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

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4/1/20 22:57:30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当时聘请的所谓“四大导师”,除了梁超王国维赵元任之外,陈寅恪也在其中。但陈寅恪能荣膺并列,老实说就是有好哥们,死命拉人情、“走后门”得来的,至少起初是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时的陈寅恪,还是世无闷的潜龙一枚,清华校长曹云祥都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听人举荐一脸懵逼。那年,陈寅恪35岁,穷困大龄青年,还在德国留学晃荡,也不知他读圣贤书所为何事。那时,同龄的胡适之,在美读着博士、拿着奖学金、到处受邀演讲,还频频登上美国主流报纸,已经是很风光的一号人物了。

可陈寅恪倒好,着实啥都不干,就晓得呆屋里躺啥,学位不要,恋爱不谈,朋友都不怎么来往,饿了啃个干面包都乐哉无所忧,标准民国宅男。以现在人的眼光看,甚至可能就是“混日子”。

清华四大导师中,其余三位,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差不多是三代人,那时都是中国学术界明星人物了。

江西修水陈家祖宅

梁启超不需要多言,政坛大佬兼学界领袖,即便有人不认同他的为政理念,但谁敢否认他的学问?大家都是念着他的文章长大的;王国维,那是正宗“帝师”,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让国际汉学界瞩目,鲁迅都佩服不已,肯定没话说。人家肯来,就是看吴宓这青年尊师重道礼数周到,被感动到了。

赵元任呢,尽管比陈寅恪还小两岁,但人家知名学霸啊,陈寅恪刚到美国留学时人家都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学位,而且还被康奈尔大学礼聘,这是国人前所未有的殊荣,是靠资历和学历碾压人。而且,现在看来,他的“关系”也够硬:据赵元任回忆文章,他与当时的清华教务长张彭春同为1910年庚款留学生,在美国时就是至交,此番也是老同学一再力荐。

赵元任

可是,1925年时的陈寅恪,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彼时,他竟然也要当清华四大导师,委实是缺乏资格的:一,是无学历,他正规学历不过就是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毕业,相当于高中文凭;二,无论文,唯一一篇发表过的文章,是1923年刊载在《学衡》杂志上的《与妹书》,说穿了就是篇三五百字的家信。陈寅恪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证明自身实力。如果生的晚,到了现在,不说清华教授了,他要到武汉来当个中学老师,应该都没面试资格。

人家清华,好歹是留美预备学校,是国内外知名学府,1925年其生均经费足足高出北大4倍,闻一多在此求学10年才能毕业,凭什么让一个寂寂无名“三无人员”直升教授,而且还是最受尊崇的“四大导师”之一?起码,当时清华教务长张彭春就很反对。

陈寅恪得以就任,直白地讲,首先不是靠实力,而是有雄厚关系,有莫大靠山。这关系这靠山,就是他的小迷弟吴宓。

吴宓这个人,性格古怪不好相处,一生中最佩服最信任的好友,就是大他4岁的陈寅恪。吴宓籍在陕西泾阳,是女首富周莹的族侄,1916年从清华毕业留美。两年后在哈佛,他经人介绍,认识了也在此留学的陈寅恪,一经交谈惊为天人,对陈的学问与人品是高山仰止。他对陈寅恪感情很深,生活上视为兄长,学问上待犹师长,而且至死都不曾改易丝毫。

吴宓1921年就回国了,直接就任清华等校外文系教授,并凭其学历、资历、文章,很快声名鹊起。到1925年,清华大学立志要办一所高质量的国学研究院时,吴宓是有一无二的筹办人,也是清华国学院实际上的主任。清华会聘任陈寅恪,最大程度上,是因为吴宓的坚持,并且以辞职相要挟,搞得清华校长曹元祥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下来。

或许有朋友会问,为什么非得吴宓“摆布”?这里面的奥秘很简单:一方面,国学院这等事,此前国内都没办过,而吴在美留意过这些经验,且正全程经手筹备这事,当前日后没他都不行;另一原因更直接,王国维这几位导师是吴三顾茅庐请来的,甚至是磕头换来的,吴宓若不干了起码王国维就要回家,这事就彻底没戏了。

在民国文教界,吴宓资格是很老的。日后的1946年,他到武大教书,因没住进“18栋”拂袖而去,就是“倚老卖老”。

据《吴宓日记》与《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可知,那时清华拟定聘请人选是章太炎、胡适、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这几位。

赵元任女儿赵新那女士

章太炎是“旧派典型”,门生弟子都把持着北大整个文科,当然是首选。可他自视甚高,也正在上海等地搞政治如火如荼,根本就不屑就任;胡适是“新学”头面人物,可过于自谦说自己不够格而推了,最终只请来王梁赵三位,陈寅恪始终没有出现在商议名单之中。是吴宓不甘心,在某次宴席上逼着校长曹云祥表态,并且以走人要挟,才得以成功。

