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行俭的厉害之处在与什么地方?他在当时有哪些影响?

裴行俭的厉害之处在与什么地方?他在当时有哪些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3/12/24 23:44:24

裴行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裴行俭这个人物,可能有不少人对他有一些了解,他是唐朝初期的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仅如此还是一位书法家。不仅如此,裴行俭还善于识人辨人,提拔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后世也有很多人称赞裴行俭。那么裴行俭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厉害呢?裴行俭经历过些什么样的事情,裴行俭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历史上真实的裴行俭和后世人传说中的裴行俭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今天就让我爱历史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裴行俭简介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约,绛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初年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

裴行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于唐太宗时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历任左屯卫仓曹参军、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都护等职。在西域时,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所创长名姓历榜及铨注等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病逝,年六十四。累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

裴行俭精通阴阳历法,善于鉴别人才,所提拔的名将有程务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他工于书法,尤擅草、隶。有文集二十卷,并著有《草字杂体》《选谱》及兵法秘诀四十六条,今已亡佚。

2、主要影响

政治

裴行俭任西域都护时,西域各国大多慕义归附。后还朝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他始创了长名姓历榜,并引铨注等铨选之法,影响后世选才授官制度。

军事

上元三年(676年),裴行俭参与防御吐蕃。调露元年(679年),计俘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次年,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间计逼阿史那伏念等来降,尽平东突厥残部。

裴行俭善于鉴别人才,其在军中所提拔的副将,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聅、王方翼、蚕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大都成为当世名将。

3、裴行俭有多厉害

其一,才华出众,尤擅书法。由于战争缘故,让他家中昔日收藏的书册失散大半,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理想,而是用尽各种办法来学习知识,甚至惊动了当时的丞相。再加上他的天赋很高,不过数年时间即中明经,由此而走入仕途。而在他所有才华中,书法是最知名的一项,不但后世连连称赞,而且帝王亦非常喜欢他的字。

甚至曾经专门下令,要他用白绢来书写萧统的书册,并给予他厚重赏赐,以示自己的恩宠。此外,便是和他有过过节的女皇,也下令要其为自己母亲书写墓志铭。而从相关评价里能知晓,其风格同欧阳询相似。小编觉得,就如他自负自己足以和世南相较一样,他在书法上确实很厉害,足可称为名家。

其二,人事能力强,尤其是识人功夫。他曾经担任过吏部的官职,这是一个专门主管官员筛选和考察的部门。而在他任职期间,所施行的制度一直沿用了百余年,且为朝廷举荐了大量人才,把这个职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足可见其在此方面的能力是多么出众。小编认为,正如后世人习惯用他的例子来夸赞旁人吏部成绩优秀一样,他在此点上的能力确实让人心生佩服。

其三,品行端正。小编认为,一个品行足够端正的人,是必然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敬重的。而他的此特点则体现在此两点上。一是昔日里高宗皇帝想要册立武氏为皇后,但在他看来此举无疑是祸乱国家的开端。于是暗中参与到抵抗帝王令旨的活动里,怎料却被某人高密,使得他因此而获罪,被贬到边隅为官。

二是后来他打了一场胜仗回来,又因旁人嫉妒,致使原本属于自己的功劳被无视,可他却丝毫不在意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也没有因此而和旁人争执,最后反倒在帝王需要自己的时刻毅然站出来,只可惜兵马未行,老臣先逝,让人惋惜。而小编觉得,从此中恰能看出来他大局为重,不顾自身只为江山和百姓的端正品行。

