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高宗李治昏庸之谜: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

唐高宗李治昏庸之谜: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003 更新时间:2024/1/18 22:20:19

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被人们严重低估?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在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诸子中排行第三。由于他得了风眩病,眼睛无法看东西,就让武则天替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权,于是人们对唐高宗的昏庸就坚信不疑了。不过,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

李治是唐朝第三代君主,在位33年。由于病弱,655年,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他就让武则天参与朝政,时人称为“二圣”。对唐高宗在历史上的作用,一般认为他是个昏庸之主。范文澜先生说:“唐高宗临朝,臣下来奏事,不会作判断,要宰相提出意见,才算自己有了主意。他这种昏懦的性格,势必扶植起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引导国家从乱到亡的道路。”这样的说法,把唐高宗这个人彻底否定了。

主张高宗昏庸的观点认为唐高宗患风眩不能视物,百官奏本常由武后代为参决。自显庆五年(660年)起,政事都委托给武后,权力和皇帝相等。但武则天不久就作威作福,连唐高宗要办的事也受她控制,唐高宗十分不满。麟德元年(664年),武后常让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上告。高宗大怒,找西台侍郎上官仪来商量。上官仪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允,请废之。”唐高宗就命上官仪起草废皇后诏书。不料武后安插在唐高宗身边的耳目随即将此事报告武后,武后立刻到高宗面前解释。唐高宗昏庸懦弱,心有不忍,又怕武后发怒,竟说:“我本来没有废你的心思,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后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王伏胜和废太子李忠谋反,都被处死,与上官仪有来往的大批朝官,都遭流放或贬官。从此,每当唐高宗上朝,武后都坐在帘后,大小政事都参与裁决,升黜官员或生死大事,都凭武后决定。此后,唐高宗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直至弘道元年(683年)在洛阳宫中病死。

与其相反的观点认为,说唐高宗昏庸是缺乏根据的。说他“昏庸”,最早见于《新唐书》。《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传》说:“(武后)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也懦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同书卷105《长孙无忌传》也说:“帝暗于听受。”同卷《褚遂良传》说:“帝昏懦,牵于武后。”欧阳修说他昏庸的主要论据,认为唐高宗为武则天所控制,并按其旨意贬杀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

其实,褚遂良被贬在武则天当皇后之前,长孙无忌的被杀,是在武则天当上皇后不久的事情。一些专家认为,这时的武则天还没有把皇后的位子坐热,怎么就能够“盗威福”贬杀高宗的顾命大臣?实际上,贬杀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唐高宗自己。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过程中,这两位老臣坚决反对,而一心想立武则天的是唐高宗,因而他是武则天最有力的支持者,很明显,褚遂良、长孙无忌和唐高宗在立武后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不仅如此,长孙无忌凭着国舅的地位,专横跋扈,而褚遂良以顾托之重,也是“悖戾犯上”。两人以元老重任自居,一心想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只是想着曾经对唐高宗有功,根本没有把高宗放到皇帝应有的崇高地位,而唐高宗此时血气方刚,对他们的表现早已不满。当许敬宗诬陷两人时,唐高宗不派人仔细调查,立即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地,安置到边远的黔州。已死于贬地的褚遂良,也被削去官爵。两人的儿子都在放逐途中被处死。可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被杀,是武则天的心愿,但更是高宗的旨意。整个过程中根本不存在唐高宗被武则天控制的问题,唐高宗的昏庸无从谈起。

一些人认为,高宗显庆以后,唐中央政府与吐蕃、突厥、高丽等或战或和,以及研讨方略、奖惩将士等全系唐高宗决策,对公卿宰臣的任用黜陟也是如此。从唐高宗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共经历了7年时间,武则天的力量主要是在这个时期集聚起来的,而在此之前,武则天虽然预问朝政,但权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唐高宗在位的业绩:

唐高宗在位前14年中,他的政绩之荦荦大者主要有:一、他继续推行了唐太宗时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二、唐高宗在位前期,至少是尚能维持国力于不坠,而统治区域还稍有扩展。三、唐高宗在位期间社会经济仍在向上发展。唐高宗政绩之所以史书记载较少,也不突出,其原因可能是即位初期元老勋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权重,精明而又有才干的武则天为皇后后,又直接参与执政。

