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不肯奉迎汉献帝的原因是什么?跟什么有关?

袁绍不肯奉迎汉献帝的原因是什么?跟什么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939 更新时间:2024/1/20 17:20:32

对袁绍为何不肯奉迎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4月,王允和吕布合谋杀了董卓。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求赦不得,经谋士贾诩一挑唆,豁将出来进犯长安,劫持了朝廷和汉献帝刘协。

历朝历代,亡国之君都是不了的,倒霉的有,不幸的有,惨遭屠戮的有,被凌辱的也有。笔者认这其中为最遭罪的还是数汉献帝,虽然他最终得已善终,但说起来这孩子还真是可怜。在迫不得已之下登上皇位。他的一生,虽然不能算短,却是倒霉的一生、不幸的一生,饱受屈辱的一生。

朝廷和皇帝被李傕等劫持两年多,各地军阀手握重兵,本应该以皇帝和朝廷为重,但是居然一个军阀想要去解救人质。这些个军阀全在忙自己的事,一方面是不想救,想静观其变;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不敢救,此时大家的一门心思就是想着多占地,你打我来我打他,煞是热闹,若是起兵入关勤王救驾,就怕是皇上没救成,自家的地盘被邻居乘机接收了。还有老道世故的,比如徐州牧陶谦,还派个使者,进贡一下,顺便“表奏朝廷”,把自己过去的人事安排“合法化”一下;而有的则恨不得绑匪赶紧撕票,比如袁术这样的野心家,李傕他们如果能把皇帝折磨死了,这样一来,汉朝就算是彻底完蛋了,哥哥我登基做皇帝,也就没人说我篡位、对汉朝不忠了;还有的则在盘算,这个小皇帝和大汉朝廷还有没有利用价值,又能有多大大价值。

短短两三年之间,长安城陷入了战乱和恐怖之中,四个强盗头领中也就张济头脑清楚一点,离开长安屯兵弘农。剩下的三个中,李傕和郭汜联合灭了樊稠,再后来李傕和郭汜之间又开始了战争,直把长安杀得几成无人区。

乘着强盗内乱,皇帝和朝廷君臣像难民一样向东迁徙。然而李傕和郭汜突然发现人质还有点价值,起码劫持在手里自己可以安全一点,于是就在后面追杀。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落荒而逃的皇帝夜渡黄河,才算彻底逃脱了李傕的追杀。随后,逃难的皇帝坐着牛车到了安邑。

安邑即是今天的山西省夏县,是传说中的夏都,也是传说中司马光砸缸的地方。

献帝在安邑过了新年,改元建安,谁也没想到这竟然就是东汉帝国的最后一个年号。献帝在安邑呆了半年多,天天眼巴巴地盼着各州牧能够勤王朝拜,复兴汉室不敢奢望,起码可以让自己摆脱这乞丐一般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最先有这个意识甚至准备采取行动的是张杨。张杨曾收留过吕布,他的地盘在晋东南及洛阳北部,是距离安邑最近的一支割据军阀。他想过要把皇帝和朝廷接到洛阳,但是自己的手底下人却不同意奉迎皇帝。

而离皇帝稍微近一点的大佬,就是盘踞华北的袁绍了。袁绍此时在河北已小有气候,谋士沮授向袁绍建策:“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原版即是在这里。

沮授,字公与,原来是韩馥的高管,后来韩馥被袁绍挤出冀州自杀而死,沮授于是跳槽到袁绍帐下。沮授一直主张袁绍迎奉献帝,两年之前他就是这么说的:“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时间过了两三年,把皇帝接过来,这个没有变,但接过来的目的,却有所改变——“复宗庙于洛邑”那就是要袁绍做中兴汉室的勋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利用一下皇帝——这不是沮授变得快,是沮授终于摸清楚袁绍的想法了。“复宗庙”袁绍是坚决不干的,“令诸侯”才是袁绍远大志向得以实现的必然过程。

