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时,都发生了什么故事?

历史上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时,都发生了什么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83 更新时间:2024/1/24 20:33:25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之后,听闻刘伯温(刘基)、章溢、叶琛等名声很大,于是派遣孙炎邀请他们加盟,其他人都答应了,但刘伯温却拒绝了。随后,朱元璋再一次邀请,刘伯温还是拒绝,直到第三次邀请,刘伯温才答应出山。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两次,为何第三次答应了朱元璋?

1356年,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取了战略要地集庆(今南京),史称“集庆之战”。然后,朱元璋乘势扩大战果,巩固集庆,使其成为朱元璋发展势力,争雄天下的大本营。

占领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自己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14世纪最重要的也是人才!有志建立一番功业的朱元璋,也非常渴望人才,听闻刘伯温大名,于是就在1359年派一个叫孙炎的人前往聘请。

所谓孙炎,史载“孙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隶属江苏镇江)。面铁色,跛一足。谈辨风生,雅负经济。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闻孙炎之名,于是召见委任江南行中书省掾,深得赏识,后从征浙东,受命聘请刘伯温等名仕。

《明史·孙炎传》记载三请刘伯温:“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炎使再往,基(刘伯温)遗以宝剑。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朱元璋命令孙炎招聘刘基、章溢、叶琛等,但唯独刘基没有答应。于是,孙炎再次前往聘请,刘伯温赠送孙炎一把宝剑,但孙炎声称“剑应当献给天子,斩尽那些不肯顺应天命的人,作为臣子不敢私有”,于是将宝剑退还给刘基。第三次是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刘伯温与之相见,并将宝剑送到南京,交给朱元璋,实际就是答应出山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了前两次,为何第三次就答应了朱元璋?《明史·孙炎传》中没有给出答案,但透过考古与史料,却能解开其中的真相。

《明史·刘基传》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名,以币聘,基未应。”

朱元璋第一请刘伯温,采用的是“以币聘”手段,刘伯温根本就没有回复。刘伯温为何拒绝?不谈理想,单就钱财而言,刘伯温看得非常淡。

刘伯温少有神童之名,23岁考中进士,成为元朝一名官员,做了五年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之后辞官归乡。辞官后,刘伯温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此后数年,刘伯温隐居乡间教书。

可见,朱元璋的“以币聘”,根本不可能打动刘伯温,否则刘伯温就不会辞官隐居乡间教书了。

二请刘伯温时,刘伯温赠送宝剑给孙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还是没能打动刘伯温,这与当时形势息息相关。

1,1359年的朱元璋,尽管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因此,朱元璋形势不容乐观。

2,天下割据势力众多,除了上述张士诚、徐寿辉等之外,还有陈友谅、方国珍,以及红巾军系统的小明王、刘福通等,刘伯温凭什么要为朱元璋效命?更何况,朱元璋还不是势力最大的一股。

三请刘伯温时,《明史》没有记载孙炎给刘伯温的信件内容,但在江苏南京聚宝山发现的孙炎墓志铭上,却有了重大发现。

与《明史·孙炎传》中的“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简略描述不同,孙炎墓志铭上记载是“遗基书,言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皆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救天下之心。唯太祖据金陵,神武不杀,顺天应人,心怀天下。”后者说的比较详细,孙炎指出朱元璋志在天下、心怀天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军阀不同,于是心怀苍生的刘伯温才答应出山。

从刘伯温经历来看,的确是一个心怀苍生之人。1336年,刘伯温担任江西高安县丞(正八品),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时,勤于职守、不避强权,对一些劣迹斑斑的土豪劣绅坚决予以严惩,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深受劣绅痛恨。在江浙儒副提举职位上,甚至敢于检举监察御史。

因此,当孙炎谈到朱元璋志向时,刘伯温才最终答应加盟还不强大的朱元璋。当然,以刘伯温的见识,肯定不会轻易被孙炎三言两语打动,而首先是观察到了朱元璋与其他军阀不同,再加上孙炎谈及朱元璋志向,由此才会投奔朱元璋。

“明君择臣”,贤人也会择主。在当时混乱的天下势力之中,刘伯温选择了朱元璋,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是两个历史人物的不期而遇,必然是朱元璋与刘伯温都有拯救天下之志,刘伯温想要不负平生所学拯救万民,最可能实现梦想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想要平定天下,少不了刘伯温相助。

