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孟浩然的一生,崇尚孟浩然式自由,又渴望遂父愿入朝为官

孟浩然的一生,崇尚孟浩然式自由,又渴望遂父愿入朝为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998 更新时间:2024/2/7 21:30:11

说到孟浩然,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孟浩然,山水诗人,李白的偶像。生在盛唐,虽有志用世,“风流天下闻”的浩然却终身未能入仕。

纵观浩然一生,感性与理性相互掺杂,理想与现实反复羁绊,一边崇尚陶渊明式的自由,一边又渴望遂父愿入朝为官。

然而,一生求官不得,一生布衣百姓,一生任性而为,一生心中不宁。

身在自由,心处牢笼,浩然曾有过几次重要的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许,某个瞬间,他也曾暗暗的后悔过......

少有大才,明日之星

公元689年,大唐正值盛世,湖北襄阳孟家,一名男童诞生,其父坚信他们是孟子的后代,以孟子名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儿子起名,名叫浩然。

老孟家有田有地,薄有恒产,可以说是十足的小康之家,对儿子浩然自然也寄以期望,按照老孟的安排,浩然要饱读诗书,学习四书五经,然后参加高考,求个一官半职,不求大富大贵,只要有个国家正式编制,然后娶妻生子,一生安稳,也算是心满意足了。

少年时的浩然勤恳好学,平日就像是个书虫泡在书房,最爱捧着一本《陶渊明集》,与弟弟一起学书舞剑,书香剑影,翩翩少年,老孟心里甚是欣慰,心想孟家后继有人,不负列祖列宗。

同乡邻里皆知孟家公子气宇轩昂,文采非凡,人中龙凤,老孟心里欢喜的很,经常幻想浩然科举高中的情景,彼时要找个有名气的媒婆给浩然说一个富家千金,双喜临门,才更热闹!

县试成名,拒绝科考

古时科考得要考好几次,本县组织的考试算是第一轮,十七岁的浩然在县试中崭露头角,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在此时,浩然却做了一个极其任性的决定:朝廷混乱,我不考了!

当时时局动荡,浩然出生到现在,皇室三易其主,浩然对当时的皇帝李显很有看法,认为他难以服天下,浩然一生气,就不考了,不来做这个混乱朝廷的帮凶。

十多岁的浩然把一切都想得太过简单了,不考也就罢了,于国于社稷,丝毫没有影响,可是老孟家,就炸开了锅,一家人轮番相劝,浩然不为所动,甚至还喊着一句口号:文不为仕!

老孟气不打一处来,一个是任性叛逆的儿子,一个是执拗的父亲,俩父子从此寡言相对,郁结难消。

离家出走,隐居深山

家人不解,父子关系紧张,浩然浑身不畅快,于是离家出走,效仿庞德公隐居鹿门山。

二十多岁,初尝自由的滋味,当地文艺圈的热血青年,多来拜访他,深山木屋,他们在这里谈诗说文,饮酒喝茶,纵论天下。

正是那时,浩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必背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看似无奇的一首五言,却暗藏无尽的韵味,二十多岁的浩然没有把话说透,春日酣睡,被鸟鸣扰醒,昨夜风雨不断,那些花儿不知道落了多少,正值春天,不关心百花初放,却留心那被风雨吹落的花,这首诗里藏得最深的何尝不是浩然最心底的踌躇与失落。

正是隐居的这段时光,浩然认识了一个歌女,很快坠入爱河,谈婚论嫁。

任性成婚,父亲病逝

老孟家怎么会认可一个歌女,浩然料定如此,所以也就没想要经过父母同意,直接就跑到歌女家里拜堂成亲,以为生米煮成熟饭父母也就会妥协,可他还是低估了父亲的倔脾气,死活不让他们入门,老孟家不承认这个媳妇,浩然无计可施,与老孟关系更加僵化,互不相让。

可最后,老孟还是没熬过去,可能由于急火攻心,五年后病逝在家。临终前,还叮嘱家里人,不要让那个歌女进门,守丧也不行!

