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因“泄密”失去了朱棣的信任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因“泄密”失去了朱棣的信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30 更新时间:2024/1/19 18:35:06

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永乐大帝朱棣要选立接班人。

在立大儿子朱高炽还是二儿子朱高煦做太子的问题上,他游移不定,陷入长考,于是找了许多大臣商量,因为涉及到国家最核心的权力交接问题,所以君臣都是内部交流,自始至终,皇帝和大臣的言论都是保密的。

但是,慢慢地,朱棣关于“立储”的一些讲话,在朝廷外部甚至民间都传播开来,说皇帝有意“废长”,看不起大儿子,想让儿子当太子。从史料的一些记载看,消息确实走漏了。但泄密者是谁,却难以定论。

有史料称,泄露消息的始作俑者,是汉王朱高煦的盟友淇国公邱福,邱福是靖难时期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的功臣,有什么心里话朱棣偶尔会跟这个战友说道。这个邱福也是比较楞的武将,没准就将皇帝的话嚷嚷出去了。

但还有人说,泄密者是有着“大明第一才子”之称、时任内阁首辅的解缙。朱棣一度很宠信解缙,也对解缙说了不少心里话。不排除解缙“政治局会议”后也走漏了这个消息。

因为解缙是支持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的,于是,皇次子朱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于是把“泄密”罪责扣到解缙头上,向皇爹告发,说解缙“泄禁中语”。

什么是“禁中语”?禁中也作“禁内”,指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诸如今天的故宫,过去就叫“紫禁城”,不许人随便进出,想买票参观也不行,关键是人家皇帝不卖票。皇宫深院,宫廷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

而“禁中语”,是指皇帝在深宫所讲不宜公开的谈话。

那么“泄禁中语”在古代中国,算不算是一种罪,是怎样一宗罪呢?

我们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一个王朝,但对“泄禁中语”的处理非常严厉,唐德宗时代,有个宰相叫窦参,仅仅因为把皇帝对大臣的任免意见提前泄露给当事人,就被皇帝果断赐死。

可见,“泄禁中语”在古代中国,不仅是罪,且是了不得的重罪。

至于解缙所处的明朝,由于统治者的保守化,“泄禁中语”就成为一项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得了天下不久,就召集大臣开研讨会,主题十分严肃:元朝曾经那么强大,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大臣们普遍认为,元朝的统治太宽松了。朱元璋纠正说:元朝是对官员太宽松了!

总结了这番教训的朱元璋,当然对国家的管制登峰造极,对大臣的管制也达到“官不聊生”的地步。保密条律不断增补,尤其是对在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大明律》严格规定:“若近侍官员漏泄机密重事予人者,斩。”把皇帝的话走漏风声者,杀无赦。

为什么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把“泄密”尤其是“泄禁中语”看成不可饶恕的大罪呢?因为中国皇帝的祖师爷,秦始皇的老师韩非子,曾在《说难》一文中,告诉了他们帝王之道八字要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韩非子在另一篇文章叫《主道》,把帝王要建立保密制度的门道如此说透:“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说君王不能让臣子猜透心思,以免被臣子操纵。所以一定要保密,甚至要故弄玄虚,让臣子琢磨不透。

韩非子的这句为君之道,从另一个角度是告诫臣子:皇帝的心思你被猜,你猜来猜去要上断头台。“泄禁中语”者,是把皇帝的心思大白于天下,将皇帝露了底,达到自己目的。是皇帝不能饶恕的。

历代皇帝在这一点上都是很有悟性的,他们特别听韩老师的话,对泄禁中语者严惩不贷。即便是皇帝的宠臣,守口如瓶是修课。一旦发现哪个宠臣泄禁中语,轻者会被帝王疏远,重者将遭灭顶之祸。

话说回来。关于永乐年间的这起泄密案,最后也导致了严重后果。

朱高熙一口咬定是解缙所为,他进宫向父亲朱棣举报,解缙“泄禁中语”。朱棣听了,没有直接表态,但之后,对解缙不再“知无不言”。大明第一才子,由此渐失宠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马隆:把磁铁用于战场 三千人大败一万骑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西晋灭蜀后,就积极筹划着灭吴,要想灭东吴,就要保证西方的稳定。当时的凉州刺史杨欣能力不够,没能调和好与羌戎的关系,不久就被鲜卑的秃发树机能所杀。杨欣被杀后,河西地区和西晋就隔绝了,如此一来,西晋有后顾之忧,便不能全力伐吴。晋武帝司马炎每每在朝堂感叹:“谁能为我讨平叛虏,开通凉州呢??”无人应答。这个

