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南联大人物之陈寅恪

西南联大人物之陈寅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842 更新时间:2023/12/8 8:05:04

先说说这个“恪”为什么读“que”。

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e”,但在普通话这个字读”Ke“。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的叫法。

陈寅恪是江西省修水县人,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画坛巨子陈衡恪之弟,“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之叔,修水陈氏一门四代五人被称为“陈氏五杰”,陈氏家族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化世家

我第一次知道陈寅恪是听高晓松的《晓说》,当时就觉得天下怎么还有这么牛的人物。后来看来电影《柳如是》,又了解到陈先生还写过《柳如是别传》,所涉领域真是太广泛了。被称为”百年难见的人物“那绝对是名不虚传的。

陈寅恪幼时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在深厚的家学熏陶下,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底子。其父不仅自己教学,还聘请名师来讲授课程,致使陈寅恪在留学日本前即“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12岁时,陈寅恪即随哥哥陈衡恪赴日本学习,20岁时,自费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深造。28岁时,得到官费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后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至此,他不仅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成为中西兼具的通才。对蒙史、敦煌学、藏学、突厥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都有重大的研究成果。

回国后,陈寅恪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国维、梁超、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在清华校园里,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听他讲课;哲学家冯友兰,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其他如朱自清等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也非常爱护,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也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他讲课有一套“四不讲”的规定:即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这样的优秀人才。

陈寅恪不仅学术超人,而且跟父亲一样具有民族气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降陈三立,他坚决不从并绝食5天后忧愤而死。1941年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正在任香港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又有人在日本人授意下,专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中,在动荡的环境中,他仍孜孜不倦,《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两部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特别可惜的是,陈寅恪先生眼睛不好。1949年他拒绝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请,任教于中山大学。1957年,眼疾越来越严重并最终双目失明。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完成了《柳如是别传》。他的助手感叹:“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文革期间,陈寅恪先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但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被洗劫一空。这种不可弥补的损失真是太令人心痛了。

陈寅恪先生的夫人是曾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夫妻一生恩爱,无论顺境逆境都不离不弃,互相扶持。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在广州离世;45天之后的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

标签: 西南联大陈寅恪

更多文章

  • 成语取青媲白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取青媲白

    【成语名字】:取青媲白【成语拼音】:qǔ qīng pì bái【成语释义】: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成语出处】: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始见于唐朝柳宗元《读韩愈所著

  • 成语东床坦腹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东床坦腹

    东晋时,“太尉”郗鉴〔郗xī〕要为女儿挑选一位理想的好女婿,特派心腹门生到丞相王导府中去提亲。提亲的门生,到了王家,表明来意。王导说:“你往东厢房去,我家男孩子们都在那里,你可以任意挑选!”他便把这个大贵族家庭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过,然后回去向郗鉴复命

  • 为什么说康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的传说是假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遗诏,十四子胤禵

    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临死的时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勾结顾命大臣隆科多,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然后继立。其实,根据史料分析,改诏是不可能的,传说是假的。第一,清制立储诏书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字的“十

  • 成语彣彣彧彧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典故来源以及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彣彣彧彧

    【成语名字】: 彣彣彧彧【成语拼音】: wén wén yù yù【成语注音】: ㄨㄣˊ ㄨㄣˊ ㄩˋ ㄩˋ【成语释义】: 寓意为文采昌茂。彣彧这两个字,很生僻,但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是趣味高雅,谈吐文雅的意思。【成语出处】: 出自《诗&mid

  • 《醒世恒言》:从社会底层市井生活中,看小人物的反抗与妥协之道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醒世恒言,市井生活,小人物

    中国的古代文学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的朝代都有着代表性的文学题材。比如提到汉朝就会想到文辞斐然的汉赋,唐朝则是大名鼎鼎的唐诗,至于两宋则是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前人几乎已经把诗词歌赋都写尽了,于是大明士人便将小说这个题材发扬光大,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既有四大传奇小说这样的鸿

  • 成语树栅连营是什么意思?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树栅连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树栅连营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原文如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

  • 成语鞭辟入里是什么意思?典故来源是什么?用法与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鞭辟入里

    【成语名字】:鞭辟入里【成语拼音、注音】:biān pì rù lǐ、ㄅ一ㄢ ㄆ一ˋ ㄖㄨˋ ㄌ一ˇ【成语释义】: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成语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

  •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者有高下之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大乘”是梵语 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大的车。“小乘”是梵语 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小的车。这是大车与小车的区别,按说大车并不见得比小车昂贵,现实中的大货车、大班车往往不如一些小汽车值钱。但是,梵

  • “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灭十族,十族,方孝儒

    朱棣推翻明惠帝后准备登基,众臣推荐大儒方孝孺起草诏书,才把方孝孺从狱中释放出来。朱棣自称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才起兵靖难的,方孝儒就问朱棣,成王在何处?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儒又诘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别问多了,速去草诏。方孝孺不允。朱棣

  •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竹头木屑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