袁绍最后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对处于危困之中的朝廷和皇帝采取了漠然视之的态度。当然,从结果看,袁绍输给了曹操,而曹操能以弱胜强,越打越强,“挟天子而令诸侯”正是他独特的战略优势,所以许多人都认为袁绍在这个问题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但如果我们能抛开结果论,设身处地站在袁绍的立场上,其实袁绍不奉迎汉献帝,他的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

首先,大汉帝国其实已经完蛋了,“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这是一种总体的、根本性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在横刀揖别董卓的时候,袁绍认为汉室已经基本玩完了,不可能复兴了。这个判断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判断。所以,袁绍不可能会一力独撑,力挽狂澜,恢复汉室。

其次,即使汉朝起死回生,袁绍也不会扶保献帝刘协。他和何进扶佐的是何太后的儿子刘辩,献帝刘协则是董卓所立,袁绍一开始就很反对;时过境迁,董卓已死,而刘协则是完全无辜,登上皇位并非自己的初衷。但是袁绍反对刘协做皇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他还策划过拥立刘虞做皇帝,在废立问题上,袁绍已经铸下了大错,而且这个错误是永远机会纠正的。如果汉朝复兴,汉献帝大权独揽,即便不予追究,恐怕袁绍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再次,对袁绍来说,献帝还有没有利用价值呢?汉献帝的价值就是“名”,要写讨伐别人的檄文,前面得有一个大帽子,献帝就是这个大帽子。对此,淳于琼(西园八校尉之一)是袁绍的老友兼老部下,话说的就可以直白一点:“……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现在大家谁能赢到最后,谁就可以君临天下。咱把过气了的汉天子请回来,请了回就得供着,供腻了也得继续供,正是俗话所说的“请神容易送神难。”献帝当时的处境,和楚汉相争时的义帝仿佛,袁绍不想做项羽,把神请回来,到时候如果这尊神碍手碍脚,怎么办?也像项羽一样弑杀之?这不是找不自在吗?但是袁绍恨不得自有刘邦那么好的运气,项羽杀了义帝,刘邦为义帝发丧,借了义帝的名,又不受义帝的拖累。袁绍恐怕在心里这样想,怎么没人出面杀了这个小皇帝呢?如果有人弑杀皇帝,老子发丧举兵,再立新朝,这事儿和理儿就都顺了,也就不必如此纠结了。

假如义帝不死,刘邦会不会像曹操对献帝一样长时间供着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暂且搁置一边。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看,袁绍确实没有长期敬供献帝的思想准备,他一方面冀希望于献帝尽快被别人杀了或废了,袁绍自己不能脏手这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当时有实力的几个大军阀想法其实都和自己差不多,没人愿意把这个麻烦带回家,就让皇帝在一边自生自灭也行。

要不要迎奉天子,曹操和袁绍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后来的评论都认为曹操见识高远,袁绍相比之下目光短浅,不待官渡胜负已判矣。然而笔者认为,仅通过这件事,袁曹二人还不能立判高下。要不要迎奉天子这事,用今天说俗了的一句话讲,叫有利有弊,对袁绍弊大于利,对曹操利大于弊,利弊之分在于实力,袁绍势大,带着皇帝终究会成累赘,曹操力薄,供着皇帝有利于凝聚人气。曹操后来势力膨胀以后,手里的献帝杀也不是,废也不是,转让也转让不出去,只能供着。在曹操的历史经验看来,汉家皇帝都是短命的,东汉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活不过四十,那样的话,就可以很快摆脱这个麻烦了。可没想到献帝刘协虽然饱受煎熬,活得还挺顽强,完全没有一点生病的迹象。此时的曹操估计也有些心灰意冷了,末了也只好“我为文王”了,寄希望于自己的孙子取而代之了。

倘若袁绍消灭了曹操,平定天下,献帝乃董逆所立,袁绍自然不会认从,要么自己直接上位做皇帝,要么再找个姓刘的小孩过渡一下然后来个禅让的好戏,这都是可以的。如果将这个丧家之犬的刘协接过来,反而不好办。