  • 名不副实的名将袁崇焕:行事多处错误助后金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袁崇焕虽然临危不乱、忠勇可嘉,但也并不是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关键性人物,他的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挽救明朝。相反,他的很多行为却在无形中帮助了后金。1629年6月5日,袁崇焕擅自在双岛杀死了总兵毛文龙。这对于后金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毛文龙驻守的东江处

  • 抗清名将毛文龙:大连抗敌8年最终被袁崇焕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境内)称汗建国,国号称“金”,史称“后金”。此后,辽东形势日益严峻,萨尔浒战役后,努尔哈赤又于天启元年(1621年)乘胜获取辽阳和沈阳,接着迅速占据包括金、复二卫在内的辽南地区。行政区划天启元年(1621年)以前,明朝仍占有辽河以东大部分

  • 明末名将毛文龙的历史功绩:曾屡次大败后金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袁崇焕的两次功绩皆为守城,并且获得了明朝的巨额物资和兵力支持。被称为宁远大捷的守城战,仅仅歼灭了269名清军。这些所谓的功绩相对毛文龙方面创造的战绩,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毛文龙的功绩1621年毛文龙以近200人进攻长山岛等海岛,之后与镇江中军陈良策等合作,趁清军主力去双山抄杀不肯降后金的百姓导致城

  • 江左第一豪族琅琊王氏:300年间出了92位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主人公王祥。王祥生母死得早,继母对他不好,总是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所以苦活累活都他干。虽然卧冰求鲤神话色彩很严重,但王祥至孝是明文记载的。他的继母朱氏去世时,王祥也十分悲痛,甚至因此而病重。汉末战乱不断,王祥就带朱氏和弟弟王览到庐江躲避战乱,并在该地隐居二十多年。继母死

  • 揭秘:慈禧呕心沥血培养小侄子光绪当皇帝的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同治死后,光绪被他的嫂子兼大姨子慈禧选中,要接替刚刚死去的同治,继承大清王朝的帝统。发生在养心殿东暖阁的那一幕让所有的大臣们记忆犹新:太后的话刚出口,中选者的父亲奕譞如同被雷击了一样,当时瘫软在地,“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翁同龢日记》)在后来的岁月中发生的那些故事,证明了这位亲王对

  • 草根平民苏安恒两次要求武则天退位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主政后,曾设立四个“铜匦”,以鼓励天下臣民直接上疏皇帝。铜匦,是一种铜制的容器,相当于现在的检举箱。武则天此举,主要目的是为告密之人提供方便,为其铲除异己搜集证据。在这种高压气氛下,朝野臣民迫于酷吏的严刑和女皇的淫威,大都如履薄冰,噤若寒蝉。即使在武周后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那些以复兴

  • 唐朝宁国公主和亲嫁给了谁?最后为何自毁容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战场上打不过人家,军事上依赖人家,政治上需要人家,就用“和亲”的办法来解围,来拖延,来笼络,是让不少汉族帝王迫不得已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有哪位帝王会狠心把自己的亲生骨肉远嫁到语言不通、国俗迥异的蛮夷之地呢?所以,不论是远嫁的细君,还是出塞的昭君,不管是前往突厥的安义公主,还是踏进吐蕃的文成公主

  • 大周后专宠之谜:唐后主李煜为何独宠大周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周后专宠之谜:“大周后”本名周娥皇,她是大司徒周宗的大女儿,十九岁初次入宫,深得南唐李家喜爱。后来李煜继位,周娥皇被册封为国后,史称“昭惠皇后”。周娥皇封后之后,深得李煜的宠爱,史书曰:宠嬖专房。那么在南唐后宫,佳丽三千,为什么偏偏只有周娥皇能够得到皇帝李煜的专宠呢?其实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

  • 苏轼为何主动要求从“天堂”杭州到贫困山区任职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一个“地师级”领导,情愿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这样的好干部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而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他,就是宋代著名大诗人、曾经做过密州知州的苏轼。宋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