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刘玄德为何要铸造当百大钱?损害的是谁的利益

刘备刘玄德为何要铸造当百大钱?损害的是谁的利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655 更新时间:2024/1/19 12:32:55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

三国纷纷民不安,东吴西蜀汉中原。中原地区由曹操为丞相魏王的刘协朝廷,一直是很多说书艺人心目中的正统——可能是事实也确是如此。

三国之争,既是军事比拼,也是人才竞争,当然也是经济实力的对决,在这一方面,曹操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从孙权袭取荆州擒斩关羽之后,曹家父子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提到三国经济战,我们不能不细说一下蜀汉的当百大钱和东吴的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孙权滥发货币,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三国三巨头中,最背信弃义没有底线的就是孙权孙仲谋——曹操有没有设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正史中找不到依据,而孙权盗墓,那可是有史料和实物为证的。

抛开背信弃义的孙权不提,咱们还是来看看一向以仁厚著称的刘备刘玄德,视角就是从一匹蜀锦的旅途看刘备当百大钱:真正吃亏的,为啥是蜀中百姓?

刘备铸造当百大钱,这在《三国志》卷三十九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中有明确记载:“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三国志》卷三十二和三十六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从这些正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取得成都之后,先是纵兵大掠,然后又把刘焉刘璋父子数十年积攒下来的财帛搜刮一空用以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赵云坚决反对这么做,可能连一个铜板也没分到。

经过刘备大手大脚的花费,蜀中府库空了,那个刘巴就出了一个馊主意:“铸造当百大钱,去百姓手中收购物资!”

刘备照着做了,用百分之一的成本,收购了百分之百的货物,老百姓的财富,一夜之间缩水了百分之九十九。

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读者不太理解,这里我们就要看看《史记》《汉书》关于钱币的记载:“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

孝文帝之所以取消民间铸钱的禁令,是因为古代实行的是“铜本位”货币政策,铜钱的币值,跟铸钱所用铜的价值基本相等,也就是把铜块标注了价值而已,如果没有标注面值,拿秤称了之后,也可以交换其他货物。

铸钱并不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有个坩埚就行,至于模板,用原有的大钱制作陶范,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盗铸者取利的渠道,就是在铜里面加铅和锡——只要比例得当,劣币的比重也是八点九,就是用阿基米德的办法来检测,也看不出真假。

铸造“重如其文”的劣币,获利是达不到一比一的:即使全用铅锡,那也是有成本的。而刘备铸造当百大钱,即使全用纯铜,利润也是成本的九十多倍。

为了让读者诸君更直观地感受当百大钱的危害,咱们还是拿一匹蜀锦来举例。

假设一匹蜀锦价值一百枚(为了计算方便,假设为一百钱,事实上可能更高或更低)“重如其文”的五铢钱,那么不管是运到江东还是中原,都能拿回来至少一百枚五铢钱,这一百枚五铢钱可以到江东买鱼到中原买肉,回到西川可以卖到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枚,这多出来的二十到五十枚五铢钱,就是商人的利润。

但是刘备铸造了当百大钱,也就是原本铸造五铢钱所用的四克左右黄铜,上面标注了“大钱当百”,币值一下子就变成了百倍:原本价值一百枚四克铜铸造成的五铢钱的一匹蜀锦,就被刘备用同样只有四克铜的当百大钱买走了,所以刘备用有限的铜钱,买到了无限的物资,这才有了刘备的府库充实和蜀中百姓的家徒四壁。

刘备用四克铜的当百大钱买到了一匹蜀锦,拉到江东和中原,又换回一百二十到一百四五十枚四克铜的五铢钱,然后把这些五铢钱融化后重铸,再去收购蜀中百姓的蜀锦,期间获利多少,读者诸君当然都会计算,如此循环往复,可比织席贩履利润大多了。

这种事情老百姓可不可以干呢?当然不行,那是要掉脑袋的,盗铸者杀头,这是汉武帝刘彻定的规矩,但却只能管老百姓而管不了门阀望族:“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刘备和刘巴的币制改革,伤害的只是没有铜钱积蓄的蜀中百姓:门阀望族家里积存了大量铜钱和铜器,随时可以拿出来改铸“当百大钱”,小家小户的老百姓没有隔夜粮也没有隔夜钱,他们是挣一点吃一点,挣来的铜钱又是大家都不愿意要的“当百大钱”——拿到中原买肉江东买鱼,人家只把你的当百大钱当一枚五铢钱计算,也就断绝了蜀中百姓进行跨地贸易的小本经营。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老百姓不收当百大钱不行吗?答案还是不行,不但刘备治理下的西川不行,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都不行,因为当时刘备说的话就是圣旨,不听就杀头——刀把子在刘备手里攥着呢。