最后是他性子很大度,比如说在得到珍宝以后,没有私自收藏,而是拿出来同兵将共同欣赏。当其中一个漂亮饰物被小兵打碎,也没有生气,反倒出言安慰他。所以小编觉得,裴行俭之所以能得到世人的称赞,只因他厉害在文武双全,尤其是书法造诣很高,令人仰慕。再加上他的人事能力出众,识人功夫厉害,且自己的品行足够端正,心性足够大度,由此让他获得世人的敬佩和赞扬,更使他的名字流传千百年而不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林甫没有通过科举入仕,为什么能成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林甫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有人称李林甫是白字先生,他并非通过科举入仕,却能成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不少朋友好奇李林甫究竟是如何坐上相位的,他是唐朝宗室吗?没错,李林甫是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属宗室宰相。不过他能得到唐玄宗的宠信还是跟他的为人

  •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人们都叫他“汉高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很多人都把刘邦称作汉高祖,这个叫法是准确的么?其实通过资料可以查到,刘邦的谥号叫汉高帝,庙号是汉太祖。汉高祖这个叫法也只是人们平时的一种习惯称谓。其实刘邦身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不叫汉太祖呢?这当中是有好几个说法的,毕竟一

  • 李世民真的特别偏爱长孙皇后吗?一生只有她一个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长孙皇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长孙皇后,她是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的皇后,也是李世民唯一一个皇后。而说到了长孙皇后,从她的姓氏上,就不得不想到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长孙无忌。关于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感情,向来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们只是政治联姻,不可能有什么

  • 一个真实的苏武,拥有着怎样的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苏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谈及苏武,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苏武牧羊吧,好像苏武数十年的生命,就只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情,让后世无数人都对他崇敬无比。只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远远不止于这一件事情,我们也应该知道,苏武在匈奴牧羊

  • 朱由校为什么不想当皇帝,只想做个木匠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朱由校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话说爱好这个东西人人都有,有些人的爱好还比较特殊,其实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也无可厚非,但是耽误了自己的正事就不好了。古代就有一位皇帝,身为九五之尊却沉迷于木工活之中,而且还练就了一番好手艺,他便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下面小编就

  •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 明朝为什么还是灭国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亡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自古以来王朝更替在数千年的历史当中似乎已经是屡见不鲜,夏桀暴虐而商汤除之,商周残暴而武王伐之,似乎每次王朝的更替都是因为在位者暴虐无道而更替者上应天理,不过并非每一位亡国之君都是残暴不仁,比如明朝末帝崇祯,崇祯帝在位时期为政勤勉,因为入不

  • 崇祯说过文臣人人可杀 崇祯为什么没有杀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崇祯和文臣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朝崇祯17岁登基,一上位就除掉了魏忠贤,让文人们吹嘘成圣君。当时的明朝处于内乱外患,风雨飘摇,外部有后金的威胁,内部有农民起义军闹事,而在中央是那些东林党为首的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崇祯一生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一心想复兴明室,最终却

  • 李显忠:他是李世民的后代,受两朝皇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07年,辉煌数百年的大唐朝走到了尽头,被五代十国乱世取代。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数众多的龙子龙孙们,有的在战乱中罹难,也有的从此成为平头百姓,隐姓埋名避居乡间,散布在各地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到了南宋时,李世民的一个后代重出江湖,当了南宋大将,在宋金战争中威震天下。此人就是宋高宗和宋孝宗两朝的名将李显

  • 刘禅在位40年创下三国纪录,凭借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蜀国白帝城永安宫内外,笼罩在一片悲凉而压抑的气氛中。汉昭烈帝刘备,在荆州失守、关羽张飞遇害、伐吴之战经受大败等一系列打击下,终于重病缠身,来到了弥留之际。刘备一生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和刘理。此外还有一个养子刘封,但因为刘封在荆州之战中畏敌怯战,未及时出兵援救关羽,

  • 刘备学了刘邦的一个恶习,这是蜀汉失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皇帝中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他出身微贱草根,却从一无所有完成到富有天下的华丽转身,从人人都看不起的底层无赖,一跃成为万众仰视的大汉皇帝,其雄心和才干,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千载之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但刘邦自幼家境贫寒,不读诗书,从未收到过良好教育,长大后混迹江湖,结交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