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文帝失踪之谜

建文帝失踪之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75 更新时间:2024/1/21 2:46:22

明朝各种案件有很多,但是第一悬案必是建文帝失踪。1402年,大明皇宫内燃起了熊熊大火,这场大火被灭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了,下落不明,随后他的叔叔朱棣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宝座。政权完成了交替,但建文帝去了哪里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元璋去世时,将皇位传给了善良荏弱的朱允炆,但朱允炆当上皇帝后,因为感到藩王实力太强,威胁到了自身皇位,所以也效仿汉景帝着手削藩,但削藩政策引起了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随后爆发了帝国内战靖难之役。

用了四年时间,燕王朱棣打到了金陵,随后守将李景隆投降,打开城门让朱棣大军进入了金陵城。朱棣进城后,由于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所以不敢直接进宫去找建文帝,而是带兵在城中寻找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这时宫中燃起了熊熊大火,等朱棣进宫后,建文帝已消失不见。

建文帝去哪了,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明史记载:“遂阖宫自焚”。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当时大火灭后,太监带来了一具烧焦的、面目全非的尸体,告诉朱棣这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所以此事也就盖棺定论,建文帝死于宫廷大火之,之后的正史也大多采用了这种观点,但从事后的蛛丝马迹看,真相或许没有这么简单。

朱棣当皇帝后,多次篡改史书。关于朱元璋选择继承人一事,朱棣说朱元璋临死前,一直惦记着他,想召他入京准备选他做继承人,但朱允炆伙同谋臣,假传圣旨让他回去了。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朱元璋临死前,其实已经察觉到诸藩王可能会威胁朱允炆的皇位,所以下令他们不许回京奔丧,朱棣南下奔丧时,兵部尚书齐泰拿出朱元璋的遗诏,又命令朱棣返回了封地。

朱允炆坐稳皇位,着手削藩时,朱棣却以《皇明祖训》为说辞,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他击败朱允炆坐上皇位后,又大肆修改《明太祖实录》。

朱棣为了将建文帝当皇帝的四年时间从历史中抹去,将洪武朝又延长了四年,这样他就成了大明第二任皇帝,朱棣还不允许史书称建文帝为皇帝,只能称他为建文君。不过假的真不了,史官还是尽可能还原了那段历史。

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建文帝”的是尸身,也就是太监带给他的烧焦了的尸体,随后朱棣以皇帝之礼厚葬了他,但史书中却没有建文帝陵墓的记载,今天也找不到建文帝的陵墓,这是件很匪夷所思的事。

所以建文帝可能没死,找到了烧焦的尸体并不是建文帝,而是朱棣为了让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制造了建文帝已死之事,这样即使真的建文帝出现了,也没有人肯相信。

建文帝消失后,据说大明有很多大臣选择了逃跑,显然他们依然忠于建文帝,这点让朱棣很害怕,所以朱棣需要建文帝死掉。但建文帝死在了大火中的说法,很多人不相信,朱棣本人也心存疑惑。

《明史纪事本末》等文献记载,建文帝在金川门失守后准备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劝他自杀不如流亡,所以建文帝放弃了自杀,和心腹从皇宫暗道逃出,乔装打扮后出家做了和尚。从这以后建文帝就再无音信。

不过之后的明史也提到过“或云帝(建文帝)由地道出亡”,“或曰帝(建文帝)乃为僧出亡”,但真假难辨,不过这些说法也印证了建文帝出逃做了和尚的说法,但是缺少实际证据的支撑。

朱棣本人对建文帝已死的说法,也心存疑惑,所以他一直派人在民间暗中追寻建文帝,例如明史郑和传记载:“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棣怀疑建文帝逃到了海外,所以让郑和率过万人马,以海外交流、展示中国富强为名,暗中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朱棣在国内,也派亲信大臣胡濙以寻访仙人张三丰为名,走遍天下各州郡,追寻建文帝。

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突然深夜面见朱棣,两人深谈之后,朱棣的管控就松懈了,随后对建文帝,以及忠于建文帝大臣的平反工作也开始了,可见胡濙给朱棣带来了一个关于建文帝的重要消息。两人交谈了什么已经无从得知。同样,建文帝是否死于大火,是否逃走,逃走后去了哪里,依然是一个历史疑团。

标签:

更多文章

  • 曹操什么时候占据兖州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治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东南)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

  • 曹操出身身世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 李元则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渊

    李元则(620年 - 651年),字彝,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母为王才人。 武德四年(621年),出任婺州刺史,封为荆王。贞观十年(637年),为遂州都督,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不久就因为所穿的冠服过于奢侈僭越免官,十七年,任澧州刺史,改变过往的作风,励精图治,颇有政绩。永徽三年,去世

  • 李元懿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渊,唐高祖

    李元懿(620~673年),字号不详,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母为宝林张宠则。聪明好学,深得宠爱。武德四年(621年),册封滕王。贞观七年(633年),外放兖州和安州都督。十年(636年),授郑州刺史,册封郑王。迁潞州刺史,建舍利塔,颇有政绩。唐高宗时期,累授

  • 李渊为什么要杀李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李渊

    李密反隋不成投靠李渊,但是李渊后来却杀了他,李渊为何要除掉李密,究竟因为什么事情?李密本身是出生于贵族家庭,学识渊博,而且文学和武术双全,理想志向非常的远大,常以拯救世界为己任,他的曾祖父是西魏国家的八大支柱之一,父亲是隋朝的上柱国。他的故事至今一直流传着,成语“牛角挂书”来自于李密的故事,描述了一

  • 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女淮南公主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淮南公主,李渊,李澄霞,唐高祖,公主

    李澄霞,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女,生母不详。 公主三岁时,李渊封她为淮南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公主下嫁封言道(《公主传》作封道言,误),封言道是唐朝开国宰相封德彝之子。《大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铭并序》中记载淮南公主擅弹琵琶,李渊特赐她紫橨槽金碮琵琶。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第十

  • 明神宗不上朝在干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朝

    明朝奇葩皇帝很多,就拿往明神宗来说吧,他是明朝所有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但也是最奇葩的一个。明神宗刚刚主持朝政14年后,突然的就开始不上朝了,有六不“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之后的二十年里,明神宗一直都在后宫,每个人都想知道明神宗这20年在干什么?由于很长时间的沉积,所以民间就有关于

  • 明神宗不上朝处理朝政的方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朝

    明神宗朱翊钧也被称为是明神宗,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后人却批评明神宗“二十年不上朝”,并说“明亡实亡于明神宗”。不上朝却并不意味着明神宗完全不理朝政,“万历三征”这一大型的军事活动就是明神宗在位时期发生的,“三征”是指先后在明朝的西北、西南边疆以及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活动。这三场大战的胜

  • 苏轼一直被贬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苏轼是北宋的一位牛人,现代社会他的崇拜者也数不胜数,他是当之无愧的红的发紫大名人了,历史能够造就如此完美的苏轼,这与苏轼一次次的经受巨大的磨难是分不开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凡事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经受了巨大的磨难,甚至很多人都经受了生死考验。苏轼在仕途生涯中经历了四次贬官,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惨

  • 苏轼的坎坷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苏轼,世称苏东坡,这可是一位很有趣的大人物呢,古人就曾经评价过苏轼:“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引自《宋史》)苏轼受到世人如此高度评价,肯定有其超乎常人的地方,苏轼似乎把我国豪放派词的激昂高亢发挥到了极致,更让自己的生命层次到达了另一个高度,那么下面就跟着我的思路,一起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