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范文言文原文译文,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

张范文言文原文译文,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06 更新时间:2024/3/2 16:12:44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

翻译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太傅袁隗想把女儿嫁给张范,范推辞不接受。他性格恬静,乐于道义,淡泊名利,从不接受公荐,其弟名承,字公先,也是知名人士,由于做人方正而被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想聚合亲信与天下共起讨伐董卓。承之弟张昭时任议郎。恰从长安来,对承说:“一在想讨伐董卓,寡不敌众,而且又只有一些大臣的计谋和百姓,士子都没有经常安抚,兵士没有训练,难以成功,董卓如果抵挡天下的讨伐,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其统治本来就不稳固、长久,不如先呆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行动,然后才能实现志向。”承同意了张昭的建议,于是他解下印绶,辞官不做,从小路回家乡,与张范一同在扬州隐居。袁术准备好厚礼招请他们,张范假称有病而不能前往,袁术没有强逼他。然后派人请张承与他相见,袁术问他:“往昔周朝衰落,于是有了称霸的桓、文二帝;秦国丧失法度,汉朝把天下接管过来而以法度治理,现在我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人口,想效法汉高祖主事,称霸天下,你有何意见?”张承回答说:“称霸之资在于道义而不在强大。假如你以道义而取天下,即使只有一个人的力量,而成就王业,不足为难。但是如果超越本分,自比在上位者,逆时而行,为人民所弃,谁能使他兴旺发达起来?”于是袁术不高兴。在这时,太祖将要进军冀州,袁术又问他:“如今曹操要以弱兵三千,抗拒十万大兵,真可谓不自量力!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呢?”张承于是说:“汉朝虽然不修文德,但是天命没有改变,而今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即使抵抗百万之众也可以了。”袁术于是脸现怒色不高兴,张承就离开袁术回到扬州。

太祖平定冀州,派使者迎请张范,张范因为得病而留在彭城,他让张承去见太祖。太祖表奏他为谏议大夫。范之子陵和承之子戬被由东强盗抓住,张范直接到强盗住所去要还二子侄,强盗只把张陵放回,范谢道:“诸君把儿子相还,已经十分厚道了,但是以人之常情,虽然爱怜自己的孩子,然而我却可怜幼小的张戬,请把张陵换回张戬。”强盗被他的大义所感动,把两个孩子都还给了张范。太祖从荆州回来,张范得以在陈州见到他,任张范为议郎,参谋丞相军事,范非常得太祖的敬重。每当太祖征伐之时,常让范和邴原留在许都,辅佐太子。太祖对文帝说:“如有什么行动,一定要向这二人咨询。”磁子以子孙之礼相待他们。他经常救济穷困人家,家中无多余的资财,远近孤寡都归附到他那里。别人对他的赠遗他从不反对,但也不用它们,等到他们走的时候,都把它归还回,张范在建安十七年去世。

标签: 三国,张范

更多文章

  • 张仪为什么要劝说魏襄王?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襄王,战国

    张仪劝说魏襄王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卫国国君再次把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秦国进攻韩国,夺取鄢陵。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宋国国君开始称王。秦国在鱼大败韩国军队,杀死八万人,于浊泽俘虏韩军大将和申差。各国震惊。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

  • 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为秦国奉献一生为什么没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朝,吕不韦

    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为秦国奉献一生为什么没有好下场?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秦朝的前身,只是一个小小的西陲弱国,秦国没有高贵的先祖、没有富庶的土地、没有安定的环境,但能跻身前列,在战国后期成为“虎狼之国”,其余山东六国皆不敢小觑,依靠的不仅是秦国国君的励精图治,还有贤臣良将的忠心陪伴,而为秦国

  • “一口倾国”的张仪是怎么一步步社会底层走向将相公卿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张仪

    “一口倾国”的张仪是怎么一步步社会底层走向将相公卿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群雄逐鹿,除了有兵家中的孙膑、庞涓和田忌等人的精彩亮相,还有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们的粉墨登场。纵横家乃谋圣鬼谷子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指的是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称得上是

  • 为秦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公孙衍 秦国为什么用张仪来取代他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仪,公孙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公孙衍和张仪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崛起。因为对秦国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也即公孙衍接替了

  • 张仪:战国著名外交家,楚怀王为何对他言听计从?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仪,战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张仪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是战国时代大外交家张仪入秦前的故事。张仪从鬼谷子那边毕业后,来到楚国找工作。楚国用人很重血统,张仪出身微寒,所以楚怀王只给张仪当个小官,薪水很低,过得很清苦。张仪连自己都过得很清苦了,他手下的家臣自然更惨。面

  • 张仪作为秦国宰相是怎么死的?张仪一生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仪,秦

    你们知道张仪在历史上有多牛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张仪(前378年-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

  • 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张仪为何愿意再赴楚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仪,战国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张仪的故事。当面对秦国提出愿意以武关地区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的提议时,楚怀王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要从外交场上得到他在战场上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张仪。对于楚王愿意以张仪一人交换黔中之地的回答,秦国

  •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商鞅被杀张仪为何为何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商鞅,张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仪和商鞅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缘何全身而退?说到底,商鞅、白起是理想主义者,骨子里流淌着贵族之气,渴望与君王平等对话,甚至能左右君王的意志。而张仪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君王曲直事不关已,只要能守住荣华富贵就好。为人臣子要有

  • 张仪当初一张嘴就能游说列国 张仪最后的下场为何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张仪,秦惠文王

    还不知道:张仪下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秦惠王因为采用了名士张仪的连横之策,邦交为先伐战为辅,一跃成为七雄之首,这里面张仪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张仪就没有秦国的强大。张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靠一张利嘴游说列国,将天下君

  • 古人冶炼青铜时意外发现了琉璃 范蠡曾赠给西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人,青铜,琉璃,

    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传说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越国名臣范蠡为越王督造王者之剑,从矿渣中发现了琉璃,因其色彩斑斓,便与剑一起献给了越王,越王赐名为“蠡”,并将其又赏赐给了范蠡,后范蠡将它制成首饰,赠给西施。西施赴吴时,泪水滴在“蠡”上,日久天长,人们可见首饰中似有泪光流动,故名为“流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