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在位时一直都没有立太子,原因是什么?

赵匡胤在位时一直都没有立太子,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33 更新时间:2024/1/28 5:56:33

预立太子是古代皇帝最为关心的事情,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生的“业绩”是可圈可点的,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自强自立的处世做派,从四处游历到投身军中,从籍籍无名到屡立战功,大概骨子里流淌着军人家族的血液,就已经注定他非凡的一生,能够不依靠家族势力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在史书上也是凤毛麟角。

但以他这样出色的“领导”能力,能够洞悉全国局势的情况下,却做了一件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情,那就是赵匡胤在位时,为何始终不愿意立太子呢?要知道争夺皇位是各朝各代引起整个国家血雨腥风的源头,难道聪明一世的赵匡胤在如此关键的事情上犯了糊涂吗?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回顾下历史事件。

慧眼识“雄”

“五代十国”是中国史上国家分裂、秩序混乱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除了有先后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之外,同时还并存着十个国家的割据政权,因此而被称之为“五代十国”。 赵匡胤则出生在五代十国的中期。

五代十国历时53年,在这五十多年中,经历这么多朝代的变迁,可想而知当时的大环境是战争不断,只要是有点本事的人都会称霸一方,不断壮大自已的势力,以谋大业。

以出身于军人家庭的赵匡胤,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必定会选择一方势力投靠,他最终选择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赵匡胤慧眼识“雄”,郭威称帝,建立了后周,赵匡胤直接官拜滑州副指挥使,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宋史·太祖纪一》中记载:“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杯酒释兵权

我们都知道“杯酒释兵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朝廷中分散的大权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实现中央集权制,这也是每个坐上龙椅之人最先考虑的要素之一。

我们往前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当年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异姓王们先后被废杀,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安定政治局势,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比如众所周知的“胡蓝之狱”, 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尽。

赵匡胤这个被“皇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人自然也会有同样的心性。一日,他与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这些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言外之意,有你们在,我怎么能过得消停呢?于是这些将领们为了保住自已的脑袋,在第二天纷纷辞职卸任,赵匡胤一一敕准,并且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回家养老。

可能每个坐上皇位的人都会本能的多疑,而赵匡胤是用较为“温和”的手段杜绝了以后有人谋权篡位的念头。

赵匡胤的四子

从史料上我们得知,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

在这四个儿子当中,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均是早夭,说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这两个儿子自不在继承人的考虑范围内。

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可以说是比较出色的一个了,在世袭制的当时应该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只是“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在赵匡胤去世时才17岁,有次子在,以立嫡立长的顺位制情况下,大概还没有轮到他立太子的机会。

通过对赵匡胤儿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在选择继承人上面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并且对唯一可信任的次子赵德昭也没有立为太子,甚至连王位都不曾赐予,以赵匡胤的眼光和格局做出此举应该有不为人知的自身想法。

金匮之盟

根据史料上记载,赵匡胤是离奇去世的,史上更有“烛影斧声”一说,认为赵匡胤是被意图篡位的赵光义所谋杀。

当众人都在怀疑赵光义谋权篡位的时候,一纸“金匮之盟”使整个事件逐渐打消了众人的疑虑。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杜太后生病时,与太祖和赵普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也许有人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但根据以上赘述的内容上来分析,以赵匡胤的头脑和一直给儿子未封王的情况下,“金匮之盟”属实的可能性较大。

当时的情况是,宰相赵普一直反对赵光义继位,主张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赵普被罢相,同年9月赵匡胤立太祖三弟光义为“晋王”。在当时的皇室编制中,亲王身份再加上京尹官职是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标配”。

而赵匡胤的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因此,可以大胆推断,赵匡胤已经做好了让自已弟弟继位的打算。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赵匡胤在位时为何始终不愿意立太子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崔仁师简介:唐朝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朝廷机要事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巡抚,唐朝枢密使,唐朝工部侍郎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崔仁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崔仁师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文人们的10种非正常死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诫子书的文言文,中国历史上不可救药的文人,在中国古代殉葬史上

    导读:翻开历史,十个中国文人,起码有六个都死得不太正常。我在《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对古今40位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了描述再现,揭开他们一些不为俗世所知的东西。总结下来,中国自古以来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大概有十种死法。(排名不分先后)10愚笨而死的文人总是以为自己很聪明,但处人与事往往笨拙幼稚。这本书

  • 文种为何被勾践赐死?勾践灭吴后为什么要杀文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 越国一举灭吴后,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当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赐文种死时,文种仍“执迷不悟”。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

  • 揭秘:大清朝光绪皇帝为何被叫做“小胆儿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一向恬静的醇亲王府突然活跃起来,王爷的嫡福晋(即夫人)生了贵子。醇亲王十分高兴,给孩子起名叫载湉,希望儿子能像自家府邸旁的太平湖水那样平平静静地度过一生。然而命运却没有按名字所寓意的那样运转。载湉具有十足的皇族血统,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七子,咸

  • 揭秘:清朝史上康熙皇帝为何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玄烨不愧是康熙

  • 还原史上真实的鳌拜:少年康熙为何执意铲除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宋太祖赵匡胤神秘之死和宋太宗赵光义上台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社会自夏禹传位于子启,即开始了帝王子承父业、世代为君的先河。从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社稷永存,福绵子孙”成为历代封建帝王恪守的信条,很少发生既有子嗣而拱手将皇位传与他人的事件。但是宋朝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有儿子,却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公元976年(宋开宝九年),赵匡胤年方

  • 《水浒传》结局最好的一个:浪子燕青的完美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燕青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绰号“浪子”,直隶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原是卢俊义的心腹亲随,会吹箫唱曲,又射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之功,平方腊后,燕青感于政治纷争复杂难测,便独自隐退。浪子燕青的出场可谓姗姗来迟,第六十一回才现身,而且身份仅是卢俊义的一个家奴。三十六天罡中,比燕青出场迟的

  • 郑和下西洋管了多少闲事?七下西洋都干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405年7月11日,郑和始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他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七下西洋,又都做了些什么?

  • 揭秘国军最风流的上将:90岁高龄娶17岁少女为妾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杨森逃到成都。不久由成都飞台湾。此后受到蒋介石器重,委任为台湾“总统府上将国策顾问”,并长时期分管体育运动。杨森长寿,体健,70岁时学会驾驶教练飞机而轰动台湾。86岁登上海拔4000米高的玉山。90岁大寿时,就在生日会上,杨森对四川同乡、国民党元老张群叹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