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万历皇帝为何采用“北斗七星”的葬式?

揭秘:万历皇帝为何采用“北斗七星”的葬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001 更新时间:2023/12/30 7:18:44

导读:至今已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万历皇帝的葬式为何要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埋葬的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明定陵1956年5月开始挖掘,1957年打开地下玄宫,万历皇帝的古怪葬式,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北京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考古学家的一篇论文,首次揭开了万历皇帝的葬式之谜,并大胆推断出明代帝王均为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万历皇帝尸体的姿势不同寻常,挖掘出来时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

定陵在明十三陵中规模较大,与永陵相差无几,仅次于长陵,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发掘的第一座皇陵,由此揭开了明代帝王陵墓的秘密。

网络配图

据考古资料记录,定陵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连接组成的,全部为石结构。后殿(玄堂)的正面棺床上停放着三口棺椁,中间的特别大,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棺椁。另两口分别是皇后孝端和孝靖的棺椁。

定陵发掘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尸体保存情况。万历皇帝尸体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

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的葬式也与一般葬式不一样,她们都是向右侧卧,孝端后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叠,左足在上,右足在下。孝靖后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下,下肢曲。

考古学家认为万历帝的原葬式应为侧卧式,因为尸体如果平放,一般晃动也不会有大变动,只有侧卧式,碰撞时易变动。

关于帝后葬式,目前尚无史料记载。王秀玲在论文中分析,孝靖后骨架情况应与原葬式相似。而万历帝与孝端后则有出入。因为人死后入葬,不可能故意摆成一腿弯曲一腿直伸状。显然,万历帝的葬式不是原状,而应该是向右侧卧,这样出现晃动尸体必然倒向左侧,所以万历帝左腿直伸。

而且根据棺椁入葬情况分析,万历帝的棺椁确实有过碰撞的记载。因为棺椁是从百里之遥的京城靠人工抬运到山陵,沿途颠簸。据《泰昌实录》记载: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万历皇帝早逝九年,已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多达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这样完全有可能使尸体姿式发生改变。

陵墓的位置、地面布局、地下玄宫布局都与天象有关,皇帝的葬式当然也要源于天象了。

据考证,古人以紫薇星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网络配图

封建皇帝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自称“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并时刻把自己的行为与天联系在一起,每当天空有变化时,他们便“自省”,认为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基于这种思想观念,他们将死视为“升天”,所以皇帝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

在十三陵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孝陵反映的是陵寝地面布局(因地宫未发掘),已发掘的明定陵地宫的布局即是仿生前皇宫模式,也是源于天象。在古代,基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大多以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并且和活人一样,有饮食起居等各种要求。基于此因,历朝帝王的陵墓大多反映着其生前所居宫室的某些形式和特点。

除此之外,在陵墓选址上也与天象有关,陵址的前后左右要有山,象征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山象征天上的星座,而皇帝的陵则位于星座之间,自然皇帝也置于天宫之上了。

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式最能够“聚气”。

古代科学还不发达,古人对天体有一种神秘感,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如河南西水坡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发现墓主人东西两侧和脚下分别塑龙、虎和北斗天象图。古人还把它刻在避邪剑上。其奥秘在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

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蜿蜒曲折。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选址及设计是与古代的风水理论相合的。

网络配图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北斗七星”式这种s形葬式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衍旺盛。如果依此而论,帝、后的葬式源于天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帝陵。他的思想肯定要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明十三陵所葬都是朱元璋后代,在陵墓选址和规制上均效仿明孝陵。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又身为皇帝的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也就不奇怪了。

“北斗七星”的葬式是为了“聚气”,目前明代帝王中只有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被发掘出来了,其他的皇陵还未发掘。考古学家据此推断,从朱元璋开始明代的帝王可能都采取“北斗七星”的葬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此人是最被低估的谋士 诸葛亮加荀彧都不如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人选择隐居避世,有人选择宦海沉浮,无论哪种选择,都不能逃过历史的评说。当然还有一种人,满腹才华却不能遇到良人好好施展,忠心为主主却不知,空留满心的遗憾。三国中就有一个这样典型的人,他叫沮授。据说沮授的才华就是诸葛亮加上荀彧都比不上,但是却未能遇到一个明主将他的才能好好运用

  • 三国之中谁才是曹操帐下得第一谋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一共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这五位谋士都为曹操立下过大功,而至于谁是第一谋士,各有争议。让我们通过《三国志》一起来分析一下谁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吧。荀彧荀彧属于丞相之才,他眼光长远,智谋偏于战略。荀彧思维精深,看问题很透彻。比如他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所以你百年以后应该

  • 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只因做对了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末年,南阳豪强刘縯、刘秀兄弟募集了一批人马投身农民起义队伍。他们经过多年征战,屡立战功。出身贵族的刘縯自持有功,图谋最高领导权。在争权斗争中,刘缤被更始帝刘玄杀害。消息传来,刘秀悲愤万分。网络配图但他自知不是刘玄的对手,不能够和他相争。经过反复思考,他竭力克制了自己,并出人意料地从征战地父城赶回

  • 为何曾国藩家书出现最多的字是“勤”与“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其绝大多数子侄后人都有所成就。著名作家唐浩明著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一书,从千余封曾氏家书中选取300多封加以评点。曾氏家族从曾国藩的父亲之后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20多人,实行新式教育制度后,其子孙都大学毕业,留学外国。唐浩明总结了曾国藩培植的良

  • 赵匡胤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如何能在文臣面前立威?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茶始盛于唐,至宋影响力达到顶峰,不仅成待客“必需品”,更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推动者恰是宋太祖赵匡胤。如果说“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宋太祖之前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正、野史都说到这事,960年二月,“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等议政。网络配图召见之初设座

  • 23岁就去世!霍去病死亡背后有什么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汗青纪录霍去病是病去世的。一个年仅23岁,统领千军万马的天之宠儿,一个领导800铁骑,就能在匈奴要地当地横行无忌的骠骑将军,竟然去世了。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纵观中国军事史,云云年龄就得到云云战绩的,唯此一人。网络配图关于他的去世有如许的说法:在漠北决斗中他身先士卒非常骁勇

  • 乾隆皇帝为何成帝王长寿冠军:曾下狠心戒除烟瘾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清代皇帝比较重视医学,例如康熙就大力推广人痘接种术,他在《庭训格言》中这样说道:“因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今边外四十九旗,俱命种痘。凡所种者,皆得善愈。”网络配图你不要小看了中国的种痘之术,在1796年英国人琴纳试种牛痘成功以前,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都是采用中国这种免疫方法进行天花防治,俄国早

  • 李鸿章的英国之行:120年前李鸿章访英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1896年,李鸿章游历欧美,在英国待了20天。《文史天地》杂志2008年帅艳华撰写的文章描述了李鸿章访英之旅,摘录如下:(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更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英国占据威海卫,法国窃取广州湾,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民族

  • 清朝雍正皇帝并非“情圣”:每天奏折都批不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近来,电视荧屏上“四爷”(雍正)的身影无处不在,引发诸多关注和热议。作为既有争议又有魄力的皇帝,雍正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谜团。有人说,雍正多疑、暴躁,也有人说他勤政、朴素。请问,雍正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网络配图一、“雍正夺嫡”与“秘密建储”。“雍正夺嫡”,是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