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孙叔敖是什么人?孙叔敖诫子讲的是故事

历史上的孙叔敖是什么人?孙叔敖诫子讲的是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76 更新时间:2024/1/27 3:20:54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叔敖诫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汉时期,太史公司马迁花了18年时间写下《史记》,在这个鸿篇巨著中,司马迁特地写了一篇《循吏列传》,所谓“循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清官、廉吏、爱护百姓的官员。在司马迁心中,春秋名臣孙叔敖是第一“循吏”,因此,他把孙叔敖放在了《循吏列传》的第一位。

历史上的孙叔敖,是楚国名相、擅长治水,而且充满智慧。

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郢都人。按照现在的习惯,他应该叫芈敖,只是后人习惯称之为孙叔敖。

孙叔敖是楚国贵族出身,因为父亲曾获罪,他举荐迁到河南淮滨县境内,孟子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即《告子·下》)一文中记载“孙叔敖举于海”,实际上指的是孙叔敖曾隐居在淮滨附近。孙叔敖年幼时,曾在山上看见过一条两头蛇。按照当时的习俗,看到此蛇的人,必有灾难。孙叔敖心想:我不幸看到此蛇,不能让别人也看到它,于是斩杀了这条蛇,埋在山丘之间。后人为了纪念孙叔敖斩蛇,便把此处改名为“埋蛇岭”,至今仍存。

孙叔敖擅长治水,他率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因为有水利工程,周围的百姓纷纷迁到此地耕种。孙叔敖兴修的水利工程名叫雩娄灌区(河南境内)和芍坡(安徽境内,今称之为安丰塘),在世界水利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孙叔敖一心为民,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后来,楚庄王下令在全国举荐贤才,孙叔敖被人举荐,担任令尹(相国)。在此期间,孙叔敖改革法律,修筑城池,发展经济,楚国逐渐成为中原霸主。

需要一提的是,孙叔敖从不把改革的负担加在百姓身上。例如,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建议通过法律的形式让全国百姓都造大车,被孙叔敖劝阻,因为他觉得这样会增加百姓负担。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小,应该改铸大币,强令百姓使用。孙叔敖认为钱币的体积大小没有太大意义,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废除了“大币”。

除此之外,孙叔敖还是一位军事家,当年晋、楚大战,孙叔敖仅用30天的时间便火速打败了晋军,让楚国士气大振。

孙叔敖功劳很大,但他非常谦逊,楚庄王多次赏赐孙叔敖封地、金钱,他都不要。孙叔敖官居相国,家徒四壁,平时吃粗茶淡饭。因为没有钱买粮食,他甚至要求儿子到山上挖野菜吃。孙叔敖38岁那年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孙叔敖作为春秋名士、名臣、名相,他的品格,让后世官宦望尘莫及。

孙叔敖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则“孙叔敖诫子”的故事,彰显了孙叔敖的智慧。

《智囊全集》记载曰: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若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唯此也。”

意思是:孙叔敖知道自己将要去世后,告诫他的儿子说:我生前,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要。我死后,楚王肯定会封赏你。若赐你金银财宝,你都不要,只要一块地就行。楚国有一块地名叫寝丘,偏僻贫瘠,楚人把他当成鬼虫出没的地方,越人也认为这个地方不详。若想让咱们的子孙后代长久,你只能选这块地。

后来,孙叔敖去世,楚庄王果然要赏赐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要其他东西,也不要其他的封地,坚持要寝丘之地。楚庄王无奈,只好把孙叔敖的子孙封到寝丘。

事实证明,孙叔敖的眼光果然非常长远,春秋战国,群雄征伐,那些拥有肥沃土地的人们纷纷罹难,因为他们的土地早就成了霸主们优先争抢的资源。而孙叔敖的子孙蛰居寝丘,多年来竟然无人过问。从春秋到战国,从战国到秦末,孙叔敖的后人安然无恙。《智囊全集》云: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汉不失。

孙叔敖所选中的寝丘之地,一直被保留到汉朝时期,此时,离孙叔敖去世后已经有400年。孙叔敖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保家族400年的繁盛不衰。孙叔敖的子孙繁衍众多,一部分改为“孙”姓,一部分改为“叔”姓。

孙叔敖选一块贫瘠土地,保家族安全的故事,对后人有很大影响。无独有偶,西晋时期,有另一位大人物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这个人就是许狂。

许狂是金武帝司马炎的潜邸旧臣,跟随司马炎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攻打东吴的时候,许狂身负重伤,差点命赴黄泉。司马炎称帝后,曾提出将京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封赏给许狂,许狂坚决不要,反而要了一块西部凉州附近一片荒凉的土地。许狂的儿子们非常不理解,甚至抱怨父亲。后来八王之乱爆发,中原肥沃的土地纷纷被争抢,许多功臣之后被战火屠杀,许狂的后人却在西凉安然无恙,因为没有人看得上他们的封地。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说:

