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轼一生三起三落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275 更新时间:2024/1/4 1:58:00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苏轼一生可以用三起三落,命运坎坷来形容。那么苏轼的三起三落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的三起三落

苏轼一起步入仕途

苏轼在1057年考中进士,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官职为从八品,在这个小官上做了三年,随后被召回朝廷在史馆任职。到了神宗熙宁四年,又被下派去往杭州做通判。随后又转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

苏轼一落大难临头

历史上有着诸多笔墨去详细描写了“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押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但又不赞同旧党,在朝堂上与群臣格格不入,最终差点因乌台诗案被宋神宗杀掉,王安石等人求情才无事,最终被贬黄州。

苏轼二起东山再起

宋神宗驾崩后,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王安石变法被废除,以司马光为宰相,同时也使苏东坡平步青云。苏东坡先任登州太守,五天后就被召回京城做了翰林学士知制造。17个月由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苏轼二落知难而退

由于皇太后以及司马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却是坚持原则,不同意全盘否定,所以和太后等政见不合,最终苏东坡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去杭州做了1年零7个月的太守。

苏轼三起再回朝堂

苏东坡由杭州太守回到朝廷,做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之后又出人颍州、扬州太守,之后又出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苏轼三落一贬再贬

太后驾崩后,18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苏东坡被算在太后一方的元祜党人,将苏东坡赶出京城,贬为定州太守,随后不到一个月又被贬至惠州,之后再贬儋州,一次比一次离京城更远。苏轼的生平可谓坎坷。

标签:

更多文章

  • 苏轼不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苏轼的一生,算不上颠沛流离,毕竟,苏轼一直都是官身,是名士,相比较早他一些的前辈柳三变,在那个文人以做官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时代里,苏轼并不算坎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眼前所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便是苏轼。“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这是后世对欧阳修和苏轼这对师徒的夸赞,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北

  • 苏轼的偶像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苏轼是中华文化最闪耀的一颗星辰,是天才中的天才,文豪中的文豪,苏轼是公认的宋朝第一才子,千年之下,仅此一人而已,是中国人的全民偶像。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苏轼的偶像是谁吗?苏轼和他的偶像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轼有许多偶像,比如韩愈,他称赞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

  • 苏轼不是状元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一说起苏轼,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几乎是活跃在“被贬”的路途中,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总之,苏轼的仕途之路可以说走得是非常的艰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确是历史上的一个大文豪,而成就他的,便是他这样艰辛的仕途之路。如果没有被贬,那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就很难形成。此外,苏轼应该还有一个称呼

  •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中古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时期,当时群雄割据,诸侯混战,纷纷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来逐鹿天下,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曹操的魏国实力最为强大,对于曹操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不同的,他的猜疑心理很强,但是对他的手下有非常的信任,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人说他是一位枭雄人物,也有人说他是一位奸雄,他说过

  • 苏轼号东坡居士的由来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人常称之为苏东坡。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全才,通才。在诗、词、书、画和散文都有很深的造诣,所写诗作可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所写的词,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善书法,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在散文圈里,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常人的成就只要有其中一项,就能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 苏轼不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赫赫有名,但是在王安石准备变法图强的时候,不仅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反对他,甚至连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反对,那么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一:王安石变法太过激进北宋建立之初,为了抑制武将的权力,北宋重用文官,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同时为了限制官员的权力,又实行一职多官的政策。这样的政策虽

  •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

  • 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曹操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