那么刘备能不能拿着他铸造的当百大钱去曹操和孙权那里买东西呢?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曹操不傻,他知道铜本位破了,他的地位也就动摇了——有那么多眼睛盯着呢。

曹操不傻,孙权更是大大地狡猾,他直接铸造了更大面值的铜钱,如果他按面值收刘备的当百大钱,刘备就得按面值收他的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这回轮到刘备不干了。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曹操孙权可以不收,即使收了也会以百当一,蜀中大户家底殷实,只要愿意就能私铸。坑不了曹操孙权,也坑不了蜀中大户刘备发行的当百大钱坑了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卖官卖得最疯狂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暴君,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权臣

    汉灵帝刘宏(156—189),原为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因桓帝无子,于168年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时年仅12岁。在位22年,死后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历史上的那些腐败王朝,大都存在着买官卖官的丑陋现象。这些朝廷虽然腐败,但也知道卖官行为是一种不齿之事,因而运作起来都是遮遮掩

  • 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越王勾践剑的特点,越王勾践剑是十大名剑吗,越王勾践剑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剑

    身穿一袭白衣,不染丝尘,手持一把名剑,削铁如泥,此般侠义之风不知何时已深深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而伴随着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这种似乎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虚幻情景也渐渐走向了现实。1965年冬,在湖北省荆州市修二干渠时发现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后命名为“望山一号墓”,与此同时还发现带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25座,

  • 李光地政绩才学俱优 康熙却打心眼里瞧不起他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雍正口碑为什么差,康熙正大光明殿怒斥群臣,康熙为什么贬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的书香门第,清初战乱家道中落。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李光地回老家探亲,当时正值三藩作乱,李光地通过军事形势分析,向康熙帝密奏进言破敌妙策,深得康熙重视。康熙十六年,清军收复泉州,李光

  • 历史三国的魏国四聪 真是实至名归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国魏国灭亡的原因,魏国是怎么灭亡的,魏国失败的原因

    魏国四聪( 明哲之士曰“聪”)指的是魏国的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在动乱的三国时代,因其“明哲”而被后人景仰。今天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三国时代的魏国四聪,真的是实至名归吗?有几个算是“明哲”的1、夏侯玄夏侯玄(209年-254年),字太初(一作泰初)。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

  •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几百个皇帝,以与其所处时代相适应的标准来评价的话,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昏君,还有的是暴君。皇帝是数得过来的,大臣恐怕就数不过来了。在历朝历代数不清的官员中,真正有名的、被人记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名,分为美名和恶名,都可以成为被记住的理由。这些人有的被称为忠臣,有的被称为奸臣,有的被

  • 谋权还是篡位?王莽的权力征途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汉为什么会被王莽夺权,王莽篡汉时,朱棣谋权篡位

    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修养极深,平日里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被称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终于露出了自己的庐山真面目,代取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他被尊称为新太祖,从此西汉被他拦腰斩断,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皇帝生涯。下面我们就来看王莽的夺权之路。王莽先是凭

  • 唐玄宗是如何选择侍寝妃嫔的?不愧是文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玄宗的后妃,唐玄宗有多少嫔妃,唐玄宗嫔妃

    古代的皇帝,后宫佳丽如云。于是,选择和哪个佳丽睡觉,就成了一个问题。清朝的皇帝比较乏味,他们采用“翻牌子”的办法来选择当晚侍寝的妃嫔。这个办法的好处是简洁高效,但坏处是过于直白,就跟去饭馆点菜似的,毫无美感可言。在这个方面,唐朝著名的文艺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给自己的同行们狠狠地上了一课。唐玄宗生性浪漫

  • 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 文武双全的儒将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代替文武双全的词,张飞一声吼长坂坡吓死了谁,张飞真的是鲁莽粗壮吗

    应该说,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粗率。三国时代的很多猛将,在小说戏曲里就不是这样。吕布虽勇而无谋,但并不憨莽。关羽之威猛不亚于张飞,但人们却常看到他于帐内灯下,绰髯凭几,看《春秋》之书,有一副儒雅之士的风度。还有赵云、马超……《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曾告诫他:“卿刑杀既过

  • 唐太宗为什么能重用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李世民魏征,唐玄宗重用的名臣是,唐太宗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处理功臣一直是让皇帝头疼和棘手的问题。“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如诅咒般伴随着每一个初生的王朝。为了处理功臣问题,皇帝一般使用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给功臣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结成各种亲戚关系,但不给他们实际的权力。这种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

  •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用的是,我不是君子但也不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之间用成怎样说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