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同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猷出名?

同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猷出名?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934 更新时间:2024/1/15 11:51:10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俞大猷一生都与倭寇作战,在他的带领下,俞家军立下赫赫战功,闯下威名,让敌人一听见“俞家军”的名字,便望风而逃。

俞大猷出身习武世家,20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他便继承了父亲“百户”的世袭职位,到军队里为国效力。嘉靖十四年(1535年),全国举行武科会试,年轻的俞大猷大胆参试,成绩良好,中了武举,升为千户。朝廷派他到金门守防。当时的金门人口不多,但官军市民无事生非者不少,告到公堂,难以治理。前面的官员对此一筹莫展,气恼不已。俞大猷到任后,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民众讲礼法,懂规矩,倡导和为贵,安为上,民众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盗之患时有发生,俞大猷上书他的领导提刑按察使司,提出治理海盗的有效建言。谁料按察使恼怒地训斥俞大猷说:“你一个小小军校,有什么资格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打,并剥夺了他千户的官职。这显然是俞大猷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俞大猷明明是一片好心,却遭致飞来横祸。他痛苦不堪,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忍气吞声,寻求翻身的时机。他抓住时任兵部尚书伯温要带兵征伐安南(今越南)的大好机会,果敢地上书,陈述自己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作战。毛伯温接到俞大猷的建言,读后颇感震惊,没想到基层官兵中还有像俞大猷这样有勇有谋的干将,十分欣喜。

只因安南问题和平解决,俞大猷未能当即起用,但毛伯温记住了俞大猷这位年轻兵士。几年之后,北方蒙古俺答部举兵大举进攻山西。皇帝下诏选举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对他很感兴趣,便将他的名字报至兵部。兵部尚书毛伯温很快安排高官翟鹏召见俞大猷,就征伐蒙古问题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真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对俞大猷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不知何故,翟鹏也未能重用俞大猷。俞大猷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只能打道回府。

这并没有使俞大猷灰心泄气,他耐心等待时机。当毛伯温接到福建漳(州)汀(州)两地发生民变的报告时,他这回起用了俞大猷,任命他为汀漳守备。俞大猷不辱使命,到任后找来当地几个管事的族长,言说化解民乱的道理,提出惩恶扬善的条款,又抓了几个捣蛋的地痞恶棍,很快将民变平息。兵部接到倭寇犯我东南沿海的报告。毛伯温又指令俞大猷率军出击,消灭倭寇。俞大猷二话不说,带领部队就出发,连续捣毁海盗老巢,斩杀敌人300多,不仅受到嘉奖,还被提升为署理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俞大猷奉命平定“安南事变”,生擒敌首,消灭敌人1200多。凯旋时,手握朝廷大权的严嵩故意抑制打压俞大猷,不为他报功,只以赠银五十两作罢。这一点银两,连抚恤死难弟兄都不够。无奈,俞大猷只好从自己的结余中拿出银两犒劳下属。应当说,这也是命运对他的又一次戏弄。

俞大猷能征善战的名声传扬天下后,朝廷想不用他都不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侵扰浙东。皇帝诏令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宁波守军不能打仗,被倭寇所破,是俞大猷率军击退敌人。倭寇败而不退,转而又去攻击绍兴临山卫,再攻击松阳。俞大猷得报,很快调集兵马支援绍兴和松阳。他们在知县罗拱辰的兵马配合下,奋力抵抗倭寇进攻,取得胜利。然而,莫名其妙的是,俞大猷打了胜仗,杀敌不少,却被朝廷处分,以“失事”为由停发他的俸禄。俞大猷一头雾水。因为前方战事紧急,他无心向朝廷申诉,只能把委屈吞进腹中,照样不声不响地组织军队抗倭,追杀大批量的倭寇于海中,焚烧敌船50余艘,获得“松阳大捷”。战绩报至朝廷,高官们十分尴尬,不得不撤销对俞大猷的停发俸禄的处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因江苏都督兼总兵官刘远不能平倭,朝廷把他撤了,将能征善战的俞大猷任命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领兵还击,很快把倭寇击退。倭寇逃到浙江的陶山、黄浦,俞大猷乘胜追击,将倭寇打得无处逃窜。倭寇很不甘心,又往徐海集结。俞大猷再率军进击,再次打得倭寇鬼哭狼嚎。皇帝这才知道俞大猷真正能战,提升他为都督佥事。从此,俞大猷成为大明抗倭名将,声震华夏。

同样都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猷出名?

