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白痴皇帝:肉粥皇帝司马衷

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白痴皇帝:肉粥皇帝司马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905 更新时间:2024/1/24 4:35:18

西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凭借着祖宗遗留下来的丰厚家业,在皇宫发了几条进兵的诏书后,吴主孙皓便自缚而降,统一大业就这么举重若轻的完成了。晋武帝在佩服完自己的英明神武后,便一头扎进后宫发展第三产业去了,一口气解决了一万多名青年女子在后宫就业的问题。在皇帝的带头垂范下,几乎整个晋王朝的统治阶层都沉醉在盛世大联欢的繁荣局面之中,争相奢侈——你用蜡烛当柴禾,我就用蜂蜜刷锅(这锅刷的,还不如不刷呢);你香料涂墙,我就用赤石脂涂墙(看来我们现在家居装修业落后人家1700年啊),一个比一个能拉动内需。

晋武帝坐着羊车广施恩泽几年后,觉得应该选继承人了,于是大笔一挥,立自己的长子司马衷为太子。这件事情做的够荒唐,因为连大臣们都知道司马衷是个如假包换的智障青年,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太子呢。于是群臣上书劝谏的不少,更有一个大臣借着酒劲上殿,哭爹喊娘的指着皇帝宝座连说可惜。时间一长,晋武帝自己也就犯了嘀咕,难道我的儿子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为了验证真假,晋武帝有一天叫人给太子送去了一叠公文,让他批复,结果第二天太子批复的公文送到案头,晋武帝看着上面写的头头是道,大放宽心,高兴的对群臣说,谁说太子傻,我看不比我差,就此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可是晋武帝哪里知道,太子的批复都是东宫里的人代写的,是典型的作弊,可笑的晋武帝搞了次免检考试,就断定太子不是痴呆,国家大事如此草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著名白痴皇帝就这样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历史舞台,结果表演的一塌糊涂,不但把自己的命都赔了进去,甚至连舞台都被少数民族抢去一大半用来排练“五胡乱华”了,这恐怕是晋武帝永远不会想到的吧。

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可是自己的孩子是先天痴呆却看不出来的,唯有晋武帝一人,不知道晋武帝本人脑子是不是也有问题呢,这只能等待历史学家们的严谨考证来回答了。

白痴皇帝司马衷其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先天愚痴的皇帝,他就是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由于其兄早年夭折,他便成了晋武帝实际上的长子。司马衷天生愚钝,呆傻而不明世理。但这仍未挡住他9岁时被立为太子。有一天,司马衷在皇宫的御花园游玩,见池塘中青蛙正呱呱鸣叫,他扯住一位侍从的衣襟问:“青蛙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侍从早已熟知如何糊弄这位傻太子,便应道:“青蛙在官家地里时便为官家叫,在百姓的自家地里时,便是为私家叫。”司马衷听后,认为侍从言之有理,还赏了银子给侍从。还有一次,晋武帝正在朝堂上与大臣商议如何救助饥荒的灾民,司马衷走了进来,听了一会儿,嗤嗤地笑:“父皇,怎么会有人饿死呢?发大水淹了庄稼,没有馒头吃,就吃肉好了,这些人怎么会饿死呢?真是一帮傻百姓。”司马衷的这番话令朝堂上一片哑然,司马炎也只能挥挥手,叫人把他这个傻太子带走。

晋武帝司马炎当然知道,如果有朝一日,把江山交给司马衷会是什么结果,但他的杨皇后却为了自己生的儿子司马衷能继承皇位,多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回答他,司马炎也不想在后人面前落个离经叛道的名声。于是,他给儿子找了好几位声名显赫、满腹经纶的学士为太子太傅,他只想着名师出高徒,却不想朽木怎可雕镂呢?当司马衷年纪渐长后,司马炎为儿子选了太子妃,可他又怕司马衷不懂闺幄之趣,便让自己的才人去侍奉儿子。不久,才人有孕,为司马炎生下了孙子司马。但司马衷整日除了玩泥巴,仍是不堪教诲,几年下来,学识没有一点长进,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认识。有一回司马衷在父皇吃饭时,三岁的司马走了进来,司马衷问:“这是哪里来的小孩子?”司马炎只能苦笑道:“记住!这是你儿子!”