也有人指出,唐高宗根本没有昏庸之举。在即位之前,曾参决朝政,颇得唐太宗称赞。即位之初,也勤于国政,每日临朝,孜孜不倦。他不仅能够遵循唐太宗的大政方针,而且也表现出了管理国家的才干。具体表现在他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他令长孙无忌等修成《永徽律》,还逐条对之进行注释,写成《唐律疏议》30卷颁行天下。他在即位之初,鼓励臣下进谏,他自己也能很好纳谏。他赏罚分明,对贪赃违法者坚决予以打击,不留一点情面。褚遂良就是因为低价强买中书省翻译人员的土地,被左迁为同州刺史。他维护了国家统一,讨伐西突厥,巩固了唐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他有过错,如容忍和支持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的残酷迫害,在对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处理上,也没有很好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个昏庸之君。用昏庸来解释武则天参预朝政的原因,显然是不妥的。

上元二年(675年),高宗风眩症加重,曾想禅位给则天皇后,“使摄知国政”,正式临朝称制。宰相郝处俊进谏说:“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中书侍郎李义琰也附和郝处俊的意见,高宗无奈作罢。如果说高宗不是昏庸之君,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但如果我们说他真是个昏庸国君,那么史书上描述他尊礼大臣,问百姓疾苦,称为“永徽之政,有贞观遗风”,这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所谓的唐高宗“昏庸”,至今仍是一谜,令我们左右为难,无法圆满解释。

唐高宗李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悲催的太子:章怀太子李贤被母亲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贤是不是武则天生的,北魏太子的生母都会被处死吗,李贤和上官婉儿的关系

    唐高宗李治无疑是个“妻管严”,谁让他年轻时因荷尔蒙分泌过盛,不计后果的和他的小妈,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被封分为才人的武则天青春年“骚”时有一腿呢。历史无数次辩证的告诉我们,宫廷偷情,也得选择好对象,否则一旦遇上象武则天这样颇有心机,又有野心,还有手腕的女人,你一辈子都得战战兢兢的活在别人的淫

  • 史上最具特色的选太子方法:用十名美女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上有多少太子,历史上最老的太子,历史上最小的太皇太后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皇帝选太子的方式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皇帝根据“立长不立幼”的古训册封太子;另外一种就是群臣联名举荐。但是在宋朝,宋高宗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选举太子的方式——用处女选太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宋高宗为何要用处女来选太子呢?继承皇位的宋孝宗赵睿继承宋高宗之皇位的宋孝宗赵睿是所有宋

  • 宁王朱宸濠叛乱被平之谜:王阳明用兵真如神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代宁王朱宸濠,王守仁为什么要平叛宁王,宁王朱宸濠与朱厚照啥关系

    动心为耻明弘治元年(1488年),江西布政使参议诸养和的千金小姐出嫁。拜堂之时,却四处寻不见新郎。第二天早上,找到旌阳真君的铁柱宫,发现新郎如泥胎一般,和一位道长学习打坐。这位新郎就是王阳明,自幼读书,常静坐凝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

  • 安禄山是怎样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与唐玄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安禄山简介,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安禄山为什么反唐

    导读: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的安禄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能赢得唐玄宗的极大信任有他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原因,也有当时他的处境比较巧妙满足玄宗要求的原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世走向了衰微,安史之乱也被看做是封建社会发展的转折点,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我们在分析安史之乱爆

  • 好皇帝名垂青史:个性皇帝朱厚照也能青史留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像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是明朝历史上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弘治五年(1492年)被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即皇帝位,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故后世又称他为正德帝。朱厚照一生共在位16年,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一生纵情声色,荒淫暴戾,是为世人所

  • 明朝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流氓皇帝朱厚照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朱重八的威风,朱棣的能耐,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就只剩下小流氓风度了。厚照小的时候很爱读书听课,当然那时候他别无选择,因为大明的皇宫里除了女人多以外,也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厚照的爹孝宗觉得应该加强儿子的素质教育,所以经常让他做户外活动。这一户外就不得了了,小厚照发现,宫里

  • 奇怪的信仰:明朝皇帝朱厚照信奉伊斯兰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

  • 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案: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康熙二十四年

  • 朱厚照是不是个好皇帝?荒唐却颇有番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东宫的随侍太监中,刘瑾、马

  •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之谜:出神入化为何失传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靖是唐太宗的亲密伙伴,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天可见的有限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样出神入化地运用他独到的兵法克敌制胜的记录,但他的兵法并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关他的兵法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后人辑佚而成的。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