小帆船优点,组织火计,乘风纵火,把陈友谅的战舰烧得烈火四射,伤亡惨痛,湖泊都变为鲜红色。陈友谅在撤往湖口时遭到常遇春的迎面堵截,在大战中被流矢击中死了。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的整体实力一举变成群英最強。论功行赏,依然常遇春贡献较大,升为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取庐州。之后又率军与邓愈汇合,攻占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安溪等府县及岭南的韶州、南雄等地。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随徐达率军占领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职徐达为大元帅,常遇春为副大将,率军二十万,东征张士诚。历经长达十个月的行动,总算攻克平江城(今苏州),虏获张士诚以及属下25万人。常遇春再度因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带领二十五万精兵北伐。因为北方地区元朝军事实力早已大大的消弱,因此,徐达、常遇春率军仅用了三个半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军在洛阳与元军遭受,常遇春带领手下将士闯进敌阵,强悍冲杀,在洛水之北击败元军五万,虏获无算,世称塔儿湾告捷。常遇春率军乘势攻占了河南和潼关,夺得了西进陕西的门户,为攻取元朝都城大多数造就了极其有益的条件。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师由临清沿大运河北进,连下德州、密云,靠近北京。常遇春墓前的铠甲石人元顺帝携妃子、皇太子等逃奔上面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占领大都,更名北平府。然后又挥军西进,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顺帝乘明军主要远征陕西、山西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击,兵锋抵进密云。常遇春领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兵队一万增援北平,元军知道消息仓惶北逃,常遇春率军追捕万里,节节胜利。以便完全消除元军对北平的威协,常遇春又率军直抵元上都开平,驱使元顺帝逃奔达茂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洪武二年(1369年)一月,常遇春与李文忠在大兴区州(今隆化县城)大破元军,又率军杀往上都。《明史纪事本末》记述:“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斩之。凡得官兵数万人,车万台,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常遇春和李文忠获得上都告捷后,凯旋归来。

七月初七,当大军行到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忽得“卸甲风”,暴卒于军中,年仅39岁。朱元璋知道消息大为吃惊,作诗痛悼他:“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常遇春的遗体运往龙江关(今日南京下关)时,朱元璋亲往祭拜,追封为开平王,将常遇春赐葬钟山原,配享太庙。

标签:常遇春

标签: 常遇春明朝历史

更多文章

  • 大明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善长,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自小就钟爱念书,有才智和智谋,精通法家学派理论,预估的事情,大多数被他说道中。朱元璋曾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何时才可以平定呢?”他回应说:“秦末战争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兴起。他天性胸怀坦荡,选贤任能,不随意行凶,五年造就

  • 明朝开国元勋曹国公李文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文忠,明朝历史

    大明朝开国功臣高级将领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乳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明朝开国的知名高级将领、谋士。李文忠十二岁时,生母曹国长公主就过世,爸爸李贞带着他展转乱军当中,数次濒临死亡。二年以后才在滁州看到舅父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李文忠,十分钟爱,便将他收服

  • 宋国公冯胜大明开国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冯胜,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大将冯胜,初名国胜,后改成胜。与哥哥冯国用都喜欢读书,疏通阵法,元末筑寨自保。明太祖朱元璋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哥哥一起归顺,遭受器重。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进逼龙湾。朱元璋率军抵挡,战于石灰山。冯胜攻在其中坚,击溃陈友谅军,又再次追击,败其于采石,因此占领太平。冯胜随军征伐陈友谅

  • 明朝开国名将卫国公邓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邓愈,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名将邓愈,本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安徽泗县)人。至元三年(1337年)农历二月十五,邓友德(之后的邓愈)出生在虹县龙须里(今泗县大路口乡大营村)。他的爸爸邓顺兴,重骨气,讲信义,被乡人推为团练,带领人军马队,保境安民。童年的邓友德与生俱来魁伟,聪明伶俐好学,武勇过人,抱有平定天下的理想

  • 信国公汤和大明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汤和,明朝历史

    汤和(1326-1395),字鼎臣,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孤庄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中,和朱元璋不但是老乡,并且在一条小大街上长大。儿时的汤和有豪情壮志,在嬉戏玩耍时,喜爱统率群童,训练骑马射箭。成年人以后的汤和个子七尺,举止洒脱,稳重灵巧,擅于智谋。至正十二年(1352年),汤和领着十多个将士报名

  • 明朝功勋颍国公傅友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傅友德,明朝历史

    傅友德,汉族人,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移居砀山(今属安徽省)。元至正十年(1350年),农民起义军领导者刘福通到砀山迎来韩林儿,傅友德即投靠红巾军,变成农民起义中的一名士卒。1357年六月,刘福通遣部下出击,傅友德随李喜喜进关中。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李喜喜进驻巩昌,兵败后傅友德追随他

  • 越国公胡大海明初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胡大海,明朝历史

    胡大海明朝初期朱元璋手底下军事名将,字通甫,泗州虹县人,胡大海长身铁面,智商过人。朱元璋刚举兵时,胡大海就到滁阳谒见朱元璋,任职为前锋。从朱元璋渡江,与诸将攻占地盘,因功授于右翼统军大元帅,宿卫帐下。从大军破宁国,帮助院判邓愈戍守,因此攻占徽州,平定境内。元将杨完者派十万兵前去攻击,胡大海在城外应战

  • 明初大将凉国公蓝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蓝玉,明朝历史

    蓝玉,明朝开国大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军功。蓝玉当兵的时期,一开始在常遇春帐下效力,上任管军镇抚,办事很有胆有谋,面对对手勇敢,如果征战全是取得成功的。常遇春数次在朱元璋跟前赞美蓝玉,后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晋升千户和指挥使,后晋升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1371年),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战

  • 巩昌侯郭兴明朝初期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郭兴,明朝历史

    明初名将郭兴(1330—1384),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和朱元璋乃是同乡,郭兴拳勇有膂力,擅长骑射。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郭子兴聚集了数千名年少体壮的青年,起兵攻占了濠州,郭兴在郭子兴帐下任职。郭子兴十分赏识朱元璋,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朱元璋,郭兴与弟弟郭英也转投朱元璋麾

  • 武定侯郭英明朝开国元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郭英,明朝历史

    郭英(1335年—1403年),濠州人,籍贯山东巨野,后迁往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地区),明朝初期大将。郭英是郭兴的弟弟,兄弟俩一起投靠朱元璋,变成朱元璋的护卫。《三世家典》载郭英体长七尺,看起来和他人不同,智勇双全,善于弓骑。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