轻武的政策所致。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年轻的戚继光,心思活络,情商极高。他极为了解官场上,迎来送往背后的门道,因此哪怕他再无奈,他也会在抗倭之余,打点人情世故。俞大猷也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位大将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

性格使然,或者说俞大猷情商不高,不会做人,或者说不会讨好上司。年轻的俞大猷总是有满腔的热血等着去挥洒,他想要血战疆场,报效国家。所以由武举会试而当上金门千户的俞大猷,他坐不住了。在这个地方呆了五年之久,却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

热血未冷的俞大猷,怀着自己的信念给自己的上司写了两封信。一封《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一封是《又呈画处官澳三策》。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反而觉得官威受损,因此俞大猷被杖责免职。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例,而是伴随着俞大猷在官场的一生。所以俞大猷并不得上司喜爱,没有戚继光会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四大战神分别是谁?战场所向披靡,却死的窝囊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出现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在战场呲碴风云,让敌人闻风丧胆,被大众成为战神,对于身经百战的他们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或者打败敌人安享晚年。今天我们来介绍下面这四位战神,他们的死法却是相当不符合他们的身份。四大战神之一薛仁贵——被自己的儿子误射而死薛仁贵,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个

  • 原来古代皇室的人洗澡从来不用手, 那用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据中国最后一位太监自述,清朝贵妃洗澡不用手,其过程非常尴尬,看到这里小编不禁好奇,洗澡不用手那用什么?原来是太监来帮忙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太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宫廷才有的人群,他们有的掌握着朝代的生杀大权,有的却默默无闻,说白了就是伺候主子的奴才,但是“狗仗人势”这句话也不是瞎说,并不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古代 普通百姓一日果腹之物是什么?

    野史秘闻编辑:语文霸霸标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变得富裕起来了,不再为温饱而烦恼,越来越多的人反而纠结每餐不知道吃什么为好,熟不知在古代,人们经常吃不饱饭,那么普通百姓们一日果腹之物是什么呢?在宋朝以前,只有王侯贵族可以一日三餐,而普通百姓最多一天只能吃两餐。这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所有人一日三餐的

  • 汉末三国“九大家族”,唯独这一家族下场最好,后世出了20几位丞相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

    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在汉末三国时期除了个人的并起外,还有家族的并起,今天我们就说说汉末三国“九大家族”,唯独这一家族下场最好,后世出了20几位丞相。首先我们说说汉末时的家族。一、汝南袁氏袁家是毫无争议的汉末三国第一士族。东汉前期,袁家始祖袁安就已经官至三公。从袁安开始,连续四代,袁家

  •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对于马皇后如此之好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

    中国历史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喜欢杀人,那么他为何对马皇后如此之好,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恐怕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了,朱元璋从小给地主家放牛,逐渐长大之后,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元朝的统治者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时候的天下大乱,百姓根本没有太平日子过。天

  • 张鲁雄踞汉中为什么却没有对外扩张,最后投降了曹操呢?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

    张鲁是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于东汉末年相继袭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后割据汉中,并在此传播五斗米道。他雄据汉中近三十年,最后投降曹操。张鲁出生的环境就很不错,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有所作为的人物。张鲁的爷爷

  •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有巾帼宰相之名的上官婉儿?

    野史秘闻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

  • 赵高和李思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可为什么又要杀胡亥,刘邦在当时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

    秦始皇出巡病逝的时候下了一道诏书要立扶苏为帝,可惜被赵高和李思篡改立了胡亥为帝并且让扶苏自裁,也正是因为遗诏的事情怕败露出去担心胡亥对他动手他才先下手为强。嬴政在世的时候,赵高的官至中车府令,对于一个宦官来说,位居至此,那可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嬴政对赵高的抬爱使得他的内心越来越膨胀

  • 陈胜起义的三步计划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

    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上几乎很少成功,即使声势再浩大,限于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也很难最终成功,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陈胜在决定谋划起义后,就找了征兵队伍中与他刚结识不久的好朋友吴广合作,两人共同策划了那次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两人的农民起义总共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分析形势,制定策略;

  • 兵马俑中的弓弩,射程竟然是现代火器的两倍?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

    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就是马匹数量和弓弩强度了,在战国时期,秦国的这两项数据居各国榜首,因此它也成为了最强的国家直至最后统一全国。那么秦朝的弓弩到底有多强呢?2009年,秦陵博物院开始对秦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每次成果的出现,都备受关注。近日,又一重大成果出现——最完整的弓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