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软弱,本来准备让李恪顶替,可为何又反悔?

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软弱,本来准备让李恪顶替,可为何又反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伯爵灬焦点 访问量:560 更新时间:2024/2/12 2:46:29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从史书的记载上看,算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但也并非绝对,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就不比他差多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且被废为庶人后,李恪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李世民次子早夭),但在李世民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时,却没有选择李恪,没有对这位优秀的儿子予以重视,这是为何?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李恪的身份很尴尬

李恪的母亲杨妃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论出身,在李世民的嫔妃中是最高贵的,顺带着,李恪也是身兼隋、唐两大皇族的血缘,但偏偏就是这个血缘让他得不到唐朝大多数勋贵和高官的支持,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意味着旧的掌权者退出或淡出舞台,唐朝的建立是踩在隋朝的尸体上,因此,在李世民麾下的功勋列表里,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反隋站起来的。

这些反隋英雄们获得了隋朝灭亡的最大利益,最担心的就是前朝势力死灰复燃后他们遭到清算,所以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隋炀帝的外孙继承李世民皇位的,就算李恪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不在意,他的母亲杨妃恐怕也不会忘掉灭国之仇,要是时不时的鼓动李恪整治个谁谁的,大家伙都受不了,而支持李恪的全是前隋故老,是政治失意派,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把李恪送上太子之位。

第二:李世民大舅哥长孙无忌的反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兄长,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没有之一。并且,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默认下,成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新领袖,而关陇贵族集团对李氏皇族的支持是唐朝政治稳定的基石,所以,在废掉太子李承乾后,李世民要选择新的太子,必须要参考长孙无忌的意见,只有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太子才是太子,除非李世民废掉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显然不会去支持李恪这个假外甥,长孙皇后可是生了三个儿子,在另外的两位亲外甥中,长孙无忌也没有选择和李恪本事差不多的魏王李泰,而是选择了看起来更听话、更软弱的晋王李治。从亲疏程度及政治上的考虑,李治都比李恪更符合长孙无忌的心意。即使唐太宗曾顾虑过李治的软弱,有意重立李恪为继承人,并以此试探长孙无忌: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长孙无忌当然会坚决反对,李世民责问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他的亲外甥才反对?这其实是句废话,本来就是明摆着的事,长孙无忌回答他时,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长孙无忌是李世民钦定的辅政大臣,加上他掌握着关陇贵族集团的意见,李世民也只能妥协,当然,也有可能李世民仅仅只是试探,希望长孙无忌更坚决的支持李治,毕竟李世民也知道李恪的身份是个大问题。

综上,由于李恪的母系出身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反对,这位唐太宗李世民曾夸赞“英果类我”的儿子是没可能受到特别重视的。不过,在李世民死后,这位李治的长兄(李世民长子,前太子李承乾在贞观年间就去世了)却受到了恶意般的重视,永徽四年,在驸马房遗爱谋反案件中,长孙无忌把李恪这位被他视为李治最具威胁的兄长拉进了谋反案中,李恪被冤杀。

更多文章

  • 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李恪为何不能做太子?只因杨妃的另一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杨妃,隋炀帝,李恪,李世民,李恪(吴王),唐朝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隋唐是一体的,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朝代,但无论是从血缘还是继承上来看,隋唐都是不可分割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广的妻子文献皇后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母元贞皇后是亲姐妹,她们都是独孤信的女儿。不过两人是同父异母,说起来,独孤信在古代史一个很强悍的存在,他自己的结局虽然算不上好,但他却生了三个皇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被重臣陷害,临死前说出23字诅咒,令其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李治,唐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国防政策,李恪(吴王),黄易小说人物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朝代。明宪宗对唐朝的评价如下:“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而贞观之治说的就是是唐朝初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的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究竟有多强?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有人怀念他?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世民,李恪,长孙无忌,多强,李治,李承乾

    “历史的一页纸,翻过去就是别人波澜壮阔的的一辈子。”不免在心中感叹,以吾生观天地,吾生一浮游。历史人物总是不断更替,有人被埋没在长河里,沦为尘埃。但有这样一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出名,甚至提起他,你可能都想不到与他对应的事件,他就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那么他到底有多强,为何这千百年间,总有无数的人在怀

  • 李世民和杨广有血缘关系吗?为什么李世民不肯传位给杨妃子李恪?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李世民,隋炀帝,李恪,长孙皇后

    李世民和杨广,是表叔侄的关系。当时有个世家姓独孤,有两个出色的女儿,一个嫁给了李家,一个嫁给了杨家。杨家的这个生了儿子叫杨广,谥号隋炀帝;李家的这个有个孙子叫李世民。也就是说,李渊和杨广是嫡亲的姨表兄弟,李世民就是李广的表侄了。至于说李世民不肯传位给李恪的原因,跟血缘并没有太大关系。一来,李恪的生母

  • 李恪被逼自缢而亡,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李治,皇位

    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成为了人们争相夺取的目标,即使到了后期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也免不了皇位的斗争。那个踏上皇位的人,手上没有鲜血,多少英明的君主,为了抢夺太子之位兄弟相残。作为皇帝的儿子平庸一生不被待见,一生碌碌无为和普通人无异不甘心,锋芒太盛被人虎视眈眈可能命丧黄泉,有才能不争不抢也会别

  • 李世民之后,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的能力更适合做储君?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李世民,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

  • 李恪是谁?为什么会被真么多人怀念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恪,李世民,李贽,李克,唐太宗李世民,长孙无忌

    武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太宗称他为“像我一样的英雄”,他是太宗最信任的儿子,李恪本人也很有才华。他善于挑选人才和征求意见。他在自己的封地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未能成为唐太宗的继承人,仅仅34年就去世了。为什么人们会想念他几千年呢? 李恪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也很特别。他的母亲是杨,隋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问津,结果全都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恪,李世民,李治,长孙无忌,死前,自缢

    常言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孩子的爱不求回报、不带目的,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们总说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这样的感情放在皇家就有些奢侈,和权力相比亲情根本不算什么。各朝各代几乎都有皇子争权夺利的事件,我国唐朝时期就有这样一段故事,皇

  • 李恪34岁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李恪,李世民,长孙无忌,李治,李承乾,皇帝,皇位,李恪(吴王),唐朝

    细数一下历史上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立储之事上表现得犹豫不决,完全没有一点英明神武的样子。例如汉武帝、康熙等人,他们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文治武功冠绝一时。可是在册立储君之事上,他们同样表现得犹犹豫豫,最终受伤的反而是皇室子孙,使人丁本来就不兴旺的皇室雪上加霜。在这一

  • 唐朝时,李世民之所以没让李恪继位,只是因为他外公是隋炀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李世民,李恪,隋炀帝,李承乾,长孙无忌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立刻立了八岁的皇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但后来因为李承乾勾结侯君集等人准备再演一出玄武门,事情败露后被充军西南。李世民再次册立的太子是皇九子李治,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在立李治不久后,李世民曾经因为李治的性格怯懦,而动过换他的心思,李世民打算换谁呢,打算换皇三子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