只可惜,袁绍在官渡之战一败涂地,几十年来的辛苦,一夜之间打了水漂。于是人们就以成败论事,认为他在奉迎汉献帝这事上犯了致命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太宗为很要把徐世绩贬去边疆?真的是为了给李治铺路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唐太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在古代,皇帝虽是天下共主,但整个天下,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于是乎帝王之道,便成了所有皇帝必修课,要想稳坐龙椅,必须学会平衡国内的各种势力,既不能让他们铁板一块,对抗皇权,也不能让他们一盘散沙,尸位素餐,可以说,古代圣明的皇帝,那都是厚黑学

  • 被东晋朝廷提防的北府兵真的是难民营吗?他们是靠什么翻身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被东晋朝廷提防的北府兵真的是难民营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要说中国历史上的强军那可能摊开双手都数不过来,比如说四面出击的魏武卒,比如说逼得匈奴迁移的汉军铁骑,但相比于这些国家强盛时的代表,那个诞生于中原陆沉之际的军队绝对算得上是异类。它就是诞生于东晋的北府兵,这支军队最开始

  • 一生位高权重的霍光,最后为何被灭全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霍光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提起权臣,自然就能想到西汉的霍光、霍大将军,他临危受命,成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霍光在职期间兢兢业业,为了汉朝江山也算是鞠躬尽瘁,刘氏社稷得以安稳交接。不仅如此,霍光还废掉了不成器的皇帝刘贺,拥立明君汉宣帝刘询即位,

  • 几乎无败绩的孙传庭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李自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传庭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只能将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边总督,扛起“剿灭李自成”这口大锅。大概直到这时,崇祯帝依然没弄明白:这位之前三年里,被他折腾得死去

  • 韩信在哪儿学的武功?一出手连项羽都打得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韩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群雄逐鹿的“楚汉战争”时代里,韩信堪称是不可思议的黑马。从早年淮阴乡间吃不上饭,钻人家裤裆的落魄少年,到项梁麾下的普通一兵、项羽帐外的站岗“郎中”,刘邦军中差点被砍了头的死囚。然后就突然摇身一变,突然就成了汉军的

  • 贺人龙为何会被称为贺疯子?明末起义军的第一克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贺人龙为何会被称为贺疯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大明的武进士,与起义军闯王是老乡,所以对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的套路简直是知根知底。几仗下来,居然成了李自成最惧怕的老乡,同时也成为了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的第一克星。此人就是被明军和起义军称为“贺疯子”的贺人龙

  • 为什么赵匡胤能轻易地夺下了后周的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匡胤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仅仅六年,就因病去世,虽然时间稍短,但柴荣手下还是有部分心腹的,比如张永德、韩通、赵匡胤、李重进等等。那么赵匡胤能相对容易地夺下了后周的江山呢?一、人走茶凉在五代时

  • 刘禅为什么要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禁止奔丧?他是什么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去世,刘禅为什么禁止奔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一表千古名,论及诸葛亮的忠心与智谋,千古难觅。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在死后,蜀国也随之走向了下坡路。诸葛亮对于刘禅而言,既是臣又是父,无论是在在

  • 15岁入宫的邓绥,22岁当皇后,她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皇后邓绥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们经常用,七尺来形容男子的身高,东汉的一位皇帝汉和帝,他的皇后邓绥据史书记载,就有七尺二寸,差不多相当于现在计量单位的1米72,在古代女子中,可谓是十分高挑了,而且她不光身材好,长得也很好看,从小就与众不同。在她五岁的时候,

  • 安禄山逼得唐玄宗逃亡西蜀,最后却死在儿子手里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我爱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安禄山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终结盛唐的是一位三百多斤的胖子,名叫安禄山。唐玄宗李隆基待安禄山不薄,甚至堪称父子,任命其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然而,安禄山最终还是造了唐朝的反,李隆基被迫逃亡西蜀,山河变色、社稷将倾。或许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