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马隆:把磁铁用于战场 三千人大败一万骑兵

三国马隆:把磁铁用于战场 三千人大败一万骑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800 更新时间:2024/1/2 21:35:10

西晋灭蜀后,就积极筹划着灭吴,要想灭东吴,就要保证西方的稳定。当时的凉州刺史杨欣能力不够,没能调和好与羌戎的关系,不久就被鲜卑的秃发树机能所杀。

杨欣被杀后,河西地区和西晋就隔绝了,如此一来,西晋有后顾之忧,便不能全力伐吴。晋武帝司马炎每每在朝堂感叹:“谁能为我讨平叛虏,开通凉州呢??”无人应答。

这个时候,有一人毛遂自荐说他能,但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募兵3000人,司马炎同意了。这个人就是平定秃发树机能的西晋名将马隆

马隆募兵有两个标准:一是要能拉36钧的弩;二是要能拉4钧的弓(数字可能有夸大,一钧30斤)。按照这个标准,马隆选出3500人,又选好武器——杖,命这3500名勇士穿好犀牛皮甲,马隆便西进征讨秃发树机能。

看到这很多人会有疑问:打仗不带刀枪剑戟,用木杖能行吗?马上你就能知道马隆的奇谋了。

秃发树机能率骑兵万人来,马隆灵活变动战术,在宽阔的地方就列成鹿角车营,狭窄的地方就用依诸葛亮八阵图制作的偏箱车(装有防护板的战车,攻守两用)往前推行。这三千多大力弓箭手射程比对方远,秃发树机能部下被射死很多。

有时候见到秃发树机能要带骑兵冲阵,就会在路两边放上一些大磁石,对方全都是铁枪铁甲,常常被磁石干扰,搞得秃发树机能部下还以为遇到神了。马隆士兵装备中有杖,穿的是犀牛皮甲,这下就派上用场了。

秃发树机能是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动,一路处处受制,死伤几千人,大败。等打到武威郡的时候,鲜卑大人猝跋韩、且万能等人万余落表示臣服,归降西晋。

没多久,马隆率归附的没骨能与秃发树机能交战,斩杀秃发树机能,前后诛杀及投降的有一万多人,至此,全面平定凉州。

从马隆出征到平定凉州,一直有人在阻碍他。募兵的时候,有人说要用国家已有的军队;选杖的时候,库令发给他的是腐朽的杖;而刚去讨伐秃发树机能没多久,就有人说他已经战死;到最后胜利归来,还有人说不能给他赏赐。

幸好武帝还算明智,一一满足马隆的要求,才让西凉得以平定。此后马隆又驻守西平郡,在陇右地区驻守了十多年,在任期间,没有叛乱。

马隆还研究过诸葛亮的八阵图,著有《八阵总述》一书,搞过一些发明,偏厢车就是根据诸葛亮留下的资料制造的,在战场上,发挥出很大威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名不副实的名将袁崇焕:行事多处错误助后金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袁崇焕虽然临危不乱、忠勇可嘉,但也并不是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挽救明朝。相反,他的很多行为却在无形中帮助了后金。1629年6月5日,袁崇焕擅自在双岛杀死了总兵毛文龙。这对于后金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毛文龙驻守的东江处

  • 抗清名将毛文龙:大连抗敌8年最终被袁崇焕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内)称汗建国,国号称“金”,史称“后金”。此后,辽东形势日益严峻,萨尔浒战役后,努尔哈赤又于天启元年(1621年)乘胜获取辽阳和沈阳,接着迅速占据包括金、复二卫在内的辽南地区。行政区划天启元年(1621年)以前,明朝仍占有辽河以东大部分

  • 明末名将毛文龙的历史功绩:曾屡次大败后金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袁崇焕的两次功绩皆为守城,并且获得了明朝的巨额物资和兵力支持。被称为宁远大捷的守城战,仅仅歼灭了269名清军。这些所谓的功绩相对毛文龙方面创造的战绩,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毛文龙的功绩1621年毛文龙以近200人进攻长山岛等海岛,之后与镇江中军陈良策等合作,趁清军主力去双山抄杀不肯降后金的百姓导致城

  • 江左第一豪族琅琊王氏:300年间出了92位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主人公王祥。王祥生母死得早,继母对他不好,总是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所以苦活累活都他干。虽然卧冰求鲤神话色彩很严重,但王祥至孝是明文记载的。他的继母朱氏去世时,王祥也十分悲痛,甚至因此而病重。汉末战乱不断,王祥就带朱氏和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并在该地隐居二十多年。继母死

  • 揭秘:慈禧呕心沥血培养小侄子光绪当皇帝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同治死后,光绪被他的嫂子兼大姨子慈禧选中,要接替刚刚死去的同治,继承大清王朝的帝统。发生在养心殿东暖阁的那一幕让所有的大臣们记忆犹新:太后的话刚出口,中选者的父亲奕譞如同被雷击了一样,当时瘫软在地,“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翁同龢日记》)在后来的岁月中发生的那些故事,证明了这位亲王对

  • 草根平民苏安恒两次要求武则天退位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主政后,曾设立四个“铜匦”,以鼓励天下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铜匦,是一种铜制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武则天此举,主要目的是为告密之人提供方便,为其铲除异己搜集证据。在这种高压气氛下,朝野臣民迫于酷吏的严刑和女皇的淫威,大都如履薄冰,噤若寒蝉。即使在武周后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那些以复兴

  • 唐朝宁国公主和亲嫁给了谁?最后为何自毁容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战场上打不过人家,军事上依赖人家,政治上需要人家,就用“和亲”的办法来解围,来拖延,来笼络,是让不少汉族帝王迫不得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有哪位帝王会狠心把自己的亲生骨肉远嫁到语言不通、国俗迥异的蛮夷之地呢?所以,不论是远嫁的细君,还是出塞的昭君,不管是前往突厥的安义公主,还是踏进吐蕃的文成公主

  • 大周后专宠之谜:唐后主李煜为何独宠大周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周后专宠之谜:“大周后”本名周娥皇,她是大司徒周宗的大女儿,十九岁初次入宫,深得南唐李家喜爱。后来李煜继位,周娥皇被册封为国后,史称“昭惠皇后”。周娥皇封后之后,深得李煜的宠爱,史书曰:宠嬖专房。那么在南唐后宫,佳丽三千,为什么偏偏只有周娥皇能够得到皇帝李煜的专宠呢?其实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

  • 苏轼为何主动要求从“天堂”杭州到贫困山区任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一个“地师级”领导,情愿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这样的好干部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而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他,就是宋代著名大诗人、曾经做过密州知州的苏轼。宋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

  • 宋代文人藏书动辄上万卷:大文豪苏轼为何不藏书?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以活字排版的印刷法,图书也就此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版本的古籍以及时人的著作,都大量印刷出版,许多文人亲自校对书籍,以正谬误,然后分类收藏,由此诞生了许多的藏书名家。方兴日盛的藏书之风,对宋人的学识修养的提高,以及学术研究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苏轼幼时,恰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