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真不死,便无司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曹真不死,便无司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34 更新时间:2024/1/4 15:34:36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都城洛阳。虽然桓范劝说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爽却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不久之后,司马懿果然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因此,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不仅除掉了曹真之子曹爽,更篡夺了曹魏大权,这成为司马氏取代曹氏的重要一步。对此,在高平陵之变后,有人曾表示“曹真不死,便无司马”。那么,问题来了,曹真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有人说“曹真不死,便无司马”?

首先,之所以会有人说“曹真不死,便无司马”,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曹真生前执掌曹魏大权,实现了对司马懿的压制。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养子。曹真幼年丧父,被曹操收养之后,授虎豹骑。东汉末年,在曹操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曹真就跟随在左右,并因为屡立战功,所以被封为灵寿亭侯。

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职,参与汉中之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真不仅是曹魏宗室武将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和张郃、张辽等曹魏五子良将比起来,也同样是不落下风。而在曹真已经崭露头角的时候,司马懿还只是曹魏的一员文官,根本没有染指曹魏兵权的机会。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魏文帝曹丕即位,曹真被拜为镇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负责镇守西北边境,进封东乡侯。

在曹魏正式取代东汉王朝后,曹真已经是镇守一方的大将了。不久之后,曹真迁使持节、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曹魏官职最高的武将之一。在位极人臣的背景下,曹真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地区。率军包围江陵,击破吴国将领孙盛,迁中军大将军、给事中。公元226年,曹丕临终之际,以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为四位托孤大臣,以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即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司马懿也成为托孤大臣,但是,此时曹魏的兵权,依然被曹真、曹休等曹魏宗室所掌握。不掌握兵权,就很难在高平陵之变时获得众多将士的支持,司马懿也就无法篡夺曹魏的大权。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曹真的存在,就是阻挡司马懿掌握曹魏兵权的最大阻碍。也即不管是哪一位曹魏皇帝,都会更加信任出自曹魏宗室的曹真,而不是司马懿。

太和二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汉。曹叡于是亲征至长安,遣曹真为督诸军驻于郿。面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北伐,曹真显然是魏明帝曹叡的最大仰仗。曹真派右将军张郃进军援救,于街亭之战中大破马谡,促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此战过后,曹真认为诸葛亮必攻陈仓,于是命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修筑城池。

结果,正如同曹真预料的一样,第二年的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郝昭早已有备而战,诸葛亮不能攻克,同时蜀汉军队兵粮不足,致使诸葛亮无功而还。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三国志》等正史中,曹真无疑是能和诸葛亮匹敌的对手。在抵挡诸葛亮前两次北伐中原的战役,曹真的安排显然是卓有成效的。到了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而这,无疑是曹真在曹魏的巅峰了,其实际权力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最后,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太和五年(231年),大司马曹真就因病去世,谥号为元,配享太祖(曹操)庙庭。曹真去世后,魏明帝曹叡追思曹真之功,下诏说:“大司马一生忠孝节义,辅佐二祖,对内,不因自己是皇亲而邀宠;对外,也不鄙视贫寒之士,真可谓是守成业、忠职守、道德高尚的人啊!分封曹真的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为列侯。对此,在笔者看来,这说明在魏明帝曹叡眼中,曹真几乎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大将。在曹真去世之前,另外一位曹魏宗室大将——曹休已经去世了。在曹休、曹真相继去世后,司马懿成为曹魏皇帝最大的仰仗,得以执掌曹魏大军。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魏国,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防御蜀军。而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同样是司马懿前来抵挡的。也即正是因为曹魏宗室几乎没有能力出众的人才了,魏明帝曹叡不得不依赖司马懿。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以曹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皇帝曹芳。曹爽虽然是曹真之子,但是,因为曹爽没有战场上的历练,在能力上也远远不如他的父亲曹真,所以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曹爽根本不敢放手一搏,这导致司马懿最终笑到了最后。因此,如果曹真没有去世的话,司马懿不会获得篡权夺位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司马氏取代曹氏的结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被三国历史所遗忘的大将:牛金知名度为何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群雄逐鹿中原,无疑为武将的登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提到当时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江表之虎臣等。不过,在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将之外,还有一些名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却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等原因,所以往往被喜欢三国历史的人们所遗忘。对于本文所要说的牛金,正

  • 大臣费祎不赞成姜维北伐中原,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诸葛亮的继任人选。对此,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李福连忙说:“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由此,非常明显的是,

  • 揭秘:秦昭襄王一生最忌惮的君主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当然,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也不是没有对手的。比如在秦昭襄王即位初期,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

  • 霍光曾权倾朝野,为什么最后能功成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权门禄路怎么了,霍光乱政

    说到霍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自古以来,前代皇帝亲赐给新皇的顾命大臣往往结局都不太好,随着新皇对权力的逐渐掌控,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必然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帝王出于政治目的或是自身的安危与顾命大臣早晚都会产生冲突。另一个就是人在权力的巅峰时间长了,往

  • 袁崇焕死的冤不冤?为什么都觉得他罪有应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袁崇焕,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梁启超曾经评价过袁督师在一天,满清就取代不了大明,历史上对于袁崇焕的评价非常之高,明末的抗清英雄,大明的最后救命稻草,是努尔哈赤评价中唯一一个能与自己抗衡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头衔的英雄人物,在京城内被处死时,没有

  • 为什么说曹刿才是中国刺客之首?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人们印象中的刺客大多武功高强,胆识过人,身上暗藏凶器,每当政治风云变幻,他们便深入龙潭虎穴,冲破重重关卡,直奔敌人。历史上最著名的刺杀行动当属“荆轲刺秦”了,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荆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

  • 乐毅有连攻下齐国七十城的辉煌战绩 乐毅为何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战国乐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中国传统汗青上,经由春秋期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空费时日”的争霸战斗,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目显赫削减,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覆灭智氏,以三家分晋的后果为标记,从而奠定了战国

  • 历史上平原君赵胜是什么结局?真的是被赵王骂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平原君赵胜。热播电视剧《大秦赋》中,平原君赵胜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人物。秦国占领西周君三十五座城邑,将周天子包围在洛邑,西君联合赵、楚两国提出和谈。和谈过程中,赵国平原君语气轻蔑,看不起原本为质子的嬴异人,没想到嬴异人语气强硬,说退兵只有一个要求:西君的三十六座城池

  • 乐毅选择投奔赵国,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此战,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激战于济西,结果齐国输掉了济西之战。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

  • 本来可以成为明君,曹芳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没有作为皇帝的实际权力。实权往往掌握在另一人(往往是权臣、太后)手里。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傀儡皇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汉献帝刘协。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前期受到了董卓等权臣的挟持,而在公元196年之后,汉献帝刘协则被曹操、曹丕父子挟持,乃至于被迫退位,将皇帝之位禅让给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