汉初三杰是萧何张良韩信,没有这三人,刘邦夺不了天下。笔者以此衡量,明初三杰可以概括为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之后,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就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刘邦建立王朝后经常御驾亲征,朱元璋却不用,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当皇帝是天意吗,朱元璋御驾亲征什么梗,刘邦为什么打不过匈奴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些皇帝是靠农民起义当上皇帝,并实现了大一统,是真正的屌丝逆袭,走上了人生巅峰。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底层起家,刘邦最早是个泗水小亭长,朱元璋则只是个平民百姓。开创霸业的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因为刘邦和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要亲自来做。

  • 为什么说王维是个安静的美男子?他有着怎样的心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你眼中的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苏轼说王维的诗

    如果问谁是唐朝第一诗人,肯定会是众说纷纭,但要问谁是唐代诗坛第一美男子,相比大部分人会选择王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唐《集异记》记载,“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一曲《郁轮袍》直接把玉真公主收为小迷妹。什么“翩翩佳公子,皎皎世无双”,都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可这个颜值与

  • 朱元璋一直想迁都,为何一直没迁呢?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为什么从南向北能成功,朱元璋想迁都到哪,朱元璋为何能得天下

    朱元璋将明朝的首都定于南京,迁都北京是朱棣所为。实际上,朱元璋一直有着迁都的打算。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皇明宝训·定都》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召元朝诸老臣问以建都之所。或对以关中险固,金城天府,可都;或对以洛阳地中四方,贡赋道里均平,可都;或对以北京,赵宋故都,可都;或对以北平宫

  • 卫长公主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汉武帝为什么要腰斩自己的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公主被腰斩,汉武帝最后悔斩公主杀太子,刘陵公主

    汉武帝当初对卫长公主如此宠爱,卫长公主后来到底犯了过错?汉武帝为什么要杀卫长公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前言卫长公主是汉武帝刘彻与卫皇后的女儿,在她年幼的时候,汉武帝就曾把胶东半岛最富裕的地方恩赐给她,当地盛产食盐,条件优越。可见汉武帝对卫长公主

  • 身为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能力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索默诺伊尔谁厉害,清朝索尼的后代,清朝索尼和鳌拜关系好不

    1661年,顺治去世,遗诏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这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依据皇太后孝庄的描述,当时顺治不仅下了一个罪己诏,还遗命以索尼为首、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人作为辅政大臣。歪史个人认为,依着当时顺治汉化的趋势不大可能全部委任四个满洲人作为辅政大臣,所以

  • 刘备刘玄德为何要铸造当百大钱?损害的是谁的利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刘备能成大事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吴西蜀汉中原。中原地区由曹操为丞相魏王的刘协朝廷,一直是很多说书艺人心目中的正统——可能是事实

  • 中国历史上卖官卖得最疯狂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暴君,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权臣

    汉灵帝刘宏(156—189),原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因桓帝无子,于168年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时年仅12岁。在位22年,死后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着买官卖官的丑陋现象。这些朝廷虽然腐败,但也知道卖官行为是一种不齿之事,因而运作起来都是遮遮掩

  • 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越王勾践剑的特点,越王勾践剑是十大名剑吗,越王勾践剑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剑

    身穿一袭白衣,不染丝尘,手持一把名剑,削铁如泥,此般侠义之风不知何时已深深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而伴随着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这种似乎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虚幻情景也渐渐走向了现实。1965年冬,在湖北省荆州市修二干渠时发现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后命名为“望山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发现带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

  • 李光地政绩才学俱优 康熙却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雍正口碑为什么差,康熙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康熙为什么贬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的书香门第,清初战乱家道中落。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光地回老家探亲,当时正值三藩作乱,李光地通过军事形势分析,向康熙帝密奏进言破敌妙策,深得康熙重视。康熙十六年,清军收复泉州,李光

  • 历史三国的魏国四聪 真是实至名归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魏国灭亡的原因,魏国是怎么灭亡的,魏国失败的原因

    魏国四聪( 明哲之士曰“聪”)指的是魏国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在动乱的三国时代,因其“明哲”而被后人景仰。今天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三国时代的魏国四聪,真的是实至名归吗?有几个算是“明哲”的1、夏侯玄夏侯玄(209年-254年),字太初(一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