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李恪(吴王)

李恪(吴王)

  • 如果李世民传位给蜀王李恪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11:58:38阅读:1754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帝之一。撇开他的一些争议不说,他当皇帝可以说是做得非常不错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政”,也为万国朝廷的盛唐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李世民一朝,朝堂上存在着三种势力: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族;三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策府家

  • 吴王李恪一度为李世民赏识,差点当接班人,为何后来没有当成皇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20:30阅读:2059

    一个君王要是早死了,大家都会觉得非常惋惜——假如他没有早逝,说不定将来是个好皇帝。但历史没有假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袁世凯汪精卫们要是早死了,大家说不定更是扼腕叹息。封建社会的君王权力少有制约,哪怕是初心再好,前期表现再优秀,未来岁月谁想当个好

  • 李恪并非太子,也非皇帝,能力强却惨遭冤枉,是众人怀念的原因?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4:50:01阅读:3434

    我国的封建时代持续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朝代更迭,很多位皇帝,很多个皇族变化。在这么多朝代中,有些朝代开辟了世界级的盛世,而有些则是昏庸无道,让很多百姓受苦。在前者中,人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唐朝了。说起唐朝,那个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那时的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那时的周

  • 李恪, 他是李世民的儿子, 杨广的外孙, 为何最后却会蒙冤而死!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10:45阅读:3877

    在李世民众多的儿子当中,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微微有些特殊。李恪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生母杨氏,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对于李恪来说,唐高祖李渊是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爹,而隋炀帝杨广,则是他的外祖父。这种特殊的关系,从李恪出生开始,就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公元619年,李恪生于长安。这一年,唐朝才刚刚

  • 从李恪的悲剧说起,聊聊给不会当爹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娃有多悲惨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1 23:42:25阅读:1179

    开篇先自设一问——对于一名古代的皇帝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它既不是开疆拓土、保境安民,也不是治国理政、开创治世,更不是提高警惕,防止野心家阴谋篡位。而是赶紧生儿子,最好是能生出一大堆儿子。九子夺嫡。皇帝生不出儿子肯定不行,儿子生多了更闹心因为自从夏朝开启了世袭君主制

  • 三本宫廷侯爵,如何玩转大唐?有权谋,且看蜀王李恪如何怼人。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10:25阅读:2424

    第一本:《大唐之超级军火商》简介:八级钳工重生大唐,附带工具系统,且看主角如何玩转大唐。五四式、中正式、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蒸汽大船、直升飞机应有尽有!李世民:安之啊,不如咱们?入坑指南:打发了另外两个下人回去通知。方二和柱子一起进了院子。那个看门的老张已经走了。不得不说,牙行的速度真快。前面刚交

  • 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软弱,本来准备让李恪顶替,可为何又反悔?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46:29阅读:560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从史书的记载上看,算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但也并非绝对,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就不比他差多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且被废为庶人后,李恪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李世民次子早夭),但在李世民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时,却没有选择李恪,没有对这位优秀的儿子予以重视

  • 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李恪为何不能做太子?只因杨妃的另一身份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09:37阅读:1276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隋唐是一体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但无论是从血缘还是继承上来看,隋唐都是不可分割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广的妻子文献皇后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母元贞皇后是亲姐妹,她们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不过两人是同父异母,说起来,独孤信在古代史一个很强悍的存在,他自己的结局虽然算不上好,但他却生了三个皇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被重臣陷害,临死前说出23字诅咒,令其灭族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0:34:23阅读:2521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朝代。明宪宗对唐朝的评价如下:“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而贞观之治说的就是是唐朝初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

  • 李恪34岁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3 1:44:34阅读:225

    细数一下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立储之事上表现得犹豫不决,完全没有一点英明神武的样子。例如汉武帝、康熙等人,他们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冠绝一时。可是在册立储君之事上,他们同样表现得犹犹豫豫,最终受伤的反而是皇室子孙,使人丁本来就不兴旺的皇室雪上加霜。在这一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2:09:45阅读:546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也因为如此,让李恪在众皇子中显得格外特殊。李世民对李恪格外宠爱,他不满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8岁被封为汉王。有如此恩宠的李恪,却在34岁时被迫自缢身亡,临死前他发出恶毒诅咒,6年后全部应验。李世民曾夸赞李恪像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 死前怒下诅咒 当时无人在意 6年后全应验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4:47:10阅读:135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句话是我国伟大领袖对另一位历史伟人 唐太宗李世民 做出的一句评语,其中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立太子选择的不认同,以及对皇子李恪的肯定。李世民因听取长孙无忌的观点,而放弃立皇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可惜的。称赞李恪

  • 李恪被逼自缢,诅咒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4:59:05阅读:4009

    我们总是羡慕王侯将相家的富贵人生,并且常常幻想王侯将相的生活,认为他们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和如此强大的权力一定可以过得十分幸福。事实上,权力越大也意味着责任越大,王侯将相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意味着他们往往也要承担着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而且更为可悲的是,普通人所能享受的平凡的幸福,与家人和谐共处

  • 34岁李恪自缢身亡,临死前发出恶毒诅咒,多年后真的成为了现实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4:58:29阅读:3614

    传统史书上,要说李世民的后代,一般人只会记得李世民的三个儿子,他们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客观来说,只有这三个人才有资格争夺李世民的权力。前两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后者直接成为了唐高宗。历史的趋势似乎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讨论这些后代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忘记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是很多学者眼中的最佳继承人。但

  • 历史上真实的李恪, 李世民的三儿子,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4:58:26阅读:1445

    李恪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子,并且是李世民最爱的儿子之一。可惜造化弄人,这位皇子的身份血统实在太过敏感,加上李世民去世之前,并没有来得及打理好所有身后事。最后导致李恪的一生,无比坎坷。1.两种皇族血脉李恪的父亲李世民,雄才大略,称得上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不过,极少有人知道的是,他母亲那边的家世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为啥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3 10:50:56阅读:2226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超过千百年,这期间出现的帝王也有千百位。正因为他们人数众多,因此能让后世人们记住的,也只有那几个最出名的。其他人几乎全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并未因为他们是帝王,就被人们重视。就拿唐朝一个朝代来说,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也是李世民,再不济也是他爹李渊。其实,李世民的儿子之一李恪,也是个颇

  • 李恪被杀前,预言长孙无忌和全族惨死的结局,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4 20:07:13阅读:2732

    唐朝的政策是开放的,特别是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从上到下没有排斥的想法。朝廷高官多为少数民族,长孙家族活跃在隋唐政治中。长孙氏是我国最著名的复姓之一。在历史上,关于长孙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北魏拓跋嵩被称为长孙姓,另一种是北魏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长孙姓,这一姓氏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长孙家族中最有权势

  • 长孙无忌最后一天:耳边响起李恪临终诅咒,心里想起妹妹临终告诫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1 18:06:13阅读:157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七月初八,黔中道黔州(治今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霏霏淫雨已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月,下的人们心头宛若住了二十五只猫,百爪挠心。73岁的长孙无忌蜗居在狭窄简陋潮湿阴冷的贬所内,须发皆白,苍老不堪。自从三月被罢官流放,他的思绪也宛若坎坷波折的贬途,起伏不定。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