有趣的是,当曹校长温温吞吞表示应允时,吴宓当即用铅笔草拟了一份聘任电报,让曹云祥签字,然后立即发给陈寅恪。就这样,生米煮成熟饭,从此就确定下来了。可以说,陈的就任,完全就是吴宓的功劳。他是陈寅恪真正的粉丝、好友与伯乐。

义宁陈家后人陈云君

只是说,陈寅恪本人,是没有任何投机言行乃至意识的,他在国外根本不知道这一切。以至于,好不容易吴宓给争取到聘书了,陈寅恪还不以为意地“摆架子”。他收到电报后,并没立即答应,而是回复谈条件,大意是:咱正专心致志弄东亚史研究,你清华啥资料都没,凭啥让我回去教书?咱还要在国外研究两三年,除非你们给俺买了《大藏经》等资料再说!

吴宓收到回复,着实气不打一处来,当天的日记一页纸都在吐槽,“费尽气力,而犹迟疑,难哉!”等等。不过,他到底是会办事也懂好友之人,隔天立即斡旋。最终,说服校方预支给陈寅恪2000薪金,而且还汇去2000购书款,这在当时算是巨款了,陈寅恪这才姗姗而来。

不得不说,日后各种“作妖”的吴宓,在筹办清华国学院及举荐陈寅恪这个事情上,确实是劳苦功高的。他如此竭尽全力推出陈寅恪,也不是出于人情或私利,而是为国为校保举,更是深切了解陈寅恪的实力,一接触就认定这是“中国最博学之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学术天才。吴宓是“举才不避亲”,陈寅恪是“不负众望传美名”。

至于,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什么是梁启超推荐出陈寅恪的,说“我梁某人也没博士学位”云云,实属子虚乌有。这是1973年前后,台岛学者陈哲三写了一篇谈陈寅恪的文章,有点像现在的自媒体道听途说瞎写一通,以至于谬种流传,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陈寅恪以“三无人员”身份,直接就任清华最高殊荣级的教授,留给我们的显然不止是一则段子。这个轶事足以让所有人深思:吴宓这样的朋友还有吗?更为重要的是,如此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例,如今是否还能出现?如此深究下去,闲谈之为德也大矣。

陈寅恪做了什么,能让清华破格聘用?陈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清光绪十六(1890)年出生于长沙。他的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是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陈散原,号三立,青年时期即进士及第。曾经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行变法,创办报刊。是著名的“维新四公子”之一。陈散原诗词文章俱佳,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慕名在杭州与他专门会面。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存世。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早年中举,后随其父陈伟琳办团练,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事,得到曾国潘的赏识,把他保举给咸丰皇帝,被授予知府之职。光绪时期,从候补、按察使,一直做到湖南巡抚。也算是当时一位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出生在这个官宦人家的陈寅恪,从小即受到严格的教育,在家塾熟读四书五经、以及算学地理等经典书籍。秉承了极其鲜明的家学特点。

戊戌变法后,陈宝箴、陈散原父子双双革职。光绪二十四(1898)年父子回江西隐居。光绪二十六(1900)年六月,陈宝箴被慈禧太后派人赐死。陈散原遂举家定居南京,一心办学,传播新知。

其时,陈寅恪十岁,在熟读十三经的同时,开始在自家的学校里接触数学、英语、音乐等新知识,并学习日文。光绪二十八(1902)年,12岁的陈寅恪随兄赴日,进入巢鸭宏文学院学习。光绪三十一(1905)年因为脚病回国后,入复旦公学。宣统二年(1910)年,20岁的陈寅恪开始了他重要的欧洲留学生涯。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校学习。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到国内。

1918年,28岁的陈寅恪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哈佛大学随篮蔓教授系统学习了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回到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学习东方学、古文字学,并系统学习了中亚古文字和蒙古文。这时,陈寅恪在梵文、巴利文、西夏文、波斯文、突厥文以及希伯来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梵文和巴利文方面,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25年,正值壮年的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胡适之先生建议采用导师制,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时任校长曹云祥,研究部主任即是吴宓。当时清华大学所聘任的导师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赵元任。这都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而陈寅恪尚无著述流传于世。陈寅恪能加入清华,和前三位并称为四大国学大师,是和吴宓先生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

吴宓先生和陈寅恪在美留学期间相熟相知,深为陈寅恪的学识和才气所折服,民国初年,吴宓、陈寅恪、汤用彤一起在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因为才学出众,号为“哈佛三杰”。吴宓先生深知陈寅恪之学,遂竭力举荐陈寅恪加入清华。而当时的清华大学,聘任教授的条件具体而严格。不论是学位还是著作,陈寅恪竟无一条满足条件。