《左传》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时候,因为拥有好的东西,反而成了灾难。无论任何时候,大多数人都挑选上等的东西占为己有,然而,却没有预见未来的发展。只有眼光长远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商鞅被车裂后,他的那些改革制度为何会留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被车裂后,他的那些改革制度为何会留下来?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战国时代各国相互绞杀了几百年,主战场的中原豪强群起,各国文化武功灿烂,非凡者数不胜数,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之前没人看得上的秦国,这确实有些出人意料,秦孝公上位时的秦国已即将沦落为“二流国家”,还经常遭到魏国的打压,

  • 荒淫大帝石虎搜掠数万美女编选“仪仗队”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石勒的皇后刘氏很有胆略。石勒生前,常和她一起决断朝中政事,辅佐老石建功立业,“有吕后之风,而不妒忌更过之”。刘氏不堪被幽禁的命运,就暗中与彭城王石堪会面,哭泣之后,说:“先帝刚刚晏驾,丞相即骄蛮如此,皇祚不久当灭,王爷您有什么打算?”网络配图石堪原姓田,是石勒养子,勇武有谋,他一腔忠愤地回答:“先帝

  • 洪秀全贪图安乐,未纳贤言致天国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可是最后却失败了,据说是当时洪秀全占领南京后,为采纳贤士良策,那是什么原因呢?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跟随洪秀全打天下的将士。罗大纲,少怀大志,成年之后,游侠江湖,曾组建"三合会"率饥民暴动。以后进入广西,加入"天地会",活动于浔、梧、永安、荔浦等地,攻城略邑,突袭清军。洪秀全起兵

  • 郑和下西洋的成果:创造世界航海历史的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为何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航海远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又有哪些呢?这些特点里又有哪些是优势,哪些是劣势呢?以何种依据用来区分郑和下西洋特点中的优劣势呢?接下来围绕着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作出如下的分析。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时间比较早的活动

  • 史上最坎坷的名将之路 太多倒霉事都被他遇上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俞大猷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与戚继光齐名,并称为“俞龙戚虎”。然而,俞大猷的名将之路却并不顺利。网络配图俞大猷出身将门,深通兵法,并练就了一身绝世武功。文方面也不差,从小学习仲尼之道,十五岁中秀才,熟知《易经》,常与人赋诗论学。二十岁那年,俞大猷接了父亲的班,袭世职百户,随后中武进士,升任千

  • 海德里希为什么那么傻:出行不带贴身侍卫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海德里希为什么那么傻?海德里希当时怎么会坐上没有防弹设备的车子,而且还没有自己的贴身护卫,这可以说是玩命。图片来源于网络事实上,海德里希不带自己的警卫出巡,原因是他根本就没有把那些防抗游击队放在自己眼里,他当时不幸遇刺身亡,其实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坐上防弹车或者说带上自己的警卫,而是当事司机在遇险时

  • 北魏道武帝晚年暴虐:见小姨漂亮 杀其夫娶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常服食一种叫“寒食散”的补药,其中矿物质的提成物对人体很有害,使得这位不到四十岁的皇帝屡屡病发,或数日不食,或数夜不睡,精神忧闷不安,有时,他整晚整晚地自言自语,好像对身旁别人看不见的鬼物说话。网络配图白天上朝时,他又喜怒无常,追思朝臣旧恶前怨,大加杀害。见到大臣脸色有异,或呼吸不

  • 揭秘史上对刘邦长孙刘襄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第一个孙子,他的父亲刘肥也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只不过是庶出。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第二年正月将刘肥封为了齐王,刘襄便也被封为了齐国王太子。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刘襄继承了他父亲刘肥的王位,被封为“齐哀王”,公元前188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汉惠帝刘盈驾崩后,

  • 该如何客观评价明朝将领洪承畴的降清的举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洪承畴投降清朝这一件事,在千余年的历史当中,一直是让人们议论纷纷的。有些人说洪承畴是叛徒,而有些人认为清朝是民心所向,千里马就该遇到伯乐,但是,关于洪承畴为什么降清,到底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历史的资料当中我们其实是可以知道的,关于归降清朝这一件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一开始,洪承畴是

  • 扒一扒明朝重臣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洪承畴一生丰功伟绩无数,被人敬仰,同时也被人唾骂着。一个人永远都在不断的前进着,为自己想要努力的东西不断的奋斗着。虽有那么多的成就,但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不知道众人对洪承畴的死如何评价的,都各掺一半吧。图片来源于网络其实洪承畴是自然死亡的,他也算得上安然死去了,终于要摆脱世人对他的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