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齐齐武帝遭遇了什么打击导致其最终病故?

南齐齐武帝遭遇了什么打击导致其最终病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15 17:09:18

永明十年夏四月十五日辛丑,大司马豫章王萧嶷薨,年四十九。这是齐武帝萧赜自父亲萧道成死后遭受的最大打击。萧赜与萧嶷一母所生,兄友弟恭,关系十分融洽,正如萧赜自己所说,“友于之深,情兼家国”。无论接见故交好友,还是机密事宜,即便在萧赜所喜爱的景阳楼这样的私密场所,往往也“唯豫章王一人在席”。对这样贴心手足兄弟的死,齐武帝悲痛万分,半年之间,诏书累下,不能自已,“哀痛特至,至冬乃举乐宴朝臣,上歔欷流涕”,以至于再次登上景阳楼时,悲从中来,下令毁去。一直到来年初,太子萧长懋依旧能感觉出父王的悲伤,试图为萧嶷镌勒一通极好的碑文,以慰藉其痛苦。

永明十一年春正月,正辛勤奔波于豫章王萧嶷碑文的文惠太子萧长懋忽然抱病。虽然萧长懋由于肥胖,身体一向不好。但这一次明显不同,齐武帝在探视之后,被近臣察觉面有忧色。很快,太子的病情急转直下,二十五日丙子,文惠太子薨。还没能从萧嶷的死中恢复的齐武帝萧赜,又遭遇当头一棒。

萧嶷的死,在亲情上重创了齐武帝;萧长懋的死,则从感情与政治两方面沉重打击了萧赜的精神。萧齐王朝从草创之初,便确定了“系废兴于太子”的方针,从父亲萧道成到自己,在太子萧长懋的培养上,花费了无数的心血。而如今皇帝已经五十四岁,垂暮迟迟,朝野上下,从皇帝到百官,都已经认为太子“旦暮继体”,国家将顺利地延续下去。突然之间晚年丧子,国家无嗣,多年辛苦毁于一旦。萧嶷之死,皇帝还能够诏书累下,痛诉哀思;萧长懋之死,便已经口不能言,“上幸东宫,临哭尽哀”,只能到灵前痛哭一场。非但是哭丧子之痛,更是哭国本动摇,无以为继。

而上苍似乎也降罪于皇帝本人,从永明十一年三月开始,阴雨绵绵,中间又或夹杂冰雹、大风等等,水旱成灾,风水为祸。五、六、七月,皇帝不仅仅要伤心于家事,还忧心于天下,诏书不断,赈济灾民,免除赋税,忙得不可开交。

这一年,是萧齐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齐武帝萧赜五十四岁,魏孝文帝二十六岁。在齐武帝焦头烂额之时,并没有想到,万里之遥的北方,另一场大风波正在等待着自己。

从两年前的太和十五年起,刚刚亲政一年多的魏孝文帝,在北疆的平城开始了自己“四海移风,要荒革俗”的政治、法律、礼仪等改革。然而旧贵族强大的阻力让孝文帝明白,在旧势力集中的平城进行改革是不可能的。在和元澄等亲贵心腹交流中,孝文帝说:“国家从北方兴起,虽然现在富有四海,但毕竟是用武之地,不利于文治,移风易俗,太过困难。唯有中原,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适合的核心。”为了减少来自保守的鲜卑贵族的压力,用南征的名义进行迁都,成为魏孝文帝的高明手段。太和十六年四月之后,原本计划将平城建设为万邦来朝中心的计划宣告停止,伴之以秘密的南迁筹划。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之后,从太和十七年春天开始,魏孝文帝大会群臣,亲令龟卜,正式将“南伐”提上议事日程。并且特别关注了逃亡北方的刘宋王朝遗脉刘昶,将吊民伐罪、为刘氏复仇,作为一个很好的战争借口。

为了对内掩饰迁都的真正战略意图,魏孝文帝并没有对齐武帝萧赜隐瞒“南伐”的举动。《南齐书·魏虏传》称“宏亦欲南侵徐、豫,于淮、泗间大积马刍。十一年,遣露布并上书,称当南寇”。在大会群臣之后,正月十四日乙丑,魏孝文帝派遣邢峦、刘承叔二人带领使团,于四月抵达南京,将“露布”即战书,和孝文帝的亲笔信送到了萧赜的面前。

与此同时,南朝前线的情报人员也向齐武帝发回消息。永明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癸卯,晋安王萧子懋出任雍州刺史,齐武帝敕以边略称:“吾比连得诸处,所说不异,虏必无敢送死理。”显然,此时的齐武帝错误地理解了魏孝文帝传递的信息,认为北军只是虚张声势,不会大举南侵。对于北方的部分异动,萧赜让雍州、荆州、郢州各自准备了数千人以作应对,同时吩咐“可使人数往南阳舞阴诸要处参觇”,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打探消息和预警上。与此同时,还赐萧子懋“杜预手所定《左传》及《古今善言》”等书,并称“知汝常以书读在心,足为深欣也”。可见,此时的萧赜最关心的是儿子的成长,并没有将北方的异动放在心上。