浩然先后两次任性,一次为事业,一次为婚姻,丝毫没有听父母的意见,不久之后,唐玄宗即位,开元盛世,生机勃勃万邦来朝的大唐出现在眼前,此时的浩然,或许有一丝后悔,若选择继续科考,可能就顺利完成父亲的夙愿,而如今,夙愿变遗愿。

浩然在老孟的灵位前失声痛哭,发誓守孝三年,然后谋求官职,光宗耀祖!

漫游吴越,寻求机遇

当年豪气赳赳的喊出“文不为仕”的口号,如今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最后的顽强也许就是不去参加科举吧,只好另寻他法,希望得到别人的举荐。

二十九岁的浩然,开始了吴越之旅,结交朋友,寻求机遇。

浩然自然也是收获了很多的朋友,落魄的文人,贬谪的官员,同船的驴友,甚至长住几个月的旅店小二,遍地都是朋友,期间他写的诗,可见一斑:

朋友要去江南了,他写诗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

在船上向同船的人表达“同舟共济”的缘分: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渡浙江问舟中人》

去拜访一位很有才的人,谁知到那里却得知他被贬官了: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三十七岁的浩然漫游无果,于是又开始“干谒”,就是现在所说的“走后门”,浩然写了一首诗送给丞相张九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烟波浩渺、气势宏伟的八百里洞庭,想要过去,可惜没有船和桨,只有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在那里钓鱼。

这首诗可以说是“干谒诗”标杆之作了,张九龄立刻就看懂了,也欣赏浩然的文采与抱负,便上书把他举荐给唐玄宗,可惜,举荐信一去补不返,没有任何回音。

失望的浩然再下吴越,去拜访司马承祯,就是为李白引荐的那位白云道长,到了天台山,却得知道长到了洛阳,这一等,就是三年!

这一天,天色已晚,浩然在建德江上羁旅夜泊。天地间广袤宁静,一个人,与明月相伴,前途渺茫、有家难归,浩然辗转难眠,坐在船头,一时愁绪涌上心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此时,浩然的诗已经独具风格,淡而有味、风韵天成,词淡而意远。

不惑之年,进京赴考

年近四十的浩然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准备进京赶考。

他回到家,一位眼神炽热、腰佩饰缨长剑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一见面就送给了他一首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浩然看着这位小老弟,心中感慨万千,如今已不再“风流”了,你不懂啊太白。

浩然辗转二十余年,最终还是走上了科举这条路,可内心压力太大,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科考便以落第告终。

就在长安,浩然碰到了王维,他惊喜万分,如今的官场竟还有这般淡泊之人,两人心心相惜: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

也正是王维,为他带来了一次难逢的机会。

偶遇皇帝,断送良机

一日在王维府上,皇帝突然造访,王维心中大喜,以浩然的才气赢得皇帝赏识并非难事,浩然自然也想抓住这次机会,于是吟诵了最近写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下可把皇帝给惹恼了,一张口就说不要上书,要回老家,你都没来求我,又说什么弃你。“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新唐书·文艺传》)

浩然就这样亲手断送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不管是愤然所致,还是无意为之,王维在旁一脸尴尬,而浩然此时,却像是如释重负的轻松,仕途之路彻底无望,于父于己,也算是一个交代。

年过半百,回归田园

浩然回到家乡,很快又去了吴越旅游,去看望那些老朋友,寄情山野,淡泊以明志。辗转于洛阳、江浙、蜀地、荆州各地,畅游山水,会友作诗,最让人津津乐道则是那次黄鹤楼之游,李白送别浩然,写下一篇千古名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来,年过半百的浩然回到家乡,过起了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此时的浩然已经彻底释怀,不能入仕有怎样,没有光耀门楣又如何,来这世间走一遭,尽兴就好!