所以,当吴宓向研究院举荐陈寅恪时,遭到了教务长张彭春的极力反对。万般无奈之下,吴宓“往见曹校长,再申前议,并以去留争”,吴宓说陈寅恪“留学十八年,学问渊博,能与外国教授上下其议论,堪称学侣。虽无正式著作发表,仅就一九二三年八月《学衡》杂志第二十期所节录的《与妹书》,寥寥数百字,已足见其学问之广而深,识解之高而远。”这才换来了清华研究院的一纸聘书。吴宓先生曾经在日记中感叹“介绍陈来,费尽气力”。

1926年6月,36岁的陈寅恪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一起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陈寅恪先生在继承家学、研习经典的同时,先后游学日本、欧洲、美国数次,时间总计十八年之久。他遍访名师,刻苦钻研,已经深入研究并通晓二十几种古今语文。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学,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留心各国政治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对中国历史具有独特深入的思考。

陈寅恪先生古今语文学养深厚,博览群书又精于抉择,精研经学、小学。就其在史学方面,不只是晋至唐史专家。他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陈寅恪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和指出的发展方向,至今在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评论和转发。欢迎对我加关注,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唯一被废黜的皇帝是谁?他究竟犯了哪些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唯一被废黜的皇帝为明景帝朱祁玉。朱祁钰,明宣宗次子,明英宗朱祁仁镇同父异母弟。他被封王,时常在明英宗外出时监国,颇受信任。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后,朱祁钰经明英宗生母孙太后认可,被拥立为明景帝。他重用于谦等贤臣,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明英宗被放回后,朱祁钰尊其为太上皇,软禁南宫七年。朱祁

  • 古代最勤奋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后,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据说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雍正会带着他的众位妃子住进圆明园,圆明园在清朝时可谓是富丽堂皇,风景优美。但是雍正很少有时间陪爱妃们欣赏风景,作为一代明君,他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很多事都亲历亲为,即便是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也还把国家

  • “凿壁偷光”的励志少年匡衡,后来官居丞相,却留下不齿的骂名,这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匡衡出生贫寒,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但学有所成,而且在仕途上一路飙升,一直做到丞相的高官。匡衡一生两次做“贼”,第一次“偷窃”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人生励志典范,第二次做贼让他丢了官,成为被人耻笑的对象。匡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本人喜好读书。家里买不起书,他就跑到一位有钱人家做雇工,他提出做

  • 雍正王朝里的九子夺嫡,康熙为什么对胤那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不废掉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第94期总680期康熙皇帝的后宫嫔妃众多,自然儿子就多,序齿的儿子就有二十四个,在康熙皇帝这二十四个儿子当中;康熙帝对这位二儿子胤最好,也特殊!先说说康熙皇帝的后宫;康熙帝有名分的后妃有三十九人人。其中皇后四人,皇贵妃三人,贵妃一人,妃十一人,嫔十人人,贵人六位,庶妃四位,可想而知康熙皇帝的精力是充

  • 我要有关与汉朝或唐朝的历史典故(小故事也可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杨玉环专宠后宫,玄宗在宫中称她为娘子,仪体规制等同皇后。天宝初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何以如此迷人,令玄宗神魂颠倒,这当然有原因。杨玉环不仅姿容出众,体态丰腴,肌肤细腻,且面似桃花,是个令人谗涎欲滴的美女。杨玉环还擅长歌舞,通晓

  • 晚年的唐玄宗的心情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于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武则天掌握实权比他久,但好长时间是皇后身份),睿宗李旦(武则天的儿子)第三子.在历史本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联手自己的姑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除了韦后的势力,巩固了

  • 你见过最狂妄的将军是谁,他因为狂妄付出过什么代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一个靠着拍尼赫鲁马屁上来的将军,竟然大言不惭的说:“无论任何战争,都能战胜中国军队。”结果,现实却啪啪打脸,他也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整个印度唾弃的对象。前两年,中印双方发生了洞朗对峙。起因是我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公路,而且修建之前已经通知了印度,印度方面也没有提出异议。但当我国

  • 光绪皇帝一生郁郁不得志,你认为是他自己的原因还是慈禧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爱新觉罗.载。满清入关第九位皇帝,在位三十四年,这三十四年是满清最黑暗,最昏聩的三十年,评价光绪这三十年真是憋屈,无奈,壮志难酬。一生孤苦难。身后无嗣。当然造成这个原因既有光绪个人的无能的原因,还有慈禧个人贪权长寿的原因,当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如果晚清由光绪执掌,也未必会比慈禧好多多少,从戊

  • 玉环故事简短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长恨歌够简短吧。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

  • 诸葛亮双腿无残疾,为何打仗要坐轮椅?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恪尽职守,从隆中对到六出祁山,每一场征战,诸葛亮都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其为人臣事必躬亲,为人谋忠诚不渝的态度,博得后人的一致好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们都认为他是忠诚的代,人臣的楷模。就连大诗人苏轼也曾感叹: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