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寸木岑楼的主人公是谁?寸木岑楼有何典故

成语寸木岑楼的主人公是谁?寸木岑楼有何典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892 更新时间:2024/1/24 5:37:53

成语寸木岑楼的意思是指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高低悬殊。 岑楼:顶尖的高楼。那么,你知道成语寸木岑楼的主人公是谁吗?成语寸木岑楼出自何处?寸木岑楼又有何典故。

成语寸木岑楼的主人公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成语寸木岑楼的出处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宋朱熹《四书集注》:“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楼之上,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岑楼:尖顶高楼。

成语寸木岑楼的典故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来,人们便用“寸木岑楼”这个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更多文章

  • 成语模棱两可的主人公是谁?模棱两可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成语,模棱两可,主人公,有何,典故,成语,模棱两可,意思,是

    成语模棱两可的意思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那么,你知道成语模棱两可的主人公是谁吗?成语模凌两可出自何处?模棱两可又有何典故?请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模棱两可的主人公是苏味道 苏味道,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

  • 大禹陵有何的文化底蕴?揭大禹陵的文化底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大禹,有何,文化,底蕴,姓姒,名文,首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是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那么,你知道大禹陵有何文

  • 夏朝皇帝少康是怎么复国的?揭少康复国的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夏朝,皇帝,少康,怎么,复国,揭少,康复国,过程,姒少,姒相

    姒少康,姒相子,夏朝君主。姒少康的父亲姒相被寒浞所杀。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那么,你知道少康是怎么复国的吗?少康复国的过程又是怎样得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夏朝皇帝少康是怎么复国以及其过程的吧。 夏朝皇帝少康是怎么复国的?

  • 成语不得要领的主人公是谁?不得要领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不得要领,主人公,有何,典故,成语,不得要领,意思,是

    成语不得要领的意思是指“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那么,你知道成语不得要领的主

  • 成语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谁?兵不血刃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成语,兵不血刃,主人公,有何,典故,成语,兵不血刃,意思,是

    成语兵不血刃的意思是指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那么,你知道成语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谁吗?成语兵不血刃出自何处?兵不血刃有何典故。 成语兵不血刃的主人公是陶侃。 陶侃,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

  • 成语同工异曲的主人公是谁?同工异曲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成语,同工异曲,主人公,有何,典故,成语,同工异曲,意思,是

    成语同工异曲的意思是指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那么,你知道成语同工异曲的主人公是谁吗?成语同工异曲出处何处?同工异曲有何典故? 成语同工异曲的主人公是指司马相如和杨雄。 【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

  • 中国酒文化之酒,是政治的液体统治的道具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酒文化,之酒,政治,液体,统治,道具,中国,历史,几乎

    在中国,酒的历史几乎与人的历史一样久远。而酒的出现伴随着的是酒文化。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文化深入中国人的血脉深处,影响深远。《诗经》中有20多处提到酒,酒被赋予了

  • 成语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对牛弹琴有何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语,对牛弹琴,主人公,有何,典故,成语,对牛弹琴,意思是

    成语对牛弹琴的意思是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那么,你知道成语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吗?成语对牛弹琴出自何处?对牛弹琴有何典故? 成语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公明仪。 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然而家境贪寒,买乐器不起,只

  • 惊!清朝皇帝康熙驾崩陪葬妃嫔竟有四十八个之多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皇帝,康熙,驾崩,陪葬,妃嫔,竟有,十八个,之多,陪葬

    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尤其是中国的皇帝死后。在这里小编有一则关于古代皇帝陪葬的消息,那就是和清朝皇帝康熙死后陪葬的妃嫔竟有四十八个之多,记住,小编这里说的是妃嫔还不包括皇后等。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揭秘康熙的陵墓里为何葬了四十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成语,故事,主人公,成语,兼听则明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指意谓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那么,你知道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人公是谁吗?这则成语故事出自何处?其又有何典故?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主人公是魏征。 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