一生任性的浩然,最后还是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最后一次任性是他52岁那年,与王昌龄同桌饮酒,吃了海鲜,背疽发作而亡。

浩然生逢盛世,却过的并不那么顺利,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许是思想作怪,又或许是选择不当,如果他能够听父母的话,考取功名,或许这一生也过的稍微顺心一些。

但真正的原因又何尝不在浩然本身,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理性,所以在一个混乱的时期,感性与理性相互影响,做出了一个任性的选择。

很难去评论对错,天下也就一个孟夫子。

如果真的要解释,或许可以在《理解人性》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理解,否则他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浩然一生任性,不过是在证明,追求自由并没有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探索白居易的一生,虽生逢乱世但有个好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白居易,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白居易,晚唐诗人,六十年的创作生涯,留下诗词近三千首,唐宣宗曾亲自写诗悼念白居易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由此可见他这一生混的很是不错。公元772年,诗佛王维离世十一年,诗仙李白离世十年,诗

  •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性格有什么不同?探索他斗争反击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刘禹锡,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刘禹锡,唐代诗人,与白居易同年而生,生在那个辉煌不复存在的晚唐,前半生极尽风光年纪轻轻便位极人臣,而后半生却命途多舛巴山楚水一片凄凉,巨大的反差没有催生出一个悲天悯人的诗人,反而使他蜕变成一个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诗豪”!

  • 内阁首辅商辂简介:明朝近三百年科举中第二个“三元及第”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商辂,明代中期臣子,字弘载,号素庵,浙江省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淳安县)人。商辂从小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朝近三百年科举制度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开除。成化三年(1467年)再

  • 糜芳跟随刘备二十几年了,为何还会背叛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创业非常艰辛,他带着关羽张飞两兄弟白手起家,先通过平定黄巾贼得到了一个县令的职务,也在河北官场混了个脸熟。等公孙瓒带他参加虎牢关之战后得以扬名天下,也得到糜竺靡芳两兄弟的投资,从此坐拥徐州。经过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刘备终于拿下荆州、益州和汉中三个地方,真正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手下的

  • 王昌龄的一生经历过哪些大起大落?虽凄惨但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王昌龄,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王昌龄,盛唐诗人,世人多称他少伯,在盛唐的诗海里名重一时,甚至与太白相差无几,一个是“天上谪仙”,一个是“诗家天子”。少伯尤擅七绝,三类诗最为出彩,一是边塞诗,气势雄浑,慷慨豪迈;二是闺怨诗,细腻入微,情韵深刻;三是送别

  • 曹操的降将蔡瑁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是因为曹操具有那种怀疑别人的特性,从而被诸葛亮抓住了把柄,诸葛亮是三国之中非常一个聪明的人物,所以他知道曹操这样的英雄就是特别喜欢怀疑,他的那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可以说是所有人都知道了,所以诸葛亮就将计就计,最后是让曹操被自己弄得心烦意燥,从而露出了破绽。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

  • 同样都是经历大战 刘备,袁绍和曹操结果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国大战,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和袁绍大战失败与曹操赤壁大败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各自的伤害不一样,因此带来的结果也就不同。同样是大败,为何本质不同带来的伤害不一样呢?我们还是一一仔细的分析一下吧。刘备惨败之后为何一病不起呢?刘备一辈子吃的败仗很多,从黄巾起义到后来兵败夷

  • 司马懿能篡权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控制京城。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对于司马懿能够篡权成功的原因,无疑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生前,司马懿一直受到压制的。不过,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的权力得到明显增长。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懿最终

  • 探索高适华丽逆袭的一生,他有哪三点值得人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高适,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高适,盛唐诗人,字达夫,世人多称他为高常侍。高适的一生就是华丽逆袭的人生,从乞丐到侯爷,从无名草根到位极人臣。高适擅写边塞诗,与李杜交好,诗文略逊仙圣一筹,可在仕途,就甩开诗仙诗圣好几条街。45岁前,高适穷困潦倒一度乞讨为

  • 汉末三国头号阴谋家:何进最后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互不相容的两大势力,外戚与宦官间的争斗贯穿东汉帝国的始终,并在汉少帝时期达到巅峰,其最终的结果是宦官、外戚两败俱伤,朝廷则被军阀董卓控制,汉末三国大乱世就此开启。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罪魁”,明着是大将军何进,而实际“策划者”却是头号阴谋家袁绍。那么,袁绍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从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