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之中谁才是曹操帐下得第一谋士?

三国之中谁才是曹操帐下得第一谋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197 更新时间:2024/1/16 9:05:10

导读: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一共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五位谋士都为曹操立下过大功,而至于谁是第一谋士,各有争议。让我们通过《三国志》一起来分析一下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吧。

荀彧

荀彧属于丞相之才,他眼光长远,智谋偏于战略。

荀彧思维精深,看问题很透彻。比如他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他“度绍终不能成大事”,认为“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网络配图

曹操要征徐州,回来平定吕布。荀彧却认为曹操应该先收河、济战略要地,效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故事。如果攻打不下徐州,兖州又被吕布乘虚而入,将会陷入死地。

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荀彧认为曹操应该立即奉迎天子,像晋文纳周襄王、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那样以从民望,收天下之心。

官渡之战,荀彧认为: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事后都如荀彧所料。

建安六年,荀彧劝曹操一鼓作气攻下河北;九年,劝曹操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安天下之心,再议古制。

曹操说荀彧: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张良是相国。所以荀彧是相国之才,谋略偏于战略和判断,在出谋划策方面不多。

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年纪却比荀彧大六岁。在战略方面他不如荀彧,在谋士方面,荀攸出谋划策比他叔父多。

从征张绣,荀攸献计: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征吕布,荀攸劝曹操趁吕布锐气已挫,急攻,果然生擒吕布;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建议徐晃击破袁绍运粮队,烧其辎重。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在谋士之中,他算是完美的。曹操认为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网络配图

贾诩

贾诩年轻时不出名,但汉阳阎忠认为贾诩有张良、王平之奇。

贾诩被很多人认为是腹黑谋士,他数易其主,但经权达变,长于应对。无论谁是主公,只要贾诩的话,都会听,而且算无遗策。

贾诩原属董卓女婿牛辅,董卓死后,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贾诩说: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贾诩跟着郭汜、张济,帮着郭汜、张济打败吕布;跟张绣的时候,能破曹操;后来跟了曹操,战胜袁绍;打马超、韩遂的时候,献抹书计,离间马超韩遂,最终大败马超。

程昱

程昱相较荀攸贾诩献计不多,他更偏于智勇。

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百姓不敢,程昱就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组织守城,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

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连曹操都说:“程昱的胆识比古时候的勇士孟贲、夏育都猛。”

郭嘉

郭嘉作为谋士,他偏于判断。

曹操和袁绍对决的时候,听说孙策要偷袭许都。郭嘉料定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孙策果然被许贡刺客杀死。

袁绍死后,曹操继续征讨袁谭,袁尚,郭嘉建议以静制动,等他们二人斗后再一举平定。一切都如郭嘉所料。

网络配图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郭嘉认为刘表只是一个坐谈客,不会袭许。又建议曹操“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果然大破乌丸。

程昱设谋较少;郭嘉偏于判断,荀彧长于战略,贾诩和荀攸设谋较多。所以论第一谋士,只能从荀彧和贾诩中二选一。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程昱、郭嘉的传记和荀彧、荀攸、贾诩不是一起的,贾诩、荀攸和荀彧独列一传,而且靠前;郭嘉和程昱、刘晔等人同列一传,靠后,也是佐证。

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通过《三国志》我们可以看出,荀攸和贾诩出谋划策最多(郭嘉和荀攸跟从曹操的十二年里,荀攸的策谋比郭嘉多的多。)。贾诩虽然活了七十七岁,算无遗策,但对比荀攸的“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以及曹操赞扬荀攸说的“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个人更倾向于荀攸才是第一谋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

  • 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只因做对了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末年,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募集了一批人马投身农民起义队伍。他们经过多年征战,屡立战功。出身贵族的刘縯自持有功,图谋最高领导权。在争权斗争中,刘缤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消息传来,刘秀悲愤万分。网络配图但他自知不是刘玄的对手,不能够和他相争。经过反复思考,他竭力克制了自己,并出人意料地从征战地父城赶回

  • 为何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与“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其绝大多数子侄后人都有所成就。著名作家唐浩明著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书,从千余封曾氏家书中选取300多封加以评点。曾氏家族从曾国藩的父亲之后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20多人,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其子孙都大学毕业,留学外国。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培植的良

  • 赵匡胤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如何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网络配图召见之初设座

  • 23岁就去世!霍去病死亡背后有什么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汗青纪录霍去病是病去世的。一个年仅23岁,统领千军万马的天之宠儿,一个领导800铁骑,就能在匈奴要地当地横行无忌的骠骑将军,竟然去世了。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纵观中国军事史,云云年龄就得到云云战绩的,唯此一人。网络配图关于他的去世有如许的说法:在漠北决斗中他身先士卒非常骁勇

  • 乾隆皇帝为何成帝王长寿冠军:曾下狠心戒除烟瘾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清代皇帝比较重视医学,例如康熙就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术,他在《庭训格言》中这样说道:“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网络配图你不要小看了中国的种痘之术,在1796年英国人琴纳试种牛痘成功以前,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采用中国这种免疫方法进行天花防治,俄国早

  •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120年前李鸿章访英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文史天地》杂志2008年帅艳华撰写的文章描述了李鸿章访英之旅,摘录如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更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占据威海卫,法国窃取广州湾,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民族

  • 清朝雍正皇帝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近来,电视荧屏上“四爷”(雍正)的身影无处不在,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作为既有争议又有魄力的皇帝,雍正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谜团。有人说,雍正多疑、暴躁,也有人说他勤政、朴素。请问,雍正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网络配图一、“雍正夺嫡”与“秘密建储”。“雍正夺嫡”,是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

  • 刘邦把异姓王全都被剪除 为何只有他没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打天下和坐江山,是两码事。创业的时候,为君者需要部下卖命,故有求必应,大家表面上一团和气,还说得过去;守业的时候,为君者把天下看成了自家的,外人成了潜存的隐患,能杀就杀,能除就除。刘邦就是个例子。网络配图称帝前,刘邦陆续分封了几个异姓王;称帝后,刘邦重新敲定和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齐王韩信

  • 晚清时期的学英语风潮:光绪清晨四点开始上课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