司马炎死后的当天,32岁的太子司马衷登上了皇位,为晋惠帝。他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把治理国家的大权放任他人。从司马衷登基起,天下就陷入了无序的动荡的灾难之中,大臣们纷纷投靠握有实权的皇亲国戚,党争与内讧此起彼伏。这场皇室宗亲的权力大战一直打了16年,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当了16年糊涂皇帝的司马衷,当然不会知道这场浩劫是他带来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嘴衔着吃了一半的大饼,突然暴亡。终年48。司马衷因何而死,也就成了一个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辩机和尚是谁?揭秘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偷情疑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阳公主和辩机欢爱,历史上的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高阳公主和辩机的电影

    辩机,生年不详,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并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与唐太宗之爱女高阳公主私通,后来高阳公主相赠之金宝神枕失窃,御史庭审之时发案上奏,发现高阳公主与辩机的私情,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斩。辩机其人辩机的家世和详细履历,今已难以

  • 永乐皇帝朱棣的身世之谜:谁才是他的母亲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高炽母亲是谁,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谁,朱棣母亲是朝鲜人

    第一个妈妈:皇后马秀英称朱棣的母亲为马皇后,最为广泛。在清人朱好阳编纂的《历代陵寝备考》中有记载,“后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这里说得十分清楚了,朱棣为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这一说法,来源于明朝当时的史书,如《太祖实录》、《太宗实录》、《靖难事迹》、《玉牒》等。《靖难事

  • 唐高宗李治昏庸之谜: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玄宗为什么变化那么大,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唐高宗灭高句丽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风眩病,眼睛无法看东西,就让武则天替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权,于是人们对唐高宗的昏庸就坚信不疑了。不过,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

  • 历史上最悲催的太子:章怀太子李贤被母亲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贤是不是武则天生的,北魏太子的生母都会被处死吗,李贤和上官婉儿的关系

    唐高宗李治无疑是个“妻管严”,谁让他年轻时因荷尔蒙分泌过盛,不计后果的和他的小妈,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被封分为才人的武则天青春年“骚”时有一腿呢。历史无数次辩证的告诉我们,宫廷偷情,也得选择好对象,否则一旦遇上象武则天这样颇有心机,又有野心,还有手腕的女人,你一辈子都得战战兢兢的活在别人的淫

  • 史上最具特色的选太子方法:用十名美女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有多少太子,历史上最老的太子,历史上最小的太皇太后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帝选太子的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册封太子;另外一种就是群臣联名举荐。但是在宋朝,宋高宗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选举太子的方式——用处女选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宋高宗为何要用处女来选太子呢?继承皇位的宋孝宗赵睿继承宋高宗之皇位的宋孝宗赵睿是所有宋

  •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平之谜:王阳明用兵真如神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宁王朱宸濠,王守仁为什么要平叛宁王,宁王朱宸濠与朱厚照啥关系

    动心为耻明弘治元年(1488年),江西布政使参议诸养和的千金小姐出嫁。拜堂之时,却四处寻不见新郎。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阳真君的铁柱宫,发现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长学习打坐。这位新郎就是王阳明,自幼读书,常静坐凝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

  • 安禄山是怎样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与唐玄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安禄山简介,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安禄山为什么反唐

    导读: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的安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能赢得唐玄宗的极大信任有他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原因,也有当时他的处境比较巧妙满足玄宗要求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世走向了衰微,安史之乱也被看做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在分析安史之乱爆

  • 好皇帝名垂青史:个性皇帝朱厚照也能青史留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像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弘治五年(1492年)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即皇帝位,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故后世又称他为正德帝。朱厚照一生共在位16年,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一生纵情声色,荒淫暴戾,是为世人所

  • 明朝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流氓皇帝朱厚照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朱重八的威风,朱棣的能耐,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就只剩下小流氓风度了。厚照小的时候很爱读书听课,当然那时候他别无选择,因为大明的皇宫里除了女人多以外,也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厚照的爹孝宗觉得应该加强儿子的素质教育,所以经常让他做户外活动。这一户外就不得了了,小厚照发现,宫里

  • 奇怪的信仰:明朝皇帝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