在邢峦等人抵达南京,拿到战书之后,齐武帝萧赜依旧判断北方只是虚言恫吓。四月初三日癸未,邢峦、刘承叔等率领使团到达建康。二十三日癸卯,以刘灵哲为兖州刺史;五月二十一日庚午,以萧惠休为徐州刺史。二十七日丙子,以宜都王铿代替庐陵王子卿为南豫州刺史。仔细观察这几项变动,刘灵哲乃宿将刘怀珍之子,史传中有其孝义之行而无一丝战功;萧惠休乃萧齐皇室恩主萧思话之子,此前亦无任何战绩。庐陵王子卿,在镇荒唐,嬉戏军事。宜都王的任命显然是因为庐陵王实在不像话。从上述军政调整,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萧赜对于魏孝文帝的“南伐”是没有太看重的,边防将领、布置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否则不应仅安排幼王与功臣宿将之后驻守徐州、兖州这样的前线重镇,而不安排朝廷的主要武将。显然,齐武帝萧赜此时的形势判断,依然以为北方“必无敢送死理”。这是萧齐王朝对于魏孝文帝战略意图的一次重大误解。

魏孝文帝的步伐,并没有受萧赜主观意志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政治与舆论准备,太和十七年六月初七日,“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魏孝文帝正式启动了南征计划。与此同时,“征兵秦雍,大期秋季阅集洛阳”,调动各地州镇兵,向洛阳集结。七月初十日戊午,“中外戒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部队调配等工作。北方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起来,各地军队调动越来越频繁。到了八月初九日丁亥,“帝辞永固陵”。十一日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馀万”,兵锋直指南方。

在万里之遥的平城紧锣密鼓筹备南伐时,迭经丧兄失子之痛又焦心于水旱成灾的齐武帝萧赜病倒了。七月,上不豫。二十日戊辰,“虏侵边,戊辰,遣江州刺史陈显达镇雍州樊城”。显然,在二十日之前,齐武帝萧赜得到了一条重要的边疆警讯。根据前文萧子懋出镇雍州时萧赜的吩咐,很容易推断出是南阳舞阴等地传来了魏孝文帝诏造河桥、各地州镇兵向洛阳云集的确切消息。这一情报,让朝野上下“忧惶”万分,认为 “戎事不小”,又将孝文帝的南伐解读为一场严肃而来势汹汹的战争。

确实,魏孝文帝的迁都,“外示南讨”,为了胁迫旧贵族南下,动员天下百万大军,声势浩荡。当年苻坚、拓跋焘的南征,也不过如此。那两次南北之战,虽然最后都是南方得胜,但无论淝水、瓜步,南朝都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淝水战胜,谢安尚且断屐齿而不知;瓜步之危,宋文帝北望而悔封狼居胥。如今,这样的国家危亡关头,又出现在齐武帝萧赜与满朝文武的面前。这就是齐武帝萧赜为首的萧齐王朝,对于北方的行动产生的第二次误读。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永明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前后的情形。边疆警讯传来,北方大举南侵,来势汹汹,皇帝原来的形势判断失误,错过了应对的大好时机。皇帝为此忧惧疾笃,紧急派遣陈显达这样“当今将略,足委以边事”、“身极鼎将”的朝廷“爪牙柱石”前往北方前线,替代雅好文事的晋安王子懋,统筹战事;朝野上下惶恐万分,如竟陵王萧子良之流开始招募私兵,王融等人开始谋划拥立萧子良,并得到了士族舆论的理解(“若不立长君,无以镇安四海。王融虽为身计,实安社稷”)。可以想见,当其时,整个南朝朝廷与皇帝,其内心惊慌失措与忧惧惶恐到了何等地步。

由于年代的久远,并没有材料可以告诉我们萧赜究竟是何时病倒的。但根据情理推断,从萧嶷、萧长懋的相继去世,从永明十一年开始,萧赜的身体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这是毋庸质疑的。本纪称七月,萧赜开始不豫,并没有明确系日。紧接着称“虏侵边,戊辰,遣江州刺史陈显达镇雍州樊城”,“戊辰”放置在“虏侵边”之后,不禁让人遐想,萧赜恰巧在此时病倒,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然而无论萧赜的病情源于何时,在七月二十日发展到什么程度,北朝南侵的消息无疑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

豫章王萧嶷曾对齐武帝萧赜说:“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齐武帝萧赜回答称:“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齐武帝萧赜并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治总大体,以富国为先”、“府藏内充,民鲜劳役”,在统治的后期,甚至开始规划北伐,准备收复中原失地,其雄心与国力,彰显出永明之治是自宋文帝元嘉之后,南朝又一个强大昌盛的年代。然而萧嶷、萧长懋的相继去世,让皇帝处于一种极度虚弱的状态,而魏孝文帝来势汹汹的南伐,把虚弱的齐武帝逼上了绝路。

永明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躺在延昌殿的齐武帝,或许正在回望自己的一生,但更多是在纠结眼前的困境。自己病重垂危,命不久矣;皇太孙刚刚册封,立足未稳;朝野上下,忧心忡忡,流言纷纷。严重而无解的时局,深深地了伤害萧赜的身心。他无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忧心于“皇业艰难,万机事重”,更害怕于“魏军将至”,病情急剧一发不可收拾。就在北边警讯传到不到一个月,派遣陈显达出镇之后仅仅十天,七月三十日戊寅,齐武帝萧赜,留下了“不能无遗虑耳”的遗言,驾崩于延昌殿,终年五十四岁。而在他死后仅仅七年,烜赫一时的萧齐王朝,灰飞烟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早官二代:周瑜之子竟是三国官二代的始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如今官二代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句“我爸是李刚”更是把官二代推向了潮头,成为史上最牛官二代事件,其实李刚们并不知道,早在17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就已经演绎了一幕更牛的官二代事件,那就是三国时周瑜的儿子周胤事件。周瑜是三国名将,他不仅长得帅气而且军事才能非凡,多谋善断又精于音乐,官拜大都督

  • 解密:历史上的名医华佗到底是没有医德的医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古代名医华佗为谁所杀,华佗之后的名医是谁,历史上真的有华佗这个人吗

    导读:华佗是历史上的名医,这众所周知,但是华佗本不是医生,而是士人,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也许就不是人人皆知了。那么一个爱好中医学的士人,为什么会遭到曹操杀害,又为什么会有人说他医德沦丧呢?一、华佗是半道出家的医生据史料记载,华佗是安徽亳州市人,与曹操是同城老乡。华佗的事迹虽然《三国志》和《后汉书

  • 金朝名将兀术生平简介:其实兀术该叫完颜宗弼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有胆略,善射。初从完颜宗望追击辽天祚帝于鸳鸯泺,1125年,随军攻宋,克汤阴,参加围攻东京。1128年,率军攻山东,击败宋军数万,连克青州、临朐等城。1129年,复率军攻宋,先

  • 戚继光曾斩杀违抗军令的儿子?戚继光杀儿子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军令畅达是什么意思,戚继光有几个儿子,违抗军令后果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

  • 揭明武宗朱厚照身世之谜:明武宗生母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正确评价,朱由校的生母是谁,明武宗朱厚照儿子

    明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为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的独生子。明孝宗与张皇后一生恩爱,除张皇后外没有在纳一个嫔妃。就是关于他们的这个独生子的身世,还惹出了一个轰动朝野的大案子——郑旺妖言案。在案子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离奇的身世谜案。 皇子非张皇后所生而是婢女郑金莲所生?“皇上喜得龙子,大赦天下,许万民

  • 三国历史上被曹操秋后算账的无名之辈都有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备一生犯的错,孙权有什么过人之处,王平与谁不和

    导读:在曹操擒吕布、破袁绍、征荆州、统一北方,一步步迈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除他的宿敌刘备、孙权明里与之对抗外,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人暗地里与之为敌,他们有的偷偷谋划要除掉曹操,有的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公开贬斥大加鞭挞,但最终都未能逃脱曹操的“秋后算账”,有的被杀有的被诛灭九族,实在令人惋惜。先说说结局比

  • 从宫女到皇太后的传奇:朱常洛生母王恭妃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大明王朝朱常洛儿子,太平公主秘史李隆基,朱祁钰的妃子

    孝靖皇后王氏(1565年2月27日-1611年10月18日),宣府都司左卫人(原属河北宣化,现属河北张家口怀安县)。明神宗之皇贵妃,明光宗、云梦公主朱轩嫄之生母。初为宫女,万历十年封恭妃,三十四年晋封皇贵妃,三十九年九月去世。其孙明熹宗登极后,追封她为皇(太)后。从宫女到皇后,听起来位极尊贵,其实由

  • 三国历史上哪几位小妾修成了正果而成功的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炎有多少个老婆,历史上的有名的妾室,正史中秦琼厉害吗

    曹操夫人卞氏曹操一生共有十五位妻妾,前三位依次是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结发妻子丁夫人没有生育,刘夫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叫曹昂,女儿叫清河长公主,刘夫人早死,其子女托付丁夫人抚养,曹操征张绣,其子曹昂阵亡,丁夫人爱子心切从此返回娘家,曹操多次去接无奈丁夫人心如死灰情愿织布为生也不愿与曹操再续前缘。恰

  • 揭秘:春秋战国历史上死的最蹊跷的国君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冉闵为什么不能上历史,战国人质是怎么回事,历史上的弑君事件

    导读:春秋战国的时候,各诸侯国的国君得不到寿终正寝的数不胜数,他们当中,有被弑杀而死的,有暴病而亡的,有战败被砍头的,也有横剑自刎的。在众多诸侯中,有一个人的死法却极其独特也一直令人费解,那就是陈桓公的死。陈桓公的死,《春秋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分别是:“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正月甲

  •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敢于挑战皇权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是谁,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历史上最聪明的谋士

    导读:郑庄公名叫寤生,谐音误生,为啥叫寤生?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是从妈妈的产道内横着出来的,其母难产所以对他厌恶,取名寤生。郑庄公的出生就预示着他是一个极具叛逆精神的人。一,排除异己独揽朝政郑武公的原配武姜生育两个公子,长子就是寤生,次子叫段,武姜喜爱段因此多次提